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卷(2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36分)
1.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沿海城市,哈大铁路的终点。其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 )
A.从中心城区向外均匀扩展
B.沿铁路线狭长分布
C.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D.沿海岸线绵延分布
解析 大连港是大连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同时大连的发展还受到陆上交通线路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以港口为中心向腹地扩展。
答案 C
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变,聚落的分布和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四幅“城市形态图”是在不同的交通运输工具影响下形成的。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所示形成最早的城市形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城市居民几乎都集中在城区内,城市呈紧凑的空间形态,因此①为最早的城市形态。
答案 A
3.有关上述四幅图所处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火车—电车时期
B.③是汽车时期
C.②是高速公路时期
D.④是步行—马车时期
解析 根据图例可知,①是交通落后的步行—马车时代。②是高速公路时代,③是火车—电车时代,④是汽车时代。
答案 C
如图是“华北平原村庄的平面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商业网点的特点是( )
A.规模小,数量少 B.规模大,密度小
C.规模小,密度大 D.规模大,数量多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只有两家杂货铺,规模小,数量少。
答案 A
5.A、B两个杂货铺中A的效益好于B,原因是( )
A.A位于“丁”字路口,B位于“十”字路口
B.A周围的固定居民点明显多于B地
C.A地交通位置好,客货流的流量大于B地
D.A地周围居民的经济收入明显高于B地
解析 由图交通线可知,A处在去集市必经之地,位置好,客货流量大。
答案 C
如图为“某地区商业网点大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地区商业网点的形成最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政治 B.山地
C.河谷 D.交通
解析 从图中看出,商业网点的分布呈线状或带状,可能是沿交通线、河流或山谷分布的。
答案 A
7.若该地区商业网点是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解析 河流的干流一般河宽水丰,比较有利于运输,因此对商业网点的发育比支流有利的多,所以干流沿线的商业网点密度较大。
答案 A
读湘北某城市略图,完成8~9题。
8.根据图示分析,该城市优越的区位条件主要是( )
A.水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地形条件好 D.气候适宜
解析 图中显示有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等多条交通线,交通便利。
答案 B
9.该城市是湖南省最大的石油化学工业中心,下列有关石化工业的区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②有较大的消费市场 ③有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 ④有丰富的水资源 ⑤有便捷的交通运输 ⑥有廉价的土地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⑤⑥
解析 石油化学工业是市场导向型工业,当地石油资源匮乏,交通便利,水源丰富。
答案 C
2010年4月28日,中国最长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全线贯通,2011年6月30日正式通车,市民开车5分钟即可到黄岛。结合图文材料,完成10~11题。
10.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是国内长度第一、世界排名第三的海底隧道,其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社会政治因素 D.科学技术因素
11.下列说法最能体现青岛胶州湾海底隧道建设意义的是( )
A.带动了隧道沿线经济的发展
B.加速胶州湾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C.缓解了青岛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D.证明中国隧道建设技术已达到世界顶尖水平
10~11.解析 影响交通线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交通线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0.B 11.B
12.商业是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读某区域商业网点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知( )
A.经济发展水平,西南部小于东北部
B.人口密度,由西南向东北增加
C.环境人口容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D.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与人口密度无关
解析 同规模商业网点的服务范围与当地的人口密度呈负相关,由图示可知,该区域西南部人口密度大,东北部小,即环境人口容量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答案 C
二、综合题(24分)
13.下图为某地1950年和2012年的地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图中聚落分布的共同点是________。
(2)1950年A、F两地均已形成村镇,其中F地形成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两图可以看出,到2012年该地形成了A、B、C、D、E 5个城市,试分析A、C成为城市的原因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地没有形成城市,其原因可能是这个地区的公路建设使________运输的重要性下降。
答案 (1)沿河分布
(2)地处河流汇合处,水运便利
(3)水运和公路运输兼而有之,交通位置优越 地处河、海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以及沿海港口的建立
(4)内河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济南市南依低山丘陵,北靠黄河,城市形态东西较长,泉城广场位于城市的中心。
材料二 2011年3月5日济南时报报道 济南西客站已定名为济南西站。京沪高铁通车后,每天有过百趟列车经、停济南西站,除了途经济南的高铁列车外,还有从济南到沿途各省会城市的列车,各种车型都进行了安排,以满足市民不同的出行需求。
(1)济南市空间形态东西较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现在济南市的商业中心在泉城广场附近,其布局的原则是哪些?
