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第2节 糖类 油脂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糖类 油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葡萄糖、淀粉和油脂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
动和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
⑵知道自然界中葡萄糖、油脂的来源,葡萄糖和淀粉的转化关系。
⑶知道油脂的元素组成,了解油和脂肪在常温下的状态差异
2.过程与方法
⑴在收集信息过程中,提高学生运用现代信息资源与信息整合的能力。
⑵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人文环境,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通力协作的意识并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知到糖类和油脂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⑵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⑶确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维,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糖类、碳水化合物、油、脂肪的基本涵义和它们对人生理活动的重要作用。2.淀粉的检验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葡萄糖、淀粉、油脂等营养物质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体会化学知识跟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碘水(或碘酒)
学生:就下列问题,进行课前探究活动
(1)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几种富含糖类、油脂的食品,说明他们对人体主要营养作用。
(2) 葡萄糖的来源及葡萄糖的组成及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3) 查阅资料,了解淀粉的检验方法
六、教学过程
(二)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新课导入:学生表演小品 一病人在挂瓶药液是葡萄糖注射液。问:这位同学怎么了?答:他低血糖,要注射葡萄糖。问:你们了解葡萄糖吗?(通过小品表演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地引入新课)葡萄糖的性质和组成提出问题:真的假的“某探险队在野外堪探时发现了富含葡萄糖的矿藏,只要开采回来就行。这是真的假的?为什么?”接着展示绿色树木的图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绿色的树木中发生一个重要的反应?在叶子上是如何发生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产物又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白色粉状、甜味、易溶于水等性质葡萄糖的化学式C6H12O6葡萄糖由什么元素组成?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这样引课比较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很自然的参与教学过程。 由这个真假问题加深葡萄糖的产生过程
解释:植物发生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6CO2 + 6H2O C6H12O6 + 6O2 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化学方程式理解光合作用。
淀粉和纤维素的来源2. 葡萄糖在人体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
3. 哪些食品中含有淀粉我们刚才已经知道了,如何来检验呢?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并相互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和查阅的相关资料讨论、交流葡萄糖的来源、物理性质及葡萄糖对生命活动起到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学生分析图中各成分的量的关系,培养和推理的能力理解糖类在食品的含量
通过实验我们来验证一下哪些物质中含有淀粉。实验探究:淀粉的检验 (碘水或碘酒)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指对实验现象有效辨识及总结实验方法的能力。
4和纤维素的组成、性质特点5物质属于糖类(碳水化合物)真的假的:某木材加工厂将废木屑当垃圾处理一化工专家看到就说:“我帮你们处理吧”,不久他就用废木屑制造出了营养价值极高的葡萄糖。木屑真的能用来制造葡萄糖吗? 真的假的:有人说现在市场上已经可以买到用竹子生产的毛巾。工厂用竹子做原材料可以生产出毛巾,这是真的假的? 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得出检验葡萄糖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来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阅读课本:1.同学们家中常见的食用油有哪些?2.在外观上看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油与脂的区别吗? 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 让学生们通过回答问题说出富含油脂的食物为下面油脂的分类作铺垫。让同学们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油脂的分类,培养了同学们自我总结归纳的能力。
讨论:5. 油脂人体有什么作用?6.我国的肥胖症患者已达七千万人,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地区,肥胖症的发病率更高。谈谈你对肥胖症患者的建议。 学生讨论。 通过生活中一些事例,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讨论:人体中脂肪的利与弊? 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汇报。 通过同学们敏感的话题的讨论引出油脂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淀粉和油脂的相关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淀粉的检验及葡萄糖的检验方法,同时这个知识点也是重要的考点,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好好掌握。 学生整理本节知识点。 让学生自已整理所学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九、板书设计:
第二节 糖类 油脂
一.糖类
1.淀粉和纤维素的来源
2.葡萄糖的作用
3.淀粉的检验
4.淀粉和纤维素的组成、性质特点
5.碳水化合物
二.油脂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