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3 15:3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鲁迅
双线并行,记人言事
——《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梳理事件,明确藤野先生形象。(重点)
2. 品析语言,理清线索,探究回忆散文特点。(难点)
思考探究一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依次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些事件,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每个小标题的字数不得超过15字,并按要求分类(填写序号即可)。
考点1
事件概括
答题思路
筛选信息
何人,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结果如何
规范表述
按“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结果”的模式表述
【注意】有字数限制时,可省略次要信息,保留“人干事”即可。
(6)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
(4)“我”初识藤野先生
(8)藤野先生向“我”了解裹脚
(10)看电影事件
(5)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
(1)清国留学生盘辫子赏樱花、跳舞
(7)藤野先生关心“我”解剖实习
(9)匿名信事件
(3)“我”在仙台求学受优待
(2)“我”途径日暮里和水户
(11)“我”与藤野先生惜别
思考探究二
从“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事件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事件 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初识藤野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了解裹脚
匿名信事件
惜别
生活简朴,不拘小节(不修边幅)
认真负责
严谨和蔼、循循善诱
热情诚恳、负责
治学严谨求实
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
真诚友好
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文中选取的一些事例却未写藤野先生,请找出这些事件,并思考它们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并尝试分析其作用。
事件 与写藤野先生的联系
匿名信事件
反面衬托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看电影事件
决心不学医学、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清国留学生留辫子赏樱花、学跳舞
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前因
途径日暮里和水户
学医的主要动机,为见藤野埋伏笔
仙台医专的职员对鲁迅的优待
正面衬托藤野先生正直友好、无偏见
思考探究三
【补充材料一】《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其中的第9篇。在第8篇《琐记》中曾用“乌烟瘴气”形容南京水师学堂的生活,文中还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补充材料二】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补充材料三】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3年毅然剪掉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自题小像》这首诗,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不伦不类,醉生梦死,丑态百出。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深恶痛绝失望痛苦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也表明作者内心还想要寻求其他希望。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日暮”引发作者对故国、对家园的思念;“日暮”又给人以日薄西山、日暮途穷之感,令人不禁联想到此时的清国;“水户”是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结合已学知识及注释,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他沿途为何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颓丧伤感
失望
细读第5段,找出作者受到怎样的优待,并思考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是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不是受到尊重,而是仙台当时“还没有中国的学生”。这种推测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无奈,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目,需先写出词语的本义,再结合全句分析词语的语境义,以此推断出该词的表达效果。一般答题模板为:词语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情感态度)。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居然”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句中指在艰苦的住宿条件下,“我”出乎意料地睡着了,表达了“我”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不以为意的乐观态度,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与上文的“清国留学生”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我学医救国救民的决心。
1.通过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理解其含义;
2.通过抓住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解读句子的内涵;
3.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说说你对“匿名信事件”中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
赏析句子
【补充材料】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一白眼,另眼看待。
——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中国是弱国”与“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两者之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揭示了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与不平。“也无怪他们疑惑”,貌似“表示理解”,实则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mèn]的心情。
愤怒不满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全文按 的推移、 的转换、 顺序,围绕 这一中心人物来组织材料,明写 ,暗写 ,双线并行,表达了作者 。
课堂小结
地点
时间
事情发展的先后
藤野先生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爱国之情)
对藤野先生的高度赞扬及怀念,对祖国的热爱
鲁迅
伟大的恩师,深情的作者
——《藤野先生》
学习目标
1. 补充留白,探究藤野之伟大(重点)
2. 知人论世,解读鲁迅之深情(难点)
何为“留白”
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
思考探究四
默读第24~28段,想象藤野先生听到鲁迅讲述日本学生控诉他有作弊行为的匿名信件后,推测藤野先生会有怎样的反应,说说你推测的理由。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____________;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我的推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伟大之一
在充斥着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日本,面对弱国的留学生,藤野先生丝毫没有民族偏见,他给予鲁迅悉心的关怀和诚挚的帮助,虽然微弱,却是难得的温暖,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和超越国界的大爱。这种人格无疑是伟大的。
思考探究五
默读第29~37段,想象并补充鲁迅告诉藤野先生自己将不再学医后,藤野先生“想说话,却没有说”的心理活动留白,说说你的依据。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伟大之二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藤野先生的想法和希望体现了他投身医学研究,以传播医学为己任,对学术有一种超越国界、真诚纯粹的信仰和热爱。这种人格无疑亦是伟大的。
鲁迅离开仙台的真实理由是什么?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补充材料一】1926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被迫离开北京,南下到厦门。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鲁迅被现代评论派陈源、顾颉刚等学者撰文指责其抄袭他人成果,因此深感“被学者们挤出集团”的孤独与愤懑。《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前面的路该如何走深深地困扰着鲁迅,这一处境与他在日本求学时何等相似:在孜孜不倦求索道路上的苦闷与彷徨。
【补充材料】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也和自己内心的“坏脾气”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藤野先生的人性光辉不仅是对作者过往人生的点亮,更是作者面对当下与未来的巨大精神支柱。
伟大之三
思考探究六
试结合全文及链接材料,补写下列句子。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鲁迅便露出_________的神情,告诉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探究七
读完全文,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又得到了哪些启示?
“我”是一个东渡日本留学、专心求学、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学生。
启示:
(1)为师者:不能有民族偏见,要正直无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为学者:治学要严谨求实,突破国家的限制,以学术的传扬为己任;
(3)为生者:应专心求学,不畏艰苦;要热爱国家;一个有志青年所做的人生选择,往往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要把个人的人生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未来结合起来考虑。
1935 年,日本一家出版社将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征求鲁迅的意见。先生回答 :“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鲁迅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恩师,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出一位平凡却又伟大的藤野先生。尽管藤野先生从未有轰轰烈烈的壮举,但他在那段艰难岁月中给予了鲁迅持久而深远的精神鼓舞。鲁迅也没有辜负恩师的期望,他笔耕不辍,坚持战斗,寻找救国之路,至死不渝!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