(3)济南西站核心区将成为“泉城新商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南有低山阻挡,北有黄河阻挡
(2)市场最优
(3)交通便捷,便于人员和物资的集散B卷(20分钟,60分)
一、选择题(36分)
1.下图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这条曲折“摇摆”在贵州省晴隆县山地的公路被称作“二十四道拐”。山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是因为( )
A.公路运输速度快 B.公路建造难度较小
C.公路运输量大 D.公路运输价格低
解析 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不高,因此在山区、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建造公路的难度最小,故在山区可以优先发展公路交通。
答案 B
下图表示四种货物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特征。读图,完成2~3题。
2.适合航空运输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飞机快速便捷,最适宜运输价值高、运距长而重量小的货物。
答案 A
3.货物④最佳运输方式是( )
A.公路 B.铁路
C.河运 D.海运
解析 公路适宜短距离、低价值、小运量的货物运输。
答案 A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港口,条件最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港口,最容易发生泥沙淤积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5.解析 甲处有天然海湾,并且位于背风坡,风平浪静;而丙、乙位于迎风坡,风浪较大;丁则位于河口,泥沙容易淤积。
答案 4.A 5.D
读“我国台湾岛铁路分布图”,完成6~7题。
6.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矿产
7.台湾岛铁路沿海岸呈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众多,客货运量大 ②地势相对缓和,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③水源充足 ④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7.解析 由于台湾山脉南北走向,且台湾岛东西狭窄,铁路线主要分布在城市众多、客货运量大的沿海地带,且呈环状分布。
答案 6.A 7.A
随着浙江舟山跨海大桥的试通车,舟山进入“半岛时代”,这座富裕的岛屿的生产力也将得到第二次大解放。读图,完成8~9题。
8.下列哪些不是舟山大桥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 )
A.台风 B.海水腐蚀
C.冬季积雪 D.地震
解析 浙江舟山大桥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台风活动频繁,海水腐蚀性强,该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这些都是大桥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舟山大桥所处区域冬季降雪很少,不是主要考虑的因素。
答案 C
9.宁波—舟山港近年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 )
A.交通运输网不断完善,经济腹地不断扩大
B.港口的自然条件优越,是深水良港和避风良港
C.上海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D.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运输量增长迅猛
解析 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宁波—舟山港的陆域条件不断改善,运输网络不断完善,经济腹地不断扩展。
答案 A
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 500千米,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10~12题。
10.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气候 D.水文
11.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12.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
A.武汉—广州 B.杭州—上海
C.成都—上海 D.兰州—北京
10~12.解析 解答该题应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保持列车高速运行,特别强调“高速”这一运行特点;平原地区采取高架的形式,强调“平原”地区这一运行地区;对其他客运方式造成的冲击,强调是“民航”业。第10题,地形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列车高速运行。第11题,一般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区,采取高架的形式,可以较少占用耕地;目前我国高速铁路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不可能是保护野生动物。第12题,高速铁路的运行,会对中途航空客运产生冲击,对远程航空客运影响较小。上海至杭州距离过近,没有民航班机。
答案 10.A 11.B 12.A
二、综合题(24分)
13.读某地城市、居民点及公路分布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该地区AB两城市之间建有两条公路,分别是国道和地方性道路,据公路建设一般性原则判断:国道是________,地方性道路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计划在A和C城市之间建设一条新的地方性公路,现有三种方案(如图所示),它们的优缺点分别是:
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考虑,你认为方案________较合理。
(3)为完善该地区公路网,你认为在________和________城市之间应再建设一条公路。
(4)该地区有两个天然水系——青义河和楚林河,两河均可通航,为了充分发挥水运的潜力,可以建设________来形成本地区的统一内河运输网。
解析 本题考查交通线的选线原则。
答案 (1)直线公路 通过居民点的弯曲公路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兼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多选择弯曲度较小的线路;而地方性公路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居民出行需要,可以通过各居民点、车站等
(2)Ⅰ方案沿线地形平坦,并连接了F居民点,但路线稍长 Ⅱ方案路线最短,但沿线地形复杂 Ⅲ方案不通过重要居民点,且沿线有沼泽地,投资较大 Ⅰ
(3)C B
(4)人工运河
14.读图,回答问题。(12分)
某海港城市要建一港口,有A、B、C、D、E五种港区方案,从影响港口建设的自然因素考虑:
(1)若选择A、E方案,其有利和不利因素分别是什么?
(2)可否选择B方案________,理由是什么?
(3)C、D方案相比较而言,选择________方案较合理,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以等高线和等深线图为背景,考查交通运输网中的点——港口的布局因素。第(1)题,A与E处等深线密集、水位深,但无港湾,避风条件差。第(2)题,B处水位太浅,不利于航行和停泊。第(3)题,D处与C处水位都较深,但D处岸上地形较平坦开阔。
答案 (1)有利:面海靠陆,水位较深;不利:无船舶停靠的港湾。
(2)否 水深不足,不利于航行和停泊。
(3)D 水深且岸上平坦开阔,有良好的航行、停泊和筑港条件,而C方案岸边无开阔的地面,筑港条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