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溶解现象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对溶液的相关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学会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关系。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
1.加深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关系。
2.加深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我们身边的溶液,让学生知道身边有多种多样的溶液并感知溶液的重要性。
(展示一杯无色液体)
【提出问题】:有人说杯中装的一定是溶液,你认为呢?
【学生回答】:看外观均一、稳定,可能是溶液
【追问】:那怎样检验这杯液体是否是溶液呢?
【学生回答】:蒸发、测密度、测导电性、测酸碱性等
【提出问题】:如果测得该液体能导电,那杯中溶液可能是由下列哪种物质溶于水形成的?
A.面粉 B.氯化钠 C.蔗糖 D.氢氧化钠 E.硝酸铵 F.高锰酸钾
G.植物油 H.硫酸铜 I.硫酸亚铁 J.氯化铁
【追问】1、面粉、植物油溶入水形成的体系名称是什么?
2、为什么不是蔗糖溶液
【过渡】溶液形成时,把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溶质的叫溶剂,所有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请完成下表。
【学生活动】
溶液 溶质 溶剂 溶液
食盐水 酒精溶液
盐酸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碘酒
澄清石灰水 双氧水
【总结】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质。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提出问题】那溶质可不可以无限在水中溶解?
【学生回答】达到饱和以后就不能再溶解,如果是不饱和溶液,就还能再溶解。
【过渡】根据是否能再溶解溶质,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请思考下列问题。
实验1:在炎热的夏天,小明从5℃的冰箱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晶体的a溶液,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b溶液。判断a、b溶液状态是饱和还是不饱和?
【学生回答】a一定是饱和溶液,b不一定。
【追问】那如何检验b是饱和还是不饱和呢?
【学生回答】继续添加蔗糖,看是否溶解。
实验2:小明在一定温度时又做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问题:(1)实验③所得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2)实验①②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如何?
【总结】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是该温度下这种溶质的最浓的溶液。
【追问】那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例如氢氧化钙溶液,即使是饱和的,浓度也比较小。
【过渡】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该溶质的溶解度。
【学生活动】
判断下列关于“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20℃时,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
2 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g硝酸钾。
3 在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4 20℃时,100水中最多溶解31.6g硝酸钾。
【过渡】溶解度通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看下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学生活动】
右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中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随着温度的升高,a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2)曲线a和b的交叉点M表示的含义是______.(3)37℃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 g,80℃时40g a物质溶于50g水中所形成的溶液是______溶液(选填“饱和”或“不饱和”).(4)当b中混有少量a时,可采用______方法提纯b.
【追问】1、陡升型曲线的代表物质是什么?缓升型曲线代表物质是什么?下降型曲线代表物质是什么?2、结晶的方法有哪些?
【过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出我们复习了有关溶液的哪些知识吗?你能构建出有关溶液的知识网络图吗?
【学生活动】构建知识网络图
【总结】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构建知识网络是我们复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让我们掌握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有关溶液的配制和溶液的稀释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