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1单元测试卷
第2章 神经调节 过关检测(A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以牛蛙为材料进行脊髓反射实验时,常先用探针破坏牛蛙的高位脊髓,这是为了( )
A.破坏感受器 B.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C.破坏反射中枢 D.破坏传入神经
2.运动员听到枪声后起跑。下列关于这一反射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神经中枢是视觉中枢
B.该反射可能涉及多个中间神经元的先后兴奋
C.该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D.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大脑皮层
B.神经冲动的传递现象依赖于细胞膜上离子通透性的变化
C.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D.神经元的胞体膜表面受到其他神经元树突末梢的支配
4.电子皮肤是一种新型可穿戴仿生触觉传感器,能感受多种外界刺激,如温度、压力等。据此可知,电子皮肤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神经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5.下图是突触局部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和①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兴奋只能由③传递到④,而不能反过来
C.⑤内的液体是组织液
D.⑥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6.用针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痛觉,用热水刺激人的手指可产生热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感觉的形成过程就是非条件反射过程
B.大脑皮层没有参与痛觉和热觉的形成过程
C.不同感觉产生的原因与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不同有关
D.针和热水直接刺激神经中枢使其产生了相应的感觉
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某人大脑皮层受损则可能无法正常交谈,不能有效进行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活动
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可判断是脊髓受损
C.若某人小脑受损,则不能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的调控
D.若某人下丘脑受损,则不能准确完成用左手食指交替轻击右手中指和鼻尖的动作
8.下图是一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只要受到刺激,便能引起②的反应
B.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属于反射
C.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D.a处和c处的传导分别是生物电传导和化学物质传导
9.下图是人体神经元及信号传导过程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①内的物质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②处
B.②内液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
C.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神经细胞功能正常
D.静息状态下,电流计指针会发生偏转
10.反射弧中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被切断后,断口处离脊髓近的一侧称为向中段,离脊髓远的一侧称为外周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可将电流计的两极同时放置在膜外
B.传入神经某处被切断后,刺激其外周段时肌肉不会收缩
C.兴奋的传导过程消耗能量,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不消耗能量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11.研究表明,晒太阳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这与其能促进脑内神经元合成和释放谷氨酸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每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都形成一个突触小体
B.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谷氨酸需要消耗ATP
C.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D.长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2.光线进入小鼠眼球刺激视网膜后,产生的信号通过下图所示过程传至高级中枢,产生视觉。下列关于信号产生及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会产生电信号
B.信号传递过程有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之间的转换
C.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D.图中视觉产生的过程包括了完整的反射弧
13.曲线a为某种有效刺激刺激神经纤维后,膜电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在浸泡神经纤维的外界溶液中加入药物X(某种离子通道蛋白抑制剂)后,再施加相同的刺激,测得电位的变化为曲线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药物X能抑制神经细胞内的K+外流
B.药物X可能为Na+通道蛋白抑制剂
C.药物X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D.药物X能降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
14.突触有电突触和化学突触两类,电突触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间隙很小,电信号可由突触前膜跨越到突触后膜,反之亦然,而化学突触则需要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电突触和化学突触均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B.电信号经过化学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慢
D.信号在电突触上的传递是双向的,在化学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
15.下图表示与膝跳反射有关的两个神经元,a、b为电位计的两个连接点,c为刺激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静息状态时,b处膜外K+浓度高于膜内K+浓度
C.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不会导致a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
D.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电位计的指针将会产生1次偏转
16.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脑基底神经节中多巴胺含量不足会引起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静止颤抖,继而导致身体僵硬、行走困难。下列关于该病的药物治疗方案,最不可行的是( )
A.服用多巴胺降解酶的抑制剂,以减弱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降解
B.服用刺激多巴胺受体的药物,以提高多巴胺受体的敏感度
C.服用促进多巴胺受体生成的药物,以增加多巴胺受体的数量
D.服用多巴胺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以增加多巴胺的生物合成量
17.肌肉受到刺激会收缩,受刺激前后肌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神经纤维的电位变化一样。现取两个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将左侧标本的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此时神经纤维与肌肉细胞相连接(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如下图所示。图中②④指的是神经纤维与肌细胞之间的接头,此接头与突触结构类似。刺激①可引起右肌肉收缩,左肌肉也随之收缩。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传递兴奋的结构是②④,能传导兴奋的结构是①③
B.用适宜电流刺激左肌肉,右肌肉也随之收缩
C.用适宜电流刺激③,左、右肌肉都能收缩
