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4章 免疫调节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4章 免疫调节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2-06 17:2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
第4章 免疫调节
目 标 素 养
1.运用结构与功能观,概述疫苗的作用及疫苗发挥作用的机理。
2.能够向家人及他人宣传预防流感等传染病的知识,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接种流感疫苗及其他疫苗。
3.理解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并认识到仅靠目前的医疗技术和科技发展水平,并不能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问题,认同器官捐献。
知 识 概 览
一、疫苗
1.概念
通常是用 灭活的或减毒 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作用原理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 抗体 ,从而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
3.特点
特异性和 记忆 性。
4.应用机理
人们根据 免疫反应 的规律来设计的,促进对机体有利的免疫反应,从而维护人体健康。
5.实例
(1)目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有天花疫苗、 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疫苗和 麻疹疫苗 等。
(2)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可以预防由HPV引起的几种子宫颈癌,是世界上第一个预防癌症的疫苗。
(3)我国首个 DNA疫苗 获得新兽药证书,用于预防某个亚型的禽流感。
微思考1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一段时间内,当H1N1侵染机体时,机体不易患病,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机体产生了抗体和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受到H1N1刺激后,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使人体对H1N1具有抵抗力。
微判断1
1.疫苗必须包含一个完整的病原体。(  )
2.疫苗只能用于一种传染病的预防。(  )
3.患免疫缺陷病的儿童,依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相关疾病。(  )
×
×
×
微训练1
1.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  )
A.结核病   B.流感
C.艾滋病 D.多指
答案:A
解析: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
2.下列有关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疫苗可有效预防自身免疫病
B.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
C.有些疫苗可通过口服方式给药
D.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
答案:A
解析:疫苗对自身免疫病无效,A项错误。疫苗通常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B项正确。有些疫苗可通过口服给药,如脊髓灰质炎疫苗,C项正确。疫苗属于抗原,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抗体,D项正确。
二、器官移植
1.概念
医学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 丧失功能的器官 ,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
2.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 供体器官短缺 和免疫排斥的问题。
3.器官移植容易失败的原因
进行器官移植手术后,免疫系统会把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 进行攻击。
4.器官移植的条件
只要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 ,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5.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大大提高了 器官移植 的成活率。
微思考2白细胞为什么能够识别并攻击移植的外来器官
提示:白细胞能够识别移植器官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微判断2
1.只有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完全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  )
2.器官移植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短缺等。(  )
3.在进行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
×


微训练2
1.能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疾病是(  )
A.类风湿关节炎   B.免疫缺陷病
C.过敏性哮喘 D.恶性肿瘤
答案:A
解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常使用免疫抑制剂。
2.医生给一个肾衰竭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尽管医生的手术做得很成功,但几周后,这个移植的肾仍然坏死了。这里所提到的移植的肾属于(  )
A.病原体 B.吞噬体
C.抗体 D.抗原
答案:D
一 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
重难归纳
1.免疫预防与免疫治疗的比较
2.区分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1)自然免疫:在自然状态下病原体感染而使机体获得的针对相应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如人体感染天花病毒后不再患天花。
(2)人工免疫:由人工注射相应抗原或抗体而获得的免疫能力,即预防接种获得的免疫力。如人工注射天花病毒疫苗(牛痘)可预防天花。
3.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曲线解读
(1)方法①表示免疫治疗,是给患者注射抗体,以消灭抗原,如当某人患甲型肝炎时,由于已经感染病原体,此时最好采用方法①。
(2)方法②表示免疫预防,是在患病前给个体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方法要比直接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力更持久。
知识拓展
1.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比较
比较项目 灭活疫苗 减毒活疫苗
抗原 来源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大量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制成 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
制作 要求 疫苗失去繁殖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 接种后在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体的持久免疫力
特点 主要诱导特异性抗体产生,常需多次接种 免疫效果强而持久
1.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目的各是什么 两者注射的物质相同吗
提示:免疫预防一般在被病原体感染前接种疫苗,以促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起到预防作用;免疫治疗一般在被病原体感染后立即注射足量抗体进行紧急治疗,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两者注射的物质不同,免疫预防注射的是各种疫苗,而免疫治疗注射的是抗体、细胞因子和血清等。
2.患过某些传染病后康复的人,终生不再患该病,而注射流感疫苗,只能短期内预防流感。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患过某些传染病后康复的人,终生不再患该病,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方面,相应的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另一方面,病原体变异类型少甚至基本无变异类型。
(2)注射流感疫苗,只能短期内预防流感,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方面,相应的记忆细胞、抗体的存活时间短;另一方面,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变异类型多且变异快。
典例剖析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之所以要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目的就是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反应,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学以致用
下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不同的疫苗,具有使抗体甲产量增加的作用,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增加抗体所需要的时间短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答案:B
解析:接种不同的疫苗,只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不会使抗体甲产量增加,A项错误。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C项错误。同种疫苗再次接种后,再次免疫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加,D项错误。
二 器官移植及免疫学的其他应用
重难归纳
1.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免疫排斥问题:使用免疫抑制剂。
(2)供体器官短缺问题:加大自愿捐献器官的宣传力度;利用自体干细胞培养组织、器官。
2.免疫诊断
