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诗词五首复习课件
壹
饮酒
诗歌五首
贰
春望
叁
雁门太守行
肆
赤壁
伍
渔家傲
学习目标
熟读、背诵、默写五首诗歌,体会不同诗歌的韵律特点。
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和艺术手法。
结合诗人圣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饮
酒
陶渊明
知
人
论
世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背景链接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把草屋建在人多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在地看见南山。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自主学习:参照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
重点鉴赏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作用: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闹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喧嚣的思考。
情感:表达了诗人沉醉自然,闲适愉悦的心情。
重点鉴赏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修辞: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揭开上文的悬念,揭示出能在“人境”中独享安闲是源于心志淡远。既强调了个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又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精神世界。
重点鉴赏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炼字:“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悠然”“见”用得极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表现手法:衬托,以客观的景物“菊”“南山”衬托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适用情境:外出游玩表达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悠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心境。
重点鉴赏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画面:日近黄昏,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飞鸟相伴飞还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归返自然、与山林为伍的意趣。
重点鉴赏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含义:“真意”是指诗人从自然与人的和谐中所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课
堂
小
结
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得心境。
春望
杜甫
杜甫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知
人
论
世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背景链接
诗人在长安的街头目睹了哪些景色?
国都
山河
长安城
草木
被攻破、残破不堪的
依然存在的
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
乱草遍地、杂草丛生的
望到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感伤时局之泪、生离死别之泪、国破之泪!
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感伤时事,看见繁花烂漫,留下眼泪;诗人怨恨离别,听到鸟鸣,感到心惊。
花感伤国事,也会流泪;鸟怀恨离别,也会惊心。
反衬 乐景衬哀情
移情于物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一封薄薄的家书
一万两沉甸甸的黄金
思念亲人
多
↑
↓
值
对比、夸张
作者此时此刻,心里最盼望什么?
中心思想
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贺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雁门,郡名,在现在山西省。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解 题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背景介绍
作品鉴赏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情况表现出来。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满”,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凝”字写出血流遍地的场景,烘托战斗的激烈。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颈联:“半卷”说明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作品鉴赏
尾联:引用典故,表现出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主 题
赤壁
---杜牧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
西省西安市属县)人。他喜欢
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
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积沙中还没有锈蚀,拿来磨光洗净还能认出他属于过去的朝代。
折戟:折断的铁戟。戟,古代兵器。销:锈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东风不给周瑜火攻曹军的方便,那么大乔和小乔这两个
绝代美人,就会被曹操抓走锁进铜雀台。
东风:赤壁之战以火攻,时值东南风大作,火乘风势,尽烧北船。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
诗作主题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见解独到,
不以成败论英雄,把赤壁之战的
胜利归于东风的帮助,把周瑜的
成功归为偶然机遇,其观点不同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吐露心中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壁
兴感之由
议论感慨
怀
古
伤
今
浪漫梦境 豪迈情怀
——李清照《渔家傲》
知人论诗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杰出女文学家,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期和后期。
早期生活优裕美满,作品多写其悠闲的闺中生活,如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画面明快。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视野开始开阔起来,夫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后期作品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渔家傲》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梦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欣赏意境: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天
云涛
晓雾
星 河
千 帆
接
连
欲 转
舞
天空连接着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云霞又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
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是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帝的话语
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回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地问我回哪儿去。
关心地,恳切地
我 报 路 长 嗟 日 暮,
学 诗 谩 有 惊 人 句。
我 说,我所走的路程遥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回答
空有(一肚子才学),
(我虽然)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
引用典故: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是借此表白自己人已到暮年,理想还没有实现。
嗟
路程遥远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即黄昏
但毫无所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三神山仙境
引用典故:“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意思是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诗人我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
不 要
风啊,你不要停,
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把我的小船吹到渤海的神山去吧,(使我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蓬舟:像蓬草飞旋一样快的轻舟。
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是消极避世,想以死来摆脱困境?
点拨:
(1)环境优美,十分和平,与黑暗现实不同,这里没有战乱,没有生离死别;
(2)词人饱读诗书、满腹才华,渴望在这个仙境里得到施展,实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