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9下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9下化学 6.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2-06 19:1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化学第六章第一节,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素材,通过探究几种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的现象及溶液特征,建立有关溶液较为科学的概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演示实验相结合,知道常见的乳化现象。通过对比实验,体会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解度和溶液的浓度的基础,为后面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做准备。本节课在教材中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溶液形成过程认识溶解现象,会区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 了解溶液及溶液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3、 了解乳化现象及其简单应用。
4、 通过溶解过程中吸热放热现象的探究,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形成基本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的形成的微观粒子动画,培养学生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的能力。
2、 通过科学探究的体验,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进行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等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初步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2、通过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生活中有许多感兴趣的素材,如学生都喝过糖水、汽水或打过点滴。经历过用洗洁精清洗餐具、用洗发精洗头。他们在实验室已多次用过溶液,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在生活体验和知识应用上略显不足,如:认为只有水是溶剂等。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的化学知识、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基本实验设计及操作能力,他们更希望能自己去探求知识的规律,更加重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知识的应用。
三、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3、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直观,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4、启发式教学:贯穿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始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勇于探索、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理应成为我们教学的指挥棒。本节课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的形成、影响溶解的因素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
2、对比学习:运用对比探究溶液、浊液及乳化现象、溶液形成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使学生明确对比法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总获得新知。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瓶无色液体(盐水),问学生这是水吗?怎么证明?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食盐水。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请把你所知道的填写在下表中
事例 应用
洗衣粉分散到水中 洗涤衣服
二、讲授新课
(一)探究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
1、分组实验:1、将高锰酸钾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2、将食盐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3、将蔗糖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4、将泥土或者粉笔灰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5、将食用油加入水中,观察现象
2、提问:
(1)依据实验现象,你认为以上物质分散于水中所形成的体系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哪些物质分散在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的体系?哪些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哪些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
(3)你能够解释高锰酸钾,食盐,蔗糖在水中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3、小结
(1)物质以小固体的颗粒分散于液体中形成的是悬浊液
(2)物质以小液滴分散于液体中形成的是乳浊液
(3)物质以分子或者是以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外一种液体中,所形成的是溶液?
4、提问:物质的溶解与物质的分散有什么样的区别?你能够说出溶液具有的特性是什么?
(1)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溶质是否以分子或离子的微粒形式分散到溶剂里。
(2)溶液特性:均一性与稳定性
(二)活动与探究
提问: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需要能够比较快的在水中溶解一些固体物质?怎么样才能够达到目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总结: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
1、溶解时不断搅拌
2、加热可以加快物质溶解
3、将固体研磨成粉末状
(三)乳化作用
分组实验:在试管中加入5ml水,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1-2滴食用油和几滴洗洁精,用橡皮塞塞进试管,振荡片刻,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小结:观察与分析:植物油 溶于水。滴入洗洁精,振荡后,植物油 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 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
1、 乳化:油难溶于水,但如果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称为乳化。注意:乳化的乳浊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乳化不是溶解,它的分散质仍然是许多相同微粒的集合体。只不过乳化后的分散质的微粒集合体(较多的相同微粒聚集在一起)要比乳化前的分散质的微粒集合体(很多很多的相同微粒聚集在一起)小得多
2、 乳化的应用:金属表面油污的清洗、各种日用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置,农药、医药制剂的合成以及纺织印染、石油开采、污水处理等都与乳化有关系
【课堂小结】
举例说明你对溶液的理解、溶液的组成、特征及溶液与浊液的联系与区别。
板书设计
6.1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 溶液与浊液
1、 悬浊液
2、 乳浊液
3、 溶液
4、溶液特征
第二课时:
【引入】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
【活动与探究】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交流讨论】完成表6-3
【结论】1、物质溶解于水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2、氢氧化钠等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硫酸铵等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
【教师讲述】生产生活中,为了达到比零度更低的温度,常用冷冻混合物的方法。
【拓展视野】表6-4
【问题与思考】
1、 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
3、做水的电解实验时,要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归纳】1、凝固点降低2、沸点升高3、导电性增大
【探究】是否溶液的导电性都增大?
【观察与思考】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水、食盐水溶液、蔗糖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结论】能导电的是食盐水溶液、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不能导电的是水、蔗糖水溶液
【分析】食盐水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Cl-、稀硫酸中有自由移动的H+、SO42-所以能够导电;蔗糖水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分子,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不能导电。
【交流与讨论】
1、你能对氢氧化钠溶液导电性实验的现象做出解释吗?
(氢氧化钠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Na+、OH-所以能够导电)
2、许多物质水溶液的凝固点比纯水低,沸点比纯水高,一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这些现象在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中有什么应用?
(冬天在汽车的散热器的冷却水常加入少量的乙二醇或甘油既可防止冬天水结冰,又可防止夏天水沸腾。)
【拓展视野】稀溶液的沸腾温度和凝固温度
四、归纳小结:1、物质溶解于水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2、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导电性增大等。
【板书】二、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吸热:
放热:
三、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凝固点降低2、沸点升高3、有的溶液能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