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仅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只能以共价键形成碳链,不能形成碳环
D.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可存在碳碳单键,也可以存在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2.欧洲航天局的惠更斯号探测器首次成功登陆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科学家对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含有95%的氮气,剩余的气体为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下列关于碳氢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碳氢化合物的通式为CnH2n+2 ②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 ③甲烷是含碳量最高的碳氢化合物 ④碳氢化合物中的化学键都是共价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某有机物的结构为,这种有机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A.能跟NaOH溶液反应
B.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
C.能发生酯化反应
D.能发生水解反应
4.下列关于(商品名称为氟利昂-12)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两种同分异构体
B.是平面形分子
C.只有一种结构
D.有四种同分异构体
5.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在空气中完全燃烧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
B.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都是C12H22O11,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
C.在水溶液里,乙酸分子中的—CH3可以电离出H+
D.在浓硫酸存在下,苯与浓硝酸共热生成硝基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合金材料中可能含有非金属元素
B.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
D.在汽车排气管上加装“催化转化器”是为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7.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8.下图是分离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混合物的实验操作流程图。
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三次分离操作分别是( )
A.①蒸馏 ②过滤 ③分液
B.①分液 ②蒸馏 ③蒸馏
C.①蒸馏 ②分液 ③分液
D.①分液 ②蒸馏 ③结晶、过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9.(12分)现有下列5种有机物A.苯 B.乙烯 C.乙烷 D.乙醇 E.乙酸。
(1)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
(2)能与Na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子在同一平面上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4)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
(5)常温下能与溴水反应的有________________。
10.(14分)乙烯是重要化工原料,其产量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请回答:
(1)在一定条件下,乙烷和乙烯都能制备氯乙烷(C2H5Cl)。
①用乙烷制备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
②用乙烯制备氯乙烷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
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第______种方法更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外,乙烯大量用来生产环氧乙烷,生产工艺主要有两种:
根据绿色化学的原则,理想的生产工艺是原子经济性好的反应,工艺一的原子利用率______100%(填“<”“=”或“>”,下同);工艺二的原子利用率______100%,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工艺______更环保,更经济。
11.(14分)如图是1831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测定烃类有机化合物组成的装置。瓷管内有烃类样品,经加热分解或汽化后用纯氧气流驱赶经过灼热的CuO,在这里烃类物质转化为CO2和H2O,经两个吸收管吸收。已知经过实验测定的数据如下表,根据上述信息、如图所示装置及表中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瓷管
吸收管Ⅰ
吸收管Ⅱ
瓷管
样品+瓷管
吸收前
吸收后
吸收前
吸收后
50 g
53.9 g
100 g
102.7 g
98 g
111.2 g
(1)烃类样品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
(2)装置中CuO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吸收管Ⅰ中装的吸收剂是________,吸收管Ⅱ中装的吸收剂是________。
