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解读】第四单元简介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单元解读】第四单元简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17:3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上第四单元简介
一、单元目标
1.感知课文所描写的景物、故事和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是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感知,即感知人、事、物的形象,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篇课文不同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本单元课文都是内容深刻、形式优美、语言精彩的散文,语言教学必不可少,要在七年级的文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朗读、默读、比较阅读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语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
3.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理解叙事抒情类散文与议论性散文的不同特点。本单元散文大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叙事抒情类散文,教学时注意审形象感悟,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二是议论性散文,教学时注意分析、归纳作者的观点,理清作者的思想,感受理性思维的魅力。
二、编写意图
1.课文特点
本单元包括五篇中外经典散文。其中三篇是叙事抒情类散文,两篇是议论性散文。《背影》是传统课文,它通过一个特殊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亲的种种事情,而是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稍纵即逝的形象,角度小而寓意深刻。其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散文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白杨礼赞》也是一篇传统课文,全文运用象征手法,借赞美“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散文二篇》是另一种以议论见长的散文,它们从现象出发,同时也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刻意义,提示生活和生命的哲理,向世人宣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昆明的雨》回忆作者40年前学生时代的生活景象,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竟然是“雨”,通过“雨”串联起当年一系列往事,“雨”被情感化、意象化了。总之,这些散文篇章都富有深刻厚重的思想内容,并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又各具特色,因此具有很好的思想教育价值和文学教育价值。
2.课文价值
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论是旧课文还是新课文,经典性都很强。其经典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都富有积极的人生意义。例如《背影》表达父爱的珍贵,《白杨礼赞》表达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和对抗战精神的热情讴歌,《散文二篇》表达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昆明的雨》表达对过往美好人生的怀念,它们都是人生教育的好教材。这些积极的人生教育可以给学生打下人文素养的底子,留他们长久的美好回忆。
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见识多彩人生,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作家们精心选择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最重要的片段,帮助学生打开视野之窗,间接地获得人生经历。或许过了若干年,学生会忘掉许多东西,但是会记住这些课文的一些细节的描写,以及心灵体验的描述,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
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见识不同类型的散文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学生此前已经学过不少散文,本单元再学这些散文,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散文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法有多种多样的类型,粗略地说有写景状物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前两类也可归并为叙事抒情类散文);再细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可以分出几类,如议论性散文包含杂文、随笔等。区分这些散文的不同类型,是根据它们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即写了什么(是表现自然、社会的景象,还是表达人生感悟、思考),以及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描写、叙述为主,还是议论为主)等。
学习这些散文作品,可以充分地感知各具特色的文学语言。本单元有现代散文、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语言风格差异性很大,学习这些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借鉴这些描写性、叙述性、抒情性和议论性的文学语言,并运用到学生的写作当中,是大有裨益的。
三、单元教学指导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教学要以散文欣赏为中心,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文体知识和欣赏知识,进行基本的欣赏训练。
1.把握散文的文体特点,培养文学欣赏能力。
针对本单元多种类型的散文作品,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背影》《白杨礼赞》《昆明的雨》,要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对父亲的背影、昆明的雨、白杨树等有鲜明的印象,有深刻的感应和体认;而对《散文二篇》的课文,则要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学生对课文所阐发的道理有所感悟,明了“理”的核心内容,理清“理”的层次,明确课文的思想价值。对前一类散文,要发挥形象思维,充分感知文学形象;对后一类散文,要发挥抽象思维,充分认知哲理,并学会推理、论证。特别要指出,对叙事抒情类散文要在“感”的基础上进行“悟”,只要“感”的功夫做足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还要把握课文形散而神不散(或形散神聚)的特点。比如教《背影》,引导学生理解“背影”是作品的凝聚点,“背影”的背后蕴藏着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爱,理解到了这一层,课文中所有的描写和叙述等都变得有“序”和有“目的”了;再如《昆明的雨》,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似散漫,但也有凝聚点,即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因此既要把握作品的凝聚点,理解作者写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要理解作品背后所蕴藏的活的“魂”。如果不能理解和把握作品的“魂”,那么作品中的各种人物、现象汇集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一个个散乱的“点”,不能形成有意义的形象序列。
2.重视基本训练,拓宽训练的路子。
散文教学要像诗歌教学一样训练朗读,教给学生朗读散文的策略,注重朗读训练的实际效果。首先要准确理解各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悟基调,比如《背影》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作者写作时已经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也就是说文中的感情是深切的、深沉的,因此要朗读得亲切,读到情深意浓处,学生要感动起来,朗读的语速要稍慢,读出深情。而朗读《昆明的雨》则可朗读得轻快一些。
此外注重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阐发文意的能力和品味语言的能力。要从整体上感知各篇散文的意义,把握作品的“魂”,而不只从局部把握和认定。读《背影》,如果进行整体感知就知道作者表达一个“爱”字———父对子爱,子对父爱,而不是根据文中所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认定作品只是单方面地表达儿子对父亲的忏悔之意。忏悔是一层意义,爱是更高一层的意义。
还要指导学生分析散文的细节,从中挖掘深刻内涵。文学欣赏教学要注重揣摩细节,散文教学也不例外。本单元的散文中有许多精彩的细节,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如《背影》中父亲在火车站爬上、爬下月台的细节,《昆明的雨》中苗族女孩子坐在人家阶石一角叫卖杨梅的细节等,都要认真体会、分析。散文欣赏离不开语言的揣摩、品味。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中一贯的任务和目标,在本单元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品味语言的范围可以分为语段、语句、字词等;品味语言的目标,不仅是感知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也要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还要品评语言的表达效果,鉴赏作者的语言功力;品味的过程和方法是朗读、默读,对文中精彩的片段除了读之外,最好还要背诵,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增进语感。本单元还有议论性散文,要注意体会这类散文的语言特点:既有理性、知性的力量,又有文学性、感情性的魅力。
3.确立单元整体教学观念,分别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时要有整体观念,将单元目标分散到各课的教学之中。首先明确每课教学在单元总体目标中的位置。如前面所说,三篇课文是叙事抒情类散文,两篇是议论性散文,由于同一文体中又有着不同特点,所以它们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有,三篇叙事抒情类散文写法有所不同,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背影》偏重于写人记事,《白杨礼赞》偏重于状物,《昆明的雨》则将写景、记事、写人、状物熔于一炉。既然它们在写法上各有所偏重,那么教学时也应有意识地确定不同的目标,最后达成整体的教学目标。
同时,还要关联以往的教学内容,在巩固已知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提高。学生此前学了不少散文,都没有明确散文的文体概念,也没有明确地运用散文欣赏的方法;到本单元就要将散文教学方法明确化并细化。可以就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方面的关联教学,如同主题关联———同是写亲情,《背影》和《散步》就很不相同;同题材关联———同是写“雨”,《昆明的雨》和《雨的四季》写法有所不同。总之,关联得越多,教学视野越宽阔,就越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散文的能力。
总之,本单元教学注意基础训练,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散文特点,进行散文欣赏教学,让学生学会自己欣赏散文;还要联系七年级所学散文,甚至是小学所学散文,并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散文积累。不再像以前一样淡化散文文体特点,把课文当成实用文,仅从叙事、抒情和议论方面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