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五单元简介
一、单元目标
1.学习说明性文章,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说明的方法,学会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增强思维的条理性与严密性。
4.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5.激发探索自然和社会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学习说明文。所选的四篇课文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梦回繁华》则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介绍了这幅传世名画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四篇文章内容不同,各有特色,但都属于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他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知识,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抓特点,举例证,要言不烦。文章多处运用具体数字来说明问题,体现了作者谨严的治学态度。《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分别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总说与分说相结合。另外,无论是说明道理还是描摹景致,文章都着眼于苏州园林共有的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具体的印象。《蝉》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科学研究的角度,针对蝉的习性,所做的一系列观察和实验的记录。文章围绕着“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这两个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总结,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梦回繁华》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其人,到画作的内容、艺术特点,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本单元语文能力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首先,要知道怎么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把握说明的重点。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说明的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如尊重事实,无论是说明现象、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用词严谨。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三、单元教学指导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小学阶段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文。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抓住重点,结合各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写作说明文。
本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都是典型的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教师可以拿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作比较,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说明文,特别是事物说明文的特点,学习理解和分析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如《中国石拱桥》,这是一篇老课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文章选取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我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尽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及特点,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文章在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采取的是先总后分的顺序。文章开头两段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桥洞成弧形;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不同形式的石拱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具体特点和成就。《蝉》则是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交错使用。这篇课文介绍的是蝉的习性和特点,虽然是说明文,但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写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2.以“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为核心来安排本单元的教学。
某一事物如何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就在于这个事物的特征。要让别人认识、了解这个事物,就得抓住它的特征来介绍。如《中国石拱桥》是怎样以“赵州桥”、“卢沟桥”等为例,突出介绍了中国石拱桥与众不同的特点的 《苏州园林》又是怎样围绕着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有条有理地进行介绍的 通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说明的技巧。
以《苏州园林》为例。苏州有许多名园,如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如何从这些面貌、风格各不相同的园林中概括出共同点来,绝非易事。作者巧妙地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游人留下的印象着手,从“不同”中把“同”找了出来。文章先总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得到的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是全面、明确的。
同时,读者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梦回繁华》是篇新课文,介绍的是《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作。这幅作品不仅从美术创作的角度来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从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幅画作既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繁华而热闹的市井景象,又描绘了汴梁近郊清明时节优美的自然风光。画中有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其间,还穿插各种人物活动。如此恢弘的一幅画作,作者抓住画作的最突出特点,从画面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绘画技巧两个方面,来凸显画作的特点。如开头第一段,指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了解画面的内容特点。再如,第四段的“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这些语句都是提示内容、划分层次的关键语句,找出了这些语句,就可以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层次关系。
3.了解和掌握集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具体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分析和领会这几种基本的说明方法,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体会其作用,并且还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运用。这些都可以结合课后的习题来进行。如《苏州园林》就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的介绍清晰明白。具体如下:
(1)列数字:如“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下十几处”。
(2)作比较:如“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带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苏州园林的色彩美。
(3)举例子:如第4段以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为例,说明苏州园林像画一样,既有自然美又有艺术美。第5以几条园里的古藤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
(4)摹状貌:如“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等都是摹状貌,生动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
(5)分类别:如“池沼分两种:一种宽敞,一种成河道模样”就是分类别。
《梦回繁华》也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中主要使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例如,在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采用的就是这一说明方法。作者在第3段先对《清明上河图》的整体做说明,第4段专门对画作的三个主要部分做说明,第5段对画作采用的形式做说明。这样分门别类,从不同方面完成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其次,还有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例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就是用音乐的“乐章”来比喻整幅画作,不但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整个布局,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受。
4.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说明文不求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而重在给读者以知识,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讲求科学性,准确、简洁、平实是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体会。如《中国石拱桥》就鲜明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如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的长、宽、拱长时,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这些数字,都是经过科学的测量得来的,准确地说明了两座桥的规模。同时文中也用了一些表示不完全肯定,或有所限制的词语,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表示估计而非精确判断,“有记载的”加以限定,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5.了解科普说明的特点。
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各有特色的,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特别是像《蝉》《梦回繁华》这样的说明文,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身,读起来非常生动、形象。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等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风格的不同。
如《蝉》作为一篇科学小品,虽然属于说明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它在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的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揣摩这种写法:
(1)文艺笔调。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体现在说明中有叙述有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蝉充满了同情和喜爱之情,因此在语言上生动感人。比如:“它掘土的时候,将液汁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烂泥挤进干土的缝隙里。”这些语言都很传神。
(3)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几世纪的经验,这可怜的母亲仍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恶人,鼓翼其旁。它当然知道有其他昆虫跟在后面,然而它仍然不为所动,宁肯让自己做牺牲。”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的命运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4)通过比较来写蝉。比如在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铁路工程师、矿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5)本文的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有趣,富有感彩。为了科学地说明蝉的生态的各个方面,课文使用了很多准确的动词,如描写蝉脱壳的过程:“鱼形幼虫到孔外后,立刻把皮脱去。但脱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幼虫依靠它附着在树枝上。幼虫在未落地以前,就在这里进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它的筋力,有时则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等到触须自由了,就左右挥动,伸缩腿,张合其爪。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微风,就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我所看到的昆虫中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