(3)为减少误差,使测定结果更精确,可在吸收管Ⅱ后再连接U形吸收管,内装吸收剂为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计算确定该烃类物质的最简式是________,若该烃的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39,写出其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
12.(12分)用石油裂化和裂解过程得到的乙烯、丙烯来合成丙烯酸乙酯的路线如下:
根据以上材料和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验证汽油是混合物的方法是______(填编号)。
A.测量密度 B.测沸点
C.将汽油点燃 D.闻气味
(2)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丙烯醛(CH2===CHCHO)发生加聚反应形成的高聚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4)合成丙烯酸乙酯的化学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
2.答案:D 解析:碳氢化合物的通式为CxHy,CnH2n+2是烷烃的通式;石油主要成分是烃;甲烷是烃分子中含碳量最低,含氢量最高的烃;碳氢化合物即烃分子中键及键均为共价键。
3.答案:D 解析: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COOH,能发生酯化反应,能与NaOH溶液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和—CH2OH,均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该有机物不能发生水解反应。
4.答案:C 解析:甲烷是正四面体形分子,氟利昂-12可以认为是甲烷里的H被2个Cl和2个F分别取代,所以它只有一种结构。
5.答案:C 解析: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所以完全燃烧产物为CO2和H2O,A正确;蔗糖、麦芽糖的分子式均为C12H22O11,二者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B正确;CH3COOH分子在水溶液中,—COOH电离出H+,—CH3不电离,C错误;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浓硝酸、液溴等发生取代反应,D正确。
6.答案:B 解析:选项A: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跟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故A正确。
选项B:用木材、草类的纤维经化学加工制成的黏胶纤维属于人造纤维;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产品作原料制成单体,再经聚合反应制成的是合成纤维。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光导纤维是一种能高质量的传导光的玻璃纤维,属于一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B为本题答案。
选项C:病毒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故C正确。
选项D: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加装“催化转化器”有利于有毒尾气转化为无毒物质。故D正确。
7.答案:D 解析:乙醇与乙酸互溶,不能用分液法分离,A项操作错误;酒精是非电解质,B项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时,收集乙酸乙酯的大试管必须是敞开的,不能用橡胶塞密封,否则乙酸乙酯不易收集,且加热造成装置内气压增大易出现事故,C项错误;D项装置正确。
8.答案:B 解析:乙酸乙酯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乙酸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乙酸钠,易溶于水,乙醇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所以操作①是分液;A是乙酸钠和乙醇,乙醇易挥发,所以操作②是蒸馏;B是乙酸钠溶液,加入硫酸生成了乙酸和硫酸钠,乙酸易挥发,所以操作③是蒸馏,所以答案是B。
9.答案:(1)A、B
(2)D、E
(3)A、B
(4)E
(5)答案:B
解析:(1)与H2加成需有不饱和碳原子,注意乙酸中的不与H2加成。(2)—OH上的H原子可与钠反应。(3)乙烯6个原子共面,苯12个原子共面。(4)与NaOH反应的只有CH3COOH。(5)常温下与Br2加成的只有乙烯。
10.答案:(1)①CH3—CH3+Cl2CH3CH2Cl+HCl 取代反应
②CH2===CH2+HClCH3CH2Cl 加成反应
② 第②种方法得到的产物较为纯净,而第①种方法会发生多种副反应,生成多种产物的混合物
(2)< = 二
解析:(1)乙烷的取代反应为多步反应同时进行,不易控制反应进程,难以得到较纯净的氯乙烷;乙烯的加成反应得到的物质较纯净。故第②种方法更好。(2)由两个工艺的化学方程式可看出工艺一中有副产物CaCl2和H2O生成,因此原子利用率低于100%,而工艺二中无副产物生成,原子利用率为100%,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工艺二更环保更经济。
11.答案:(1)O2、CuO
(2)使碳元素完全转化为CO2 无水CaCl2 碱石灰
(3)碱石灰 吸收空气中的CO2和H2O,防止实验出现过大的误差
(4)CH
解析:(1)瓷管内的样品先被O2氧化,没有氧化完全的样品经过红热的CuO再进一步氧化。(2)应先吸收H2O,再吸收CO2。因此先用酸性干燥剂或中性干燥剂吸收H2O,再用碱性物质如碱石灰吸收CO2。(3)如吸收管Ⅱ直接与空气相通,空气中的H2O及CO2也可被吸收管Ⅱ吸收,造成实验误差,因此可再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U形管。(4)样品的质量为53.9 g-50 g=3.9 g,样品中含H的物质的量为n(H)=×2=0.3 mol,含C的物质的量为n(C)==0.3 mol,且C和H的质量总和恰好等于烃的质量,因此此烃的最简式为CH,分子式可设为(CH)m,13m=39×2得m=6,分子式为C6H6,可为苯。
12.(1)答案:B
(2)CH3CH2OH
(3)?
