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优化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愚公移山》优化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4 13:3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优化作业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孀妻有个遗腹子,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聪明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句子翻译: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5.5 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毕力平险
(3)指通豫南 (4)杂然相许
(5)且焉置土石 (6)叩石垦壤
(7)固不可彻 (8)河曲智叟亡以应
(9)年且九十 (10)汝之不惠
3.请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子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文章有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5.文意理解与默写。(每题2分,共8分)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愚公自信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4)表现愚公移山艰苦的句子是:
(5)愚公“愚”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写愚公与智叟论辩的作用是什么?
能力提升
女娲补天
《淮南子》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②裂,天不兼覆③,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①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此指折断。②九州:传说中古代c分的九个地区,《尚书·禹贡》称九州之名为冀、兖、青、徐、扬、豫、梁、雍。③天不兼覆:此指天体有而不能全面覆盖大地。④地不周载:此指大地有崩裂溢水而不能周全地容载万物。⑤浩洋:水广大盛多的样⑥颛(zhuān):纯朴厚实。⑦鸷(zhì)鸟:凶猛的鸟。攫(jué):抓取。⑧鳌(áo):海里的一种大龟。⑨黑龙此当指水怪雨神之属,杀之以止水。济:救助。冀州:古九州之一,古代中原地带。此代指九州大地。
课堂练习
1.用“/”为这句话断句。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往古之时 (2)四极废
(3)天不兼覆 (4)水浩洋而不息
(5)火爁焱而不灭 (6)断鳌足以立四极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以”与“杀黑龙以济冀州”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2)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参考答案:
(1)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
愚公于是率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运到渤海边上。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山不会增高加土,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
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苦于 尽、全 直 纷纷地 哪里 敲、打 改变 通“无”
将近 同“慧”聪明
A
A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事例:赞同。移山难度虽然很大,但愚公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赞同。
不赞同。可以换个思路,把家搬走。
愚公的做法得到大家支持,也突出愚公坚定不移精神。形成对比,反衬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能力提升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以往古代 四根柱子 覆盖 消退 燃烧 斩断
C
(1)斩断大龟的四脚来竖立四根柱子,杀死水怪来救冀州,积累芦苇灰烬抵制洪水。
(2)猛兽吞食善良人民,凶猛的鸟抓年老和弱小的小孩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