24《愚公移山》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愚公移山》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1 16:3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愚公移山
《列子》
学习目标
Contents
1
2
3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意。
2.体会并尝试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愚公的精神及形象。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属道家学派,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隐居郑国四十年,虽穷却不肯出仕,常常因为穷困而面有饥色。他认为应该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清净修道。列子虚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是辟谷、导引、入定功夫的先行者。因此,后来道教奉《列子》为圭臬。
作者简介
《列子》又名《冲虚经》或《冲虚真经》,成书于公元前450至前375年,相传是列子及其弟子和列子后学者著作的汇编,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也是我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已亡佚。今本《列子〉共八篇,包括天瑞篇、黄帝篇、周穆王篇、仲尼篇、汤问篇、力命篇、杨朱篇和说符篇,从其思想内容以及语言的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文献资料不断整理、增益而成。全书由一百四十篇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常典故事,如列子学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对后人有着很强的教育意义。
作品简介
《列子》一书西汉末尚存完篇,因世事变动几近亡佚。永嘉之乱(西晋时期),张湛家与王弼家—起逃难江南,张湛曾在王弼家的藏书中挑选了一批罕见书带着南行。后来张家在带去的书中发现了《列子》一书三卷,张湛又在他处寻得其他篇,合辑为八篇足数,遂加以作注。张湛之后又有唐人殷敬顺撰《列子释文》。清人汪继培对张、殷二书加以校订,刊入湖海楼丛书。此外,四部丛刊、诸子集成诸丛书亦有刊行《列子》其书者。这当中,张湛收集《列子》残篇、并为之作注,对保存、传播中国古代典籍功不可没。
作品简介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万仞(rèn) 荷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一厝(cuò) 朔东(shuò) 亡以应(wú)
字音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面积
长度单位,七、八尺为一仞
黄河北岸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 而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 迂也,聚
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将近
面对
苦于
曲折,绕远
商量
险峻的大山
“直”,一直

汉水南面
赞同
表示修饰
阻塞
无义

纷纷地
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路,就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 之 尾,隐土
之北。”
提出疑问

连……都
削减
把…怎么样
哪里
纷纷
之于
土堆
况且
安放

边上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大家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  垦壤, 
箕畚运  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 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
反  焉。
“返”
敲,凿
挖掘泥土
用箕畚装土石
换牙
成年男子


寡妇
孤儿
刚刚
蹦蹦跳跳前去
季节
交换


语助词
于是率领能挑担的三个儿孙,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 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
代指愚公
你太不聪明了

连……都
草木
余年,暮年
加强反问语气
把……怎样
表示修饰
太\非常
“慧”,聪明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年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不能毁掉,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 ”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
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应。
通达,这里指改变
即使
愁什么
通“无”
思想
顽固

穷尽
表示承接
用来回答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 其不 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 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 断焉。
他,代愚公
代愚公移山这件事
停止
这件事
代愚公
放置


诚心

高地
隔绝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边,再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一段:交待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故事的高潮,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神话结尾,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课文结构
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合作探究
2.愚公移山时要克服哪些困难呢?
二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大、高)
年龄
——年且九十
(高)
人员
——愚公 遗男 荷担者三夫
工具
——箕畚(简陋)
路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远)
3.面对这样大的困难,愚公是怎样做的?
聚——谋
——率
——叩
——垦
——运
4.愚公坚决主张移山,山最终能够移走,他的理由又是什么?
“子子孙孙无穷匮 山不加增”
5.结果怎样呢?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6.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
语言描写。
7.家里人与周围人对此事的反映怎样?
家里人:子孙“杂然相许”
妻子“献疑曰:……且焉置土石”
周围人:京城孀妻遗男:“跳往助之”
8.在移山过程中,有谁持反对意见?
智 叟
——“笑而止之”
阻止移山
理由
智叟
愚公
阻止移山
理由
智叟
愚公
残年余力 不能毁山之一毛
9.愚公的妻子在“聚室而谋”时对移山提出异议,这与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和担心,她并不反对移山。
愚公之妻
智叟
则是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他反对移山。
10.从课文可看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为了形成鲜明的对比。
“智叟”之不智在于他目光短浅,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愚公”之不愚在于他目光长远,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此我们说,愚公实智,智叟实愚。
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11.山高大,愚公年迈,人力缺乏,运土的路途遥远,操射之神“惧”及帝感其诚,有何作用?
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12.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有何寓意?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无惧困难,意志坚强,毅力顽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人物形象。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1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
写作特色
1.侧面烘托
以两山高大,路程遥远反衬移山艰难;结尾
2. 对比(对比,烘托了人物的性格,表现了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c.愚公妻与智叟(关切与嘲讽)
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晋、唐时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契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
(2)现代人对这一故事的解读则更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很有特点,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地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
(3)愚公精神指的是一种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努力。
寓意
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恒久传扬的故事,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勇气,是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在歌声的飞扬中感受那震撼心魄的愚公精神,让愚公精神永驻心间!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