(4)酯化反应
解析:(1)混合物的特征物理性质是无固定的熔、沸点,因此答案应为B项。(2)结合葡萄糖的有关知识,C应为CH2===CHCOOH,再结合丙烯酸乙酯的名称和形成,A应为乙醇,合成丙烯酸乙酯的反应类型应是酯化反应。
《从社区看我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从社区看我家》,共分为六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设计感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社区看我家》一课是人教版七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的第1课时。作为全书的第一部分,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个人生活的社区环境着眼,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逐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教材主要通过平面图和地图的方式来说明家在社区中的位置,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学生认识社会,以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必备工具之一。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运用地图确定方向及测定距离。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绘制教室平面图等课堂活动中,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图三要素的基本概念,进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体验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问题的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与运用。
难点:比例尺的学习与运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一方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并且及时激励学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教师搭台”是指我设置情景,通过问题的设计扮演好组织者和引路者的角色。 “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读图,通过活动进行体验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
即将召开家长会,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每人画一张学校平面图,帮助家长能准确找到自己的班级。
【设计意图】
通过预习让学生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初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上课时,请同学相互展示自己所画的平面图,并相互点评对方所绘平面图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
由学生自己所画的平面图引入,会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感到亲切。同时通过点评让学生相互去发现对方所绘平面地图的完整性,这样既达到导入新课——地图的三要素的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选两张学生画的有代表性的学校平面图
1、图例和注记
提问:同样所画是学校平面图,为什么教学楼A楼在两幅图中所画的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引出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用来说明符号的文字和数字(选择一幅地图解释哪些属于图例,哪些属于注记)
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常用图例图”,并利用《世界政区图》和《世界地形图》去寻找这些图例,通过学和用,来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
这部分知识较为简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观察法进行学习。以看图分析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2、方向
继续提问:同样所画是学校平面图,为什么操场和教学楼在两幅图中的相对位置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引出方向。(因为他们所站的观察角度不同即方向不同,所以两者的相对位置不一样)
一般定向法:学会肯定会说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一方向判定口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出没有任何方向指示的地图,叫学生说出指定的两地的相对方向。然后给出“地平面上八个方向图”。
指向标定向法:再给出一幅带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定两地叫学生判断相对方向,学生肯定会忽视指向标,从而回答错误,这时在地图上圈出“指向标”提醒学生,并告知口诀:指向标永远指向北方,然后从新判断两地相对位置。(南京站在中山陵什么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给出一幅带有经纬网的地图,指定两地叫学生判断相对方向,因为之前没有学习过有关经纬线知识,所以,经纬网学生也是初次了解,因为在从地球仪上看世界要重点讲解经纬线,所以,本课仅让学生了解“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可。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总结:方向的分类 指向标定向法:箭头总是指向北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完成三幅地图中方向的判断,掌握
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的能力。
师说明:因为比例尺的学习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将比例尺内容放在难点处讲解。
(三)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3、比例尺
再次提问:同样是学校平面图,为什么操场在两幅图中大小不一样呢?
学生讨论,引出比例尺。
比例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地图上的比例尺也简称为“缩尺”。 图上距离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合作探究活动:小组合作,量出教室的长和宽,按比例缩小画在纸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并标出比例尺大小。(分小组测量,共享数据,可以节省时间)
通过活动发现问题。
问题一:比例尺应该用何种形式表示?
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在表示比例尺时,学生有的用线段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还有的用数字表示。
小结: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老师强调比例尺使用时要注意的事项,如数字式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使用时两者单位要一致;线段和文字式比例尺须注明数值和单位。
问题二:比例尺大小对比
【课堂练习】:三种比例尺表示方法间的换算和比较。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首先一律写成分数形式,其次换算成统一单位,最后比较分母,分母数字大比例尺则小,分母数字小比例尺则大。)
【拓展】:给出浙江省地图和中国地图,注明两幅图图幅大小相同,设计三个问题:
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
杭州在两幅地图中的详细程度是否相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指导学生观察地图,解决三个问题,可以得出结论:
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进行比较
比例尺
大
小
表示的范围
小
大
内容详略
详细
简略
【设计意图】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虽然学生知道比例尺,但是,对于比例尺中各项具体表示的内容很容易混淆。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绘图,可以加深对比例尺定义的理解及发现因比例尺大小引起实地范围大小及内容详略程度不同。故而,采用活动教学。 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再讨论分析问题,最后由学生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作业设计:根据所学地图三要素知识,将自己所画的学校平面图修改完善,然后从班级中选出最好的一幅(图例和注记清楚,比例尺选用得当,方向清楚标明),复印发给每位同学家长,并注明姓名。
五、板书设计
图例和注记:常用图例
地 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图 方向: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永远指向北方
“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语
言 公式 数字式
” 三种表示方法 线段式
文字式
比例尺: 比例尺大小对比
比例尺大小、地图实地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程度之间关系
六、设计感悟
本课设计与别人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通过层层问题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提升学生思考能力;指导学生
读图,培养读图能力等。
2、注重学生情感的升华:通过绘画学校平面图,感受体验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通过选择最好的地图在家长会上使用并注明姓名,调动学生积极性,为荣誉而努力。
3、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增加学生合作意识,共同完成任务。
以上就是我对《从社区看我家》的说课设计,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