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组别:初中
2.2 有理数的减法(1)(浙教版)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 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 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运用法则求两个有理数的差。
4. 能利用有理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1、 复习与引入
计算:(1)2+3 (2)(-2)+(-3)
(3)(-2)+3 (4)2 +(-3)
若把上题中的“加号”改为“减号”,你会做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减法。(板书课题)
2、 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相同,如人有高低,车有快慢。有不同就有比较,如“同学A的身高比同学B高多少”,此时就要用到减法运算。
问题:
(1)珠峰是中国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茶山是本地(浙江宁海)最高峰,海拔872米,两者相差多少米?[8848-872]
(2)死海海拔-392米,珠峰比死海高多少?[8848-(-392)]
怎么计算8848-(-392)呢?
借助左边的示意图可知珠峰与死海的高度差即线段AB的长度,而AO=8848,BO=/-392/=392, AB=AO+BO=8848+392
所以有:8848-(-392)=8848+392 ①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等式两边的不同(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1) 左右两边各是什么运算?
(2) 左边减去的是什么书,右边加上的又是什么数?
再看一例:
某日宁波的气温为-8~-2°C,那么这一日的温差是多少?
从左边的温度计上可看出,其温差为6°C
故有(-2)-(-8)= 6
上式是否同样可转化为加法来做呢?
(-2)-(-8)= (-2)+(+8)=6 ②
从上面两例归纳得到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应用
例1. 计算
(1)5-(-5) (2)0-7-5
(3)(-1.3)-(-2.1) (4)5/6-2.5
解:(略)
课内练习(P31)
例2. 以警戒线水位为基准,记高出警戒线的水位为正。有一天长江某段水位高出警戒线1.8m,两天后水位下降了2m。问两天后水位高于或低于警戒线多少米?
解:(略)
补充练习:
(1) 某日南京气温为-15~-3°C,上海为-8~-5°C。
问:南京与上海的最低温、最高温各差多少?
南京、上海这一日的温差是多少?
(2) 数轴上A点表示的数是-2,则与A点相距5个单位的点表示 。
4、 小结
有理数减法法则
5、 作业
课本P31-32作业题,及配套作业本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及本章第一节“有理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针对其思维发展情况在引入时花了较多时间,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推导过程,加深对法则的理解,则接下去的教学较为顺利。最后补充了2个利用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一步深化有理数减法及应用。
效果评估:
本节课实践效果较好,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其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理解较透彻,掌握牢固。
说明:
复习上一节有理数的加法并引入有理数减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以有理数减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入,由浅入深,逐步引导。
利用示意图,直观体现两者的差,降低难度。而且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本身就是这节课的难点,对于初一学生不易理解,故增加一个引例。
说明
示范第(1)小题,让学生明确解题的格式与步骤:先转化,后计算。余下小题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
(1)1. 8+(-2)
(2)1.8-2
注意避免“1.8-(-2)”这样的错误。
补充练习进一步深化有理数减法及应用。
A(8848)
B-392
O
4
2
0
-2
-4
-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