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任务一新闻阅读》核心素养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任务一新闻阅读》核心素养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5 20:28:44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新闻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优教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系列
学习准备
预习《消息二则》:
查阅历史资料,了解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史实;收听电视、广播体育频道的现场报道。
1.讲述20世纪40年代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或参阅相关纪录片、图片,回顾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史实。
比较异同
2.课文中的两则消息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借助旁批、按下表要求进行分析。
比较异同
标题 用红笔画出 分析两则消息标题的特点及之间的联系
电头(消息头) 用蓝笔画出 比较两则消息电头的异同
正文 导语 用黄笔画出 分析两则消息导语的共同点
主体 用括号标注 分析两则消息的主体在内容上的联系
标题
电头 (消息头)
正文 导语
主体
分析两则消息标题的特点及之间的联系: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
·由“三十万”到“百万”,反映了军队人数上的变化,显示了渡江的进展情况
比较两则消息电头的异同:
同:新闻媒体相同(新华社),播报地点相同(长江前线);
异:播报的时间不同
分析两则消息导语的共同点:
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交代清楚了
分析两则消息的主体在内容上的联系:
·第一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神速和英勇,以及敌军的不堪一击。
·第二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我“百万大军”的中、西、东路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两则消息的主体按我军渡江的进展追踪事实,时效性强,对我军胜利渡江这一新闻热点作了完整的报道
3.分组讨论:由这两则消息,可以印证消息具有怎样的特点?
比较异同
(1)用事实说话;
(2)时效性强;
(3)体式结构固定;
(4)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5)语言准确、精练
4.小结:阅读消息的要领之一。
比较异同
阅读消息的要领之一,是要形成阅读图式的自觉——有意识地按消息的体式结构去梳理新闻事实。如:可首先关注标题,了解新闻报道的重点是什么;接着关注导语,快速获取主要信息。
1.模拟播报。
想象在硝烟弥漫中,你就是身在长江前线的“记者”。请拿着模拟的话筒,按原文作现场报道。
想象你是饱受战争之苦的旧中国老百姓,正急切地盼悉战事的进展。请听同学模拟的现场报道。
重返现场
新闻报道中的最新消息,大多比较真实地记载着历史。我们通过下列活动,再现历史时刻。
然后,谈谈你说或听时的感受。
1.模拟播报。
重返现场
【明确】新闻的现场播报,要注意气氛的营造,以及语气、语调、流露的表情要与播报的内容相适应。
作为全军统帅的毛泽东写的这两则消息,全面报道了前线战况,气势磅礴,读来令人激动振奋。
2.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重返现场
(1)如果你就是身在长江前线的“记者”,你为什么要把看到、感觉到和想到的报道给世人?
(2)两则消息时隔久远,但至今重读仍能震撼人心。这是因为所报道的事实呢,还是作者对事实的出色报道?
(1)及时报道战况,旨在宣扬胜利成果,鼓舞斗志。
(2)两者兼有。
3.画出两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
重返现场
第一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第二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是“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都很泄气”。
4.小结:阅读消息的要领之二。
重返现场
阅读消息的要领之二,是要把握消息写作的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则消息,写给谁看,想达到什么效果。新闻的对象有特定的受众,它的目的很直接,即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以引起民众的利害感、好奇心。但是我们接触到的新闻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对事情的报道。一件事情的本身并不是新闻,对事情的报告才是新闻。我们既要认识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的态度越客观,新闻的真实感就越强、新闻的价值就越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新闻报道的背后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导向。
5.小结:阅读消息的要领之三。
重返现场
阅读消息的要领之三,是要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能区分报道语言和评论语言,能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鉴别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理性评估新闻报道的事实。
结语
要在信息时代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受众”,需要有一定的鉴别力,本单元的学习就是为了在这方面给予你合适的指引和帮助。受众在信息面前绝不应是驯服的奴隶,而应是高度自觉的主人。
只有我们充分认识了新闻,才能发展成为有鉴别力的读者。
布置作业
浏览当天的报纸或新闻网页,选取若干消息,结合其所属媒体,辨析它们的报道角度,看看能否分辨出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共17张PPT)
新闻阅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优教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系列
学习目标
2.掌握新闻的主要类别之一“消息”的体式特征,运用检视性阅读的方法并按消息的结构去理解新闻事实。
1.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原则:客观的写实、客观的记述、客观的描述。
3.了解各种常见新闻体裁的共性及差异,把握不同类别新闻作品的阅读要领。
4.理解新闻作品基于新闻事实的“劝说”立场,学会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其背后隐藏的信息。
学习准备
预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诺贝尔及诺贝尔奖;上网看看近年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视频。
1.明确“新闻阅读”的学习目标及要求。
解读“任务一”
