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26课-诗词五首
第2首《春望》课时教案
年级 八年级 学校 学科 语文
课题 《春望》——古代诗歌阅读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材 分析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感情。再触类旁通,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课外古诗词。
学情 分析 这是一首五言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于诗歌的认识和品析停留在表层;同时,他们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死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这时候,孩子们历史学了古代史,对安史之乱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便可以本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孩子们学习。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3、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和情感。
教学 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法 学法 多层次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教师启发引导法、学生练习竞赛法。
教学过程
教学 活动 教学内容 设计 意图 修改 建议
导入新课 对句——猜诗人: 1、正是江南好风景, 。 2、此曲只应天上有, ? 3、会当凌绝顶, 。 4、两个黄鹂鸣翠柳, 。 他,是苦难人间的歌者,“万方多难”“风雨飘摇”中,他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梁启超先生称他是“写情圣手”;郭沫若先生赞他为“诗中圣哲”,他就是——杜甫。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收到巨大震动。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
学习新课 (一)诵读,领略音韵美 1、听录音范读诗歌 提示: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用“/”划出节奏,用“△”标出重音,注意语气和情感。 (2)古诗词节奏划分通常有两种方法,按音节或语意划分。五言律诗为三个音节,一般是221式、212式或23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提示:字音、停顿、重音、语气 自由读。 提示: ① 读准字音和停顿; ② 注意语气和节奏,把握好感情基调。 3、教师范读 提示: 1、读中想像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 4、指名读、分男女读、齐读。 提示: (1)学生点评(提示:按朗读指导来评价,可以从字音、节奏、停顿、语气等方面来点评) (2)老师点评 课文赏析 明大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参照注释,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提示: 读原句,看注解,查资料,理解诗意。 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明确: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赏物象 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 、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提示:抓关键词“破”“深”来体会。)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这一解的主体是人,因此它用了触景生情的手法;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触景生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乎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得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3、悟情感 (1)春望是什么意思?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是“望见”京城长安的破败之景。 是“盼望”收到家人的来信报平安。 是“期望”能顺利的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 是“渴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 (2)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鲜花而“溅泪”、听鸟鸣而“惊心”,情与景是一致的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小结 学习技巧:学了课文,你懂得了哪些赏析写景诗词的技巧? 师点拨总结: 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2、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赏(描绘了什么) 4、悟(从内容感悟) 朗读诗歌 读出节奏 读出音韵 借景抒情法落实点
类诗探读 运用掌握的欣赏诗的方法自主学习。 《月夜》(教材P141)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运用以上总结的赏析方法,请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月夜》,完成后每组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诵读诗歌,读懂诗意。 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赏析诗句,品析词语 首联:是谁在思?(抓住“鄜州”、“闺中”) 明明是杜甫写的诗,应该是杜甫思妻才对啊。怎么反而写妻子思自己呢?——不说己思家,却说妻思己,更见思家心切。 颔联:妻子明明有儿女相伴,为何说是“独看”呢? 用小儿女的“未解忆”来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独”。 颈联:为什么会“湿”?为什么会“寒” ——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不知不觉就已夜深。 尾联: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 3、找准“诗眼” 独看: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反射出和平团圆的理想 学以致用 让学生将学到的欣赏写景诗的方法 技巧运用到自读诗歌中去
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一读出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二品抓物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诗意) 三析悟诗情(思想、感情) 四比用方法(自读《月夜》)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板书设计也简洁明了,直观具体。通过“读”“品”“悟”“用”让学生学诗歌,用方法,既突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又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体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探索新知识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