(1)概念:应用免疫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诊断各种疾病和测定免疫状态。
(2)方法:免疫诊断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酶联免疫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而化学发光试剂具有灵敏、快速、稳定、选择性强、重现性好、易于操作、方法灵活多样的优点。
移植后的器官成活率不高,现行条件下可采取什么措施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这一措施会对机体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使用免疫抑制剂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但这些药物会使淋巴细胞减少,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典例剖析
甲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在机体内可维持5年左右。下列对甲型肝炎免疫检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人甲型肝炎抗体检测为阳性,则此人为甲型肝炎患者
B.某人甲型肝炎抗体检测为阳性,抗原检测为阴性,则此人已痊愈但仍携带甲型肝炎病毒
C.某人甲型肝炎抗原检测为阴性,则此人未接触过甲型肝炎病毒,且抗体检测必为阴性
D.某人甲型肝炎抗体检测为阴性,则此人不可能患有甲型肝炎
D
解析:某人甲型肝炎抗体检测为阳性,则推测此人接种过甲肝疫苗,或曾经感染过甲肝病毒,但不一定是甲型肝炎患者,A项错误。某人甲型肝炎抗体检测为阳性,抗原检测为阴性,则说明其不携带甲型肝炎病毒,B项错误。某人甲型肝炎抗原检测为阴性,则说明其不携带甲型肝炎病毒,不能说明其未接触过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也未必为阴性,C项错误。某人甲型肝炎抗体检测为阴性,则此人没有感染甲型肝炎病毒,D项正确。
学以致用
1.注射疫苗、抗体可以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而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增强剂可以控制机体的免疫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
B.利用免疫增强剂可增强体液免疫对癌变细胞的清除功能
C.免疫抑制剂能使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受阻,有利于器官移植
D.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短缺是器官移植普遍存在的问题
答案:B
解析: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利用免疫增强剂可增强细胞免疫对癌变细胞的清除功能,B项错误。器官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而免疫抑制剂能使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受阻,有利于器官移植,C项正确。免疫排斥和供体器官短缺是器官移植普遍存在的问题,D项正确。
2.酶联免疫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酶与抗体结合(结合不改变抗体的免疫特性,也不影响酶的活性);酶标记抗体与吸附在载体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底物可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并产生颜色反应,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进而作出诊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颜色反应的深浅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原的量成正比
B.颜色反应是由酶标记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的
C.一种酶标记抗体可以检测多种抗原
D.该检测方法简单、稳定、有效,因此可以不用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有色产物的量与抗原含量成正比,即抗原含量越高,结合的酶标记抗体越多,就可以催化更多的底物发生变化,颜色就越深,A项正确。据题干信息“酶标记抗体与吸附在载体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底物可在酶的作用下发生变化并产生颜色反应”可知B项错误。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酶标记抗体只可以检测一种抗原,C项错误。由于酶的活性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检测方法需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D项错误。
1.我国科研工作者研发了针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三明治”疗法,即先注射“强效抗体(G12)”,再注射疫苗以激活宿主的体液免疫反应。保证“三明治”疗法后“终身”免疫机制的是(  )
A.外源抗体G12    B.内源抗体
C.记忆B细胞 D.T细胞
答案:C
解析:记忆B细胞可以长时间具有记忆功能,甚至使机体“终身”免疫。
2.大部分新生儿经过三次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血清中能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引起人体免疫反应的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B.产生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C.多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目的是提高免疫反应水平
D.疫苗接种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答案:B
解析: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A项正确。乙型肝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能感染细胞,B项错误。多次注射是为了提高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C项正确。接种疫苗后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机体产生记忆细胞,进而具有预防功能,D项正确。
3.下列关于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输入外源抗原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
B.注射疫苗是预防所有疾病的唯一有效措施
C.器官移植是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
D.进行骨髓移植时需要检查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
答案:B
解析:对某些疾病来讲,注射疫苗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措施。
4.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某人被患狂犬病的狗咬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②进行免疫预防
答案:D
解析:人被患狂犬病的狗咬伤后,需要抗体尽快与抗原结合,而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需要较长的时间,故用方法①较好;方法②是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会获得比方法①更持久的免疫力;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5.禽流感病毒易在鸟类中暴发,人类也可能感染。经研究,可将禽流感病毒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型亚型(N1~N9)。请回答下列问题。
(1)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      细胞产生抗体,当其侵入细胞后,需通过    免疫释放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H5N1灭活疫苗和H5N2灭活疫苗是常用的两种禽流感疫苗,请你以家鸽为材料设计一组实验,比较两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仅写出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   。
(3)研究发现,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会导致血清中抗体的量减少,请分析原因:   。
答案:(1)浆 细胞
(2)取大小和生理状况相似的家鸽若干,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注射等量且适宜的H5N1灭活疫苗、H5N2灭活疫苗和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家鸽血清中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浓度并进行对比
(3)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分泌的细胞因子减少,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减少,最终产生的抗体减少
解析:(1)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内环境后,浆细胞产生抗体,当其侵入细胞后,需通过细胞免疫释放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2)题干中实验的目的是“以家鸽为材料设计一组实验,比较两种疫苗的免疫效果”,自变量是疫苗的种类,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设计思路是取大小和生理状况相似的家鸽,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注射等量且适宜的H5N1灭活疫苗、H5N2灭活疫苗和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定3组家鸽血清中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浓度并进行对比。
(3)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分泌的细胞因子减少,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减少,最终产生的抗体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