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动画故事导入
温水煮青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三章》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在研读、品味中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
把握文章的结构;
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
往灭亡的道理。
学习目标
姓名:
籍贯:
时代:
成就:
所属派别:
后世尊称为:
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
儒家学派
亚圣
笔记
yà shènɡ
y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fú)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zēnɡ)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听读课文
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
选拔,任用
兴起,
指被任用
从
田地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诶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疏通文意
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chǔ)夯(hāng)实。
筑:捣土用的杵。
人物
共同的特点
作者的目的
表达效果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内容理解
出身卑微,
历经苦难磨练,都被提拔任用,
都有所作为。
列举六个人物事例为下文议论做铺垫,证明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作为,即证明“生于忧患”
排比,连举六个事例,结构一致,构成排比,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故天将降 大任 于 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
饿其 体肤, 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
忍性, 曾 益其 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使……惊动,
用这些办法。
扰乱
使……贫困。
使……饥饿。
使动用法,使……劳累。
使动用法
使……困苦
责任
使命。
所以
下达,
交付
给
这样的人,
是,这。
感情,
意志
指躯体
做事
违背
使……坚忍
指原先不具备的能力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
疏通文意
内容理解
目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需要经受哪几方面的磨练?
1.思想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2.生活
3.行为
行拂乱其所为
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常常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这样以后
奋起,指有所作为。
衡:同“横”,梗塞,不顺
困惑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虑:思虑
疏通文意
入则无 法家 拂(bì)士, 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在国内。
出:在国外。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敌:匹敌、相当。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这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除了艰苦的环境造就人才,还有哪些因素造就人才?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内容理解
个人主观因素
第二段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
正面
反面
内容理解
01
02
个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国家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观点结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对比论证
第二段论证思路:
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
然后从反面深入论证国家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和外患就会灭亡的道理;
最后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容理解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由中心论点你会想到哪个成语?
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一步步论证观点的(论证思路)?
3.你能给作者的观点再补充几个事实论据吗?
梳理内容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由中心论点你会想到哪个成语?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祸害)
梳理内容
2.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举例论证: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道理论证: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益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对比论证:正面论证(个人)
反面论证(国家)
梳理内容
3、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论证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然后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磨难挫折产生的积极作用,接着又从反面深入论述国家没有经受磨难,安乐无忧就会灭亡。
最后顺理成章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梳理内容
4.你能给作者的观点再补充几个事实论据吗?
【示例一】吴王夫差,即位当年遵从父王阖闾的遗训 ,与伍子胥操演军队,以图复仇。不久打败越国,并一度取代晋国夺得霸主地位。后来沉迷美色,骄奢淫逸,最终兵败自杀。
【示例二】后唐庄宗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拓展延伸
主旨
通过列举六个发迹于民间而被举荐的名人事例和相关道理,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课堂总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正面)
死于安乐(反面)
摆事实:六个著名人物
讲道理
客观:天将降大任必先
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主观: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国恒亡
逆境成才
板书设计
学习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居安要思危
身处逆境要不气馁
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磨难、挫折;
知错能改
课文启示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不朽作品。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海伦凯勒失去视力和听力,但自强不息,成为女作家,掌握五种语言。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
拓展延伸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弹琴、练字、明智、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
拓展延伸
1、使动用法
苦:
劳:
饿:
空乏:
动心忍性 :使.......坚韧 )
行拂乱(
课堂检测
2.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 经受贫苦之苦
使......受到阻扰
曾 通“增”,增加
衡:通“横”,梗塞。不顺畅。
拂:同“弼”,辅弼、辅佐。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
过错,错误。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4.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入:国内 出:国外
课堂检测
发:
①兴起,指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
②出发:有时朝发白帝
③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④抒发:老夫聊发少年狂
⑤显露,流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⑥发射,射出:发矢十中八九
⑦头发:黄发垂髫/苍颜白发
举:
①高飞:九万里风鹏正举
②选拔,任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③推举、举荐、选举: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④全:举世闻名
fà
fā
国:
1、国都:去国怀乡(一般常考)
2、国家:国恒亡
3、国防:固国不以三溪之险
亡
1、灭亡/死亡
2、逃跑: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亡命之徒
3、丢失:亡羊补牢
4、同“无”没有:河曲智叟无以应
曾
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②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③荡胸生曾云( 同“层”,重叠)
作:
①劳作、劳动:其中往来种作
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③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发出:泛泛作响
⑤写作:属予作文以记之
⑥建造:作亭者谁
⑦奋起,指有所作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鼓起:一鼓作气
益:
①好处: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更加:香远益清
③增加:曾益其所不能
④地名:益州疲弊
故:
①因此,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原因,缘故: 公问其故
③旧的,原来的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④学过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
⑤特意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色:
①颜色:草色入帘青
②脸色:征于色
③景色:月色入户
市:
①集市: 百里奚举于市
②买 :愿为市鞍马
士:
①贤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狱官 :管夷吾举于士
过:
①超过,胜过:过中不至
②犯错误:人恒过
③过错,过失:岂他人之过哉
④经过:及鲁肃过寻阳
⑤过于:以其境过清
则:
①表顺承,“就,那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表假设,“如果“假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③表转折,可译为“却“然而”:欲速则不达
④与“然”连用,如此这样…那么:然则天下之事
⑤表判断,“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拂
①违背:行拂乱其所为
②通“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于:
①介词,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词,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介词,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于色,发于声
②+人:对,向
③+地点:在
④表被动:受制于人
⑤表顺承: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