目标①: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目标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消息:《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新闻特写:《“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事件通讯:《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把新闻当作新闻来读——把对新闻体式规范的认识转化为阅读图式的自觉;
·采取检视性阅读这一合宜的阅读策略——以最快的速度去获取新闻的主要信息;
1.明确“新闻阅读”的学习目标及要求。
解读“任务一”
目标①: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目标②: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
·归纳这几种新闻体裁的特点; ·比较异同(篇幅、时效性、报道对象、表达方式等); ·结合旁批与补白进行阅读 ·关注新闻的“六要素”;
·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
·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新闻的内容;
·从比较“专业”的视角去浏览、对比、思考各种新闻类报刊和网站
2.学习建议。
解读“任务一”
本单元的选文包含3则消息、1篇特写、1篇通讯、1篇新闻评论,有积淀为经典名篇的,有打破常规的优秀作品,而题材的选取旨在培养同学们关注社会的意识。阅读这些新闻作品,已超越了日常的报纸阅读,而上升到了名作赏读的境界。具体的建议如下。
2.学习建议。
解读“任务一”
(1)新闻毕竟是新闻,属于实用文,它的阅读理应有别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是鉴赏性的,而实用文阅读是理解性的。学习文学类的课文,我们多关注构思的精彩、手法的运用,侧重品味语言、掌握描写方法等;而学习本单元的选文,我们要注意不要用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去阅读实用文,将对文学作品的文体认知简单地复制到实用文上。
(2)我们无需精细地去分析文本,刻意地去探求“主旨”“内涵”。我们可把它们置于单元的整体背景上去理解,通过选文的学习,重点是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由此,为完成任务二和任务三打好基础。
认识消息的特征
1. 学习“消息”的知识。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消息的定义
时效性强、
真实客观、
篇幅较短。
消息的特点
标题、电头(消息头)、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结构
认识消息的特征
2.快速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借助旁批,在下图中填写这则消息报道的事实。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
事实
导语
主体
认识消息的特征
2.快速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借助旁批,在下图中填写这则消息报道的事实。
最重要事实
次要事实
再次要事实
最次要
事实
导语
主体
第1段:集中交代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第2段: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
第3段: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第4段:交代新闻背景。
认识消息的特征
2.快速阅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借助旁批,在下图中填写这则消息报道的事实。
小结: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内容,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新闻背景一般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堪称消息“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
认识消息的特征
3.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则消息在哪些地方体现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重要意义?它们是如何体现的,是直接论述,还是隐含在事实的报道中?
(2)如果你是新闻媒体的编辑,首先需要审稿。请你按照新闻的三个特性(真实性、及时性与简明性),联系具体词句,分析这则消息是否值得刊(播)发。
认识消息的特征
(1)这则消息在导语部分引用了诺贝尔的遗嘱,提到诺贝尔奖设立的目的是奖励“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第2段列举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新闻背景部分则介绍诺贝尔本人的发明,这些地方都体现出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重要意义。它们是隐含在事实的报道中的。
小结:成功的读者,懂得从消息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其背后隐藏的信息,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认识消息的特征
(2)这则消息从真实性上看,它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得很具体表明这件事是确凿无误的;从电头看,报道非常及时;语言客观、准确、简练、严谨,如介绍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时,对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很有分寸。从新闻的三个特性来看,这则消息值得刊(播)发。
小结:成功的读者,懂得从消息的电头(消息头)、导语及字里行间感知这则消息的价值。同时,作者也要认识到,好的新闻应特别重视语言的易读性,国外有人甚至提出“不带一个让14岁智力的人感到迷惑的句子”,由此可见,新闻语言要尽可能简明清晰。
把握消息的阅读方法
自己、家人、朋友平时是如何阅读消息的,有声朗读、精读慢读还是跳读快读?
你认为根据消息的特征,怎样的阅读较为合适?
把握消息的阅读方法
阅读消息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消息的阅读是这样的:经常不是逐字逐句逐段来读,而是跳跃性的,所以许多新闻报道都只是一部分被阅读过;阅读标题和导语所产生的回忆性效用和阅读整篇报道所得到的回忆性效用几乎一样;读者一般只能记住消息报道的主要事实,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注意到重要细节。
通常来说,阅读新闻尤其是消息,多采用检视性的阅读方法,即重点抓标题和导语,着眼于获取主要信息。检视性的阅读方法是理解型、分析型的,简单地说就是得其意可以忘其言。
作业布置
1.如果你曾经亲身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奖的现场,若干年后你想写一篇回忆性散文来回忆当时的颁奖礼,你的这篇文章与这则消息相比,会有怎样的区别?请完成下表。
2.浏览今天的报纸,统计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总数。然后选择一则,圈出其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3.关于消息阅读规范的三个结论,请今后用你的阅读经验予以验证。
比较项目 消息 你的回忆性散文
标题
开头 概括最重要的事实
材料的组织
结构的典型特征 组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