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事物之美,探说明之法,立文化自信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蝉》《梦回繁华》
一、教材分析:
这四篇文章源自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为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中国古代建筑;《梦回繁华》则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介绍了这幅传世名画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蝉》说明的是昆虫的习性和成长规律,文章在介绍知识的同时传达着科学精神和生命的哲思。这四篇文章,除《蝉》是说明动物的外(事理说明文),其余三篇(事物说明文)都体现了我国人民在建筑、园林和绘画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和杰出的创造能力,紧扣单元主题——文明印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个年级六册书共安排两个说明文的单元教学,一个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个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八年级上册侧重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的学习;八年级下册侧重说明顺序、信息筛选、分析推理、思考质疑等思维能力的训练。
课程标准在说明文阅读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理解文章思路,了解说明文的对象(事理)。2.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结合课标、单元和单元后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写出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清楚明白。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已初步接触说明文的学习(部编本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赵州桥》《纸的发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但仅限于简单的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文体知识和明确的文体概念。本单元跟小学学过的说明文知识对接,给学生树立说明文的文体概念,知道什么是说明文,体会说明文的特点。初中生要在小学巩固已学的基本的说明方法基础上继续深化,如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揣摩说明语言等。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写作训练,已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本单元是学生们自中学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触说明文,加上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使大部分学生缺乏兴趣驱动,因此,我将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要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某一部分使用某种说明方法,紧扣事物的特征,准确恰当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写作。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在阅读设置上,体现了统编教材“教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所以在教学上要体现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实践并构建这一阅读体系。
首先,教读课文的目的是“学法”,强调教师的指导地位,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我将以《中国石拱桥》为例,通过回顾启始课内容,再对本文进行深度说明文教读。同时阅读课上,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苏州园林》进行内容的把握。
其次,课内阅读课文的目的是“用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教读课文中获得的阅读经验,策略独立地完成阅读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材设置的“旁批+阅读提示”则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支撑。我将以《蝉》和《梦回繁华》两课的阅读提示对文章的独到处进行指导,与教读课文的某些写法形成很好地回扣,帮助学生自主阅读,实现对教读课文所学方法的实践运用。
再次,课外自读强调课内到课外的拓展阅读,这不仅是对课内阅读的补充,更是一类文章阅读能力的锻炼和习得。我将引导学生对名著导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根据课本的读书指导方法,由全班课余阅读《昆虫记》,然后进行专题探究。
最后,本单元教学在关注文体教学,关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应充分挖掘中国古代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等方面的精神价值,给学生带来充分地人文滋养,树立文化自信。
为了更好地完成单元意识下的阅读教学,我将借鉴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邓玲教授的“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五程序单元教学模式”所谓“五程序”,就是由启始课、阅读课、作文课、活动课、总结课五个“集成板块”,构成一个“纵有系列,横有关联”的组织框架,也就是单元教学流程。
结合单元意识下的阅读教学要求,本单元的目标和学情,本节课我以回顾启始课内容、范文引路——精读《中国石拱桥》(印象石拱桥、品读石拱桥、展望石拱桥)、学习时习——精进阅读之法三个环节为主线,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合作探究,小组分享展示结论,最终教师总结,学生实践,以学会准确恰当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写作。
四、大单元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
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五、《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能找出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并说出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词语,并品析。
感受前人非凡智慧与创造力,树文化自信。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风格等。
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课前准备:多媒体PPT、导学案、“启始课”
九、《中国石拱桥》教学过程:
环节一 回顾启始课:说明文的知识(提问法)
启始课时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相关文体知识,现在我来检验一下大家对文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环节二 范文引路:精读《中国石拱桥》
一、印象石拱桥(思维能力)
(一)选择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石拱桥 赵州桥 卢沟桥 中国石拱桥
(二)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概括词语)
(三)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课本思考探究一)
名称 建造时间 特点
1 约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石拱桥
2 赵州桥 约605年
3 1189-1192年
4 江东桥
5 1961年
6 双曲拱桥 解放后
二、品读石拱桥——探析说明方法(教师示范、小组合作探究)
(一)精读第四五段,结合给出的句子,判断说明方法,探析其作用。
例:
1.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明确:通过列数字,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明确:通过列数字,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非常雄伟”的特点,给人以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探析说明方法归纳:
点:判断说明方法,解释说明方法如何运用;
析: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地(效果术语词),说明了×××的....特征(对象特征)。
(二)在第六七段,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卢沟桥的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赏析。
三、品读石拱桥——体会说明语言(语言品析、科学意识)
思考:结合下列句子中的划线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课本积累拓展四)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明确:“大约”“可能”是约数,表示不确定,只是根据现有材料推测;“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
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明确:“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说明只是在当时可算,而现在就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明确:“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了修建时间,起止时间明确;“自16米到21.6米”,可见桥拱长度并不对称,是作者核实了每个石拱的长度后得出的结论,列举数字精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约”表约数,是“大概”的意思,准确说明了8米是个约数;“几乎”表程度,意思是接近于“与河面平行”,强调了桥面平坦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思考:在文中找找,还有哪些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小组合作探究)
请用“我发现, 这句话中, 一词,(分析解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这个句式说话。
品析说明语言类的考查形式及答题技巧:
类型1: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2: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展望中国桥——立文化自信(审美情趣、传统文化)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你读出了什么?
我们有充足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一桥可见!我们在桥梁建设事业中的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
观看《港珠澳大桥》视频。
环节三 学习时习:精进阅读之法
课后作业:
1、用这节课教到的方法,试着找出《苏州园林》的说明对象、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
2、试着赏析《苏州园林》第二自然段中这句: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附板书设计: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特征: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
中国石拱桥
说明方法:列数字、引用、 说明语言:严谨准确
打比方、摹状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