D.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18.5-羟色胺是一种与睡眠调控有关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还与人的多种情绪状态有关。如果神经元释放的5-羟色胺数量不足,将会引起抑郁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5-羟色胺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B.5-羟色胺是小分子有机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C.盐酸氟西汀可抑制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回收,故可用于治疗抑郁症
D.麦角酸二乙酰胺可特异性阻断5-羟色胺与其受体结合,故会加重抑郁症
19.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外的b、c两点,然后在a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静息时,电表指针没有偏转,说明电表两个电极处的膜外没有电位差
B.电刺激a处后,电表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但幅度相同的偏转
C.此实验不能说明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双向传导
D.电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20.胃泌素释放肽(GRP)是一种神经递质,将其注射到小鼠脊髓后,小鼠立刻会有抓痒行为。若破坏小鼠脊髓中的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不论向这些小鼠身上注射何种浓度的GRP,小鼠都不抓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注射GRP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痒觉感受器在脊髓
B.GRP与GRPR结合后,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内流
C.GRP在突触间隙中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能会被酶解或回收
D.若抑制指导GRPR合成的基因的表达,可以缓解或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0分)
21.(8分)我们几乎不停地被各种声音、气味、景象等刺激所“轰炸”,神经系统使这些刺激对人体产生意义,并使人体对这些刺激产生反应,以更好地保护自己。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展示了人脑的主要分区,图2展示了患阿尔茨海默病人数的比例与头围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除脑外,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还包括 ;神经系统接受刺激并使人体产生反应是通过 活动完成的。
(2)大脑是脑最大的组成部分,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图中显示的是大脑 半球。如果某人头部受伤,蒙上眼睛后,他的左手食指不能准确触及自己的右手食指,那么,他受损的部位最可能是图中的[ ] 。
(3)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人员为确定头围、教育水平与患病风险的关系,进行了为期10年的调查,图2显示了研究的总体结果。
①头围大小与患病风险的关系是 。
②患病概率最大的是 的人。在头围 的人群中,教育程度的差异对患病风险的影响较显著。
22.(10分)为了验证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某同学将甲、乙两只脊蛙(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的左、右后肢最长趾趾端(简称左、右后趾)分别浸入质量分数为0.5%的硫酸溶液中,均出现屈肌反射(缩腿),之后用清水洗净、擦干。回答下列问题。
(1)剥去甲的左后趾皮肤,再用质量分数为0.5%的硫酸溶液刺激左后趾,不出现屈肌反射,其原因是 。
(2)分离甲的右后肢坐骨神经,假如用某种特殊方法阻断了传入神经,再将甲的右后趾浸入质量分数为0.5%的硫酸溶液中,不出现屈肌反射,则说明 。
(3)捣毁乙的脊髓,再用质量分数为0.5%的硫酸溶液刺激蛙的左后趾, (填“能”或“不能”)出现屈肌反射,原因是 。
23.(10分)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及愉悦的信息。另外,多巴胺也与某些成瘾行为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 结合,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此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
(2)愉悦感的产生部位是 。突触前膜上存在“多巴胺回收泵”,可将多巴胺由突触间隙“送回”突触小体内,可卡因(一种毒品)可与“多巴胺回收泵”结合,使得多巴胺不能及时回收,从而 (填“延长”或“缩短”)愉悦感时间。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中 (填“x”“y”或“z”)曲线表示。
24.(10分)将新生小鼠的神经元置于小鼠血浆中,将一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接于神经纤维的a、b两处细胞膜外表面,当在a的左侧给予神经纤维一适当刺激,可迅速引发此处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纤维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 ,其形成原因是 。处于兴奋状态的神经元内Na+浓度 (填“低于”“等于”或“高于”)血浆中Na+浓度。
(2)在a的左侧施加刺激后电表指针发生了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据此能否得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够双向传导”的结论 如能,请说明理由;如不能,请提出解决方案。
(3)若实验所用神经元先经过了24 h、5 ℃的低温处理,测得动作电位峰值较处理前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是 。
25.(12分)用微电极记录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研究兴奋产生、传导和传递原理的常用方法。根据下图所示实验方法和结果,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图1
图2
图3
(1)当图1中的微电极M记录到动作电位时,突触小泡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突触后膜上将依次产生的反应是 。
(2)研究表明,在突触小体未产生动作电位的情况下,微电极N上也会记录到随机产生的、幅度几乎相等的微小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结合突触的结构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分析导致该电位变化产生的原因: 。
(3)在某些突触中,突触小体产生动作电位后,微电极N上记录到电位负值增大的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如图3所示。已知K+和Cl-通道都参与了IPSP的形成,IPSP产生的原理是 。
(4)已知从刺激开始到动作电位产生有一短暂的延迟,且与刺激强度有关。为了规避该延迟对测量精度的影响,请利用微电极记录技术设计实验,精确测量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 。
(实验仪器:微电极记录设备、刺激器、计时器、刻度尺等。)
人教(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1单元测试卷
第2章 神经调节 过关检测(A卷)参考答案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1答案:B
2答案:A
解析:运动员听到枪声后起跑,调节该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与视觉中枢无关。
3答案:B
解析: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细胞体位于脊髓,A项错误。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项错误。神经元的胞体膜表面受到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D项错误。
4答案:A
5答案:B
解析:兴奋只能由④突触前膜传递到③突触后膜,而不能反过来。
6答案:C
