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让学生自己发现去括号的规律。
2.理解去括号就是将分配律用于代数式运算。
3.掌握去括号法则。
4.会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将整式化简。
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例1的代数式比较复杂,化简的步骤较多,并涉及求代数式的值,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设计思路
通过实际情境,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思考下,明白去括号的依据,归纳出法则,通过练习促进对法则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投影显示)
问题1:今天教室里原有a名同学,后来进来了一些老师,若第一批进来了b位老师,第二批又进来了c位老师, 则教室内共有_________人.
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两批一共来了________位老师,因而教室内共__________人,
思考:
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应当相等,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a+(b+c)=a+b +c
议一议:从等号的左边到等号的右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2:前几天小明很高兴,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给他的房间买新的地砖。
他们来到了店里,店主问他妈妈:“你需要多少平方的地砖呢?
小明的妈妈告诉了店主.
几天以后,小明去看他的新房间,地上的地砖少了很多,他问师傅:“叔叔,还要铺多少啊?”师傅说:“一共需要a块,前天铺了b块,昨天铺了c块,你说还要铺几块呢?”你能帮小明回答这个问题吗
试用两种方法说出地面上还要铺几块 从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a-(b+c) = a - b - c
议一议:从等号的左边到等号的右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3:要计算小明的房间的地面面积,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请计算结果。
3
X 2
3(x+2) = 3x+6 (他们的结果相等吗?为什么 )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代数式,感受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
二、观察思考、揭示实质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得到3(x+2)= 3x+6
问题1:观察这条式子,从等号左边到右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2:根据已有知识,你能明白运算的依据吗?
事实上,由于字母x表示数,根据数的运算的分配律,我们也能得到3(x+2)= 3x+6.由此可见分配律同样适用于代数式的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思考,明白运算的依据:分配律,并进一步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根据分配律,你能去括号吗?
① +(a-b+c) ② -(a-b+c)
如果把+(a-b+c)看做1x(a-b+c),-(a-b+c)看做(-1)x(a-b+c),运用分配律就可以去括号 +(a-b+c)=a-b+c , -(a-b+c)= -a+b-c.
问题1:观察这两个算式,看看去括号前后,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交流和归纳,关注学生对法则的表述,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能力。)
通过上述讨论,归纳出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这一法则可编成一句顺口溜:
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三、步步深入,掌握法则(投影显示)
1.练习
(1)去括号:a+(b-c)= a-(b-c)=
a+(-b+c)= a-(-b+c)=
(2)判断正误:
a-(b+c)= a-b+c ( )
a-(b-c)= a-b-c ( )
2b+(-3a+1)=2b-3a-1 ( )
-2(b-c)= -2b-2c ( )
直接利用法则口答解决(1),围绕(2)要求学生在判断过程中,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使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法则的使用。
2.练习
(1)去括号:2(1-3 x)= -(x2-3x)=
-3(2x2-1)=
(2)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2n-(2-n)+(6n-2)
(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完成,由学生评判板演情况,共同归纳去括号时的典型错误,查明原因,强调法则的正确使用,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法则。)
例1:化简并求值:2(a2-ab)-3(a2-ab),其中a= -2,b=3
注意先运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化简,最后代入求值。
师生共同分析去括号的注意点(幻灯投影):
1.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2.要注意括号前的符号,特别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者某几项的符号。
3.当括号里第一项是省略“+”号的正数时,去掉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后,要补上原先省略的“+”号。
4.若括号前有数字因数时,应利用分配律去括号,特别要注意符号。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104页 课内练习
五、课堂小结
谈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体会?
六、布置作业 教材104--105页 作业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