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07 21:4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陶渊明其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导入新课
饮 酒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了解五言古诗的体裁特点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重点)
2、反复诵读,品味诗句,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重点)
3、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
他是我国田园诗的鼻祖,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走进作者
归去来兮辞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饮酒
杜甫
孟浩然
李白
白居易
陶渊明
仰慕
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轼
陶渊明
视为良师益友
爱好其诗,仰慕其为人
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苏轼
陶渊明
吾爱陶渊明
爱酒又爱闲
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
辛弃疾
陶渊明
引为知己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辛弃疾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主要表现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劳动之余,饮酒之后,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此种情味,何其隽永。
 
知识链接
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言的一种古典诗体。古体诗在唐以前就有,虽然唐代人对它予以了一定的规范,但基本上保留了唐以前的诗体风格,故唐代人称这种诗体为古体诗或古风,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因此诗体不必讲究平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古体诗分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古体诗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我)在东篱下随手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诵读感知
1.诗人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常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是因为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等。
品读赏析
2.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
品读赏析
“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悠闲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那山是那样怡然自得,那样超凡脱俗,以景物衬托诗人的闲适。“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不是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作者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
品读赏析
4.“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到了,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见”是无意识的。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品读赏析
品读赏析
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
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 · 元好问《论诗》绝句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此”是指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说“欲辨已忘言”?
“此”指远离官场尘嚣、回归自然的悠然自得地隐居。
“真意”指的是自然之趣,人生真谛。人生不应该为功名利禄所累,不应该在污浊的现实前迷失自我,而应回归自然,坚守住心灵的净土。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品读赏析
拓展延伸
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凡脱俗的人生追求。
主题探究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结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所居之处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的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诗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答案:1、建造房舍。
2、B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
返璞归真的哲理,以此体现了自己悠闲自得的恬淡心境。所以B
是不对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