解析:痛觉和热觉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属于条件反射,A、B两项错误。针和热水刺激感受器,最终导致大脑皮层产生了相应的感觉,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大脑皮层受损可能会影响这些功能,A项正确。意识丧失是因为大脑皮层受损,无意识的排尿表示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调控能力丧失,所以受损伤部位应该在大脑皮层,B项错误。小脑控制的是身体的平衡,下丘脑对体温、血糖、水平衡和生物节律等进行有效的调控,与躯体运动无关,C、D两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反射需要适宜的刺激,若刺激强度太弱,则不能引起感受器的兴奋,A项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b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②的反应不属于反射,B项错误。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C项错误。由题图可知,a处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是生物电传导,c处是突触,兴奋传导是化学物质传导,D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①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胞吐分泌到②突触间隙,A项错误。②是突触间隙,其内液体是组织液,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之一,B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需要消耗能量,所以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影响兴奋的传递,C项错误。静息状态下,电流计两电极都是正电位,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若要测量静息电位,可将电流计的两极分别放置在膜外和膜内,A项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属于胞吐,消耗能量,C项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D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枝,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所以每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会形成很多个突触小体。
12答案:D
解析:感受器的作用是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A项正确。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项正确。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产生视觉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C项正确。题图中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反射弧不完整,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中的曲线b可知,药物X使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说明其可能为Na+通道蛋白抑制剂,能抑制神经细胞外的Na+内流,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药物X使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从而降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率。
14答案:C
解析:电突触的信号传递不需要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故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率快。
15答案:B
解析: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故膝跳反射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A项正确。通常情况下,膜内K+的浓度高于膜外,故静息状态时,b处膜外K+浓度低于膜内K+浓度,B项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不会传递到a处,故不会导致a处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C项正确。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兴奋能传导到b处,但不能传递到a处,故电位计的指针将会产生1次偏转,D项正确。
16答案:C
解析:服用多巴胺降解酶的抑制剂,可以减弱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降解,A项不符合题意。由于受体敏感度高,即使多巴胺含量少,也能和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多巴胺含量少,受体再多也不能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C项符合题意。服用多巴胺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可以增加多巴胺的生物合成量,进而增加突触间多巴胺的含量,D项不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①③为神经纤维,②④与突触结构类似,故能传递兴奋的结构是②④,能传导兴奋的结构是①③,A项正确。通过分析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是①→②→右肌肉→③→④→左肌肉,故用适宜电流刺激左肌肉,右肌肉不会随之收缩,B项错误。用适宜电流刺激③,左肌肉能产生收缩反应;由于③神经搭在右侧标本的肌肉上,故右肌肉也会收缩,C项正确。肌肉兴奋时,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D项正确。
18答案:B
解析: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19答案:D
解析:电刺激a处后,受刺激部位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但Na+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将GRP注射到脊髓后,小鼠有抓痒行为,说明脊髓里含有带有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的神经元。
21答案:(1)脊髓及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 反射
(2)左 ③ 小脑
(3)①负相关 ②头围小、教育程度低 中
22答案:(1)剥去皮肤导致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失 (2)传入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是完成反射活动所必需的 (3)不能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破坏
23答案:(1)特异性受体(或受体) 相反
(2)大脑皮层 延长 y
24答案:(1)外负内正 Na+内流 低于
(2)不能。解决方案:在a、b两点之间(除a、b之间的中间点外)施加适宜的刺激,观察电表指针是否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低温使Na+通道活性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使神经兴奋时Na+内流量减少;同时低温使Na+—K+泵的活性降低和能量供应减少,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
解析:(1)动作电位的形成是Na+大量内流所致,神经纤维兴奋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无论有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膜内Na+浓度始终低于膜外(血浆中)Na+浓度。(2)将电表的两端分别接在a、b两处,在a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受刺激部位立即产生兴奋,当兴奋传至a处,电表发生一次偏转,再传到b处,电表发生一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这只能证明神经纤维上兴奋能够发生(一个方向的)传导;要通过一次刺激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能双向传导,应该在a、b两点之间(除a、b之间的中间点外)施加适宜的刺激,观察电表指针是否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低温使Na+通道活性降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降低),使神经兴奋时Na+内流量减少;同时低温使Na+—K+泵的活性降低和能量供应减少,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
25答案:(1)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产生动作电位 (2)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少量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微小的电位变化 (3)K+通道开放导致K+外流,Cl-通道开放导致Cl-内流 (4)在神经轴突上选取两点,插入微电极记录设备,用刻度尺测量两微电极之间的距离,用刺激器刺激两微电极同一侧的轴突某点,分别记录微电极测得动作电位的时间,用微电极间的距离除以二者产生动作电位的时间差即为动作电位在神经轴突上的传导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