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3 08:39:1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学生齐读
二、教读《饮酒(其五)》
1.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2.背景链接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3.文体知识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4.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结庐(lú) 车马喧(xuān) 东篱(lí) 相与还(huán)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5.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车马: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尔:如此,这样。偏:偏远,偏僻。
译文: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东篱:东边的篱笆。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山气:山间的云气。日夕:傍晚。相与:相伴。
译文:(我)在东篱下随手摘摘菊花,闲适淡泊地欣赏南山胜景。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人生真谛。辨:分辨。
译文: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6.字斟句酌,赏析诗句
课件出示:
(1)怎样理解陶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预设:此处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将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如何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预设:“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有何深意?
预设:用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两个意象,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预设: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7.走进情怀,理解情感
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交流后老师小结)
预设: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三、教读《春望》
1.走近作者
课件出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和“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至德二载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3.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搔(sāo) 簪(zān)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国都,指长安。破:陷落。
译文: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感伤时事,花儿都痛哭流泪;怨恨离散,鸟儿心惊胆寒。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抵:相当,值。搔:抓,挠。浑:简直。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译文: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满头白发越抓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
4.研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1)有人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深沉的黍离之悲?请简要分析。
预设:黍离之悲指对国家夕盛今衰的悲伤。本诗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整洁、井然有序的模样,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预设:观点一: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一般解释是,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观点二: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3)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预设:诗人家小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担忧,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对叛乱没有平息的忧心。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预设: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5)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预设: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挂念亲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5.拓展延伸
师:《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预设:思想感情方面: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
写作手法方面:
同:《春望》与《月夜》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春望》由望中所见抒发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月夜》则由望月思家,表达离愁别绪。
异:①《春望》想象之辞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②《春望》所写意象甚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第二课时
四、教读《雁门太守行》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有“诗鬼”之称,世称李长吉、李昌谷等。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有《昌谷集》传世。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塞(sài) 燕脂(yān zhī) 重(zhònɡ) 携(xié)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摧:坍塌。燕脂:即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译文:敌军似乌云压近,城墙似乎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临:抵达。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玉龙:指宝剑。
译文: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持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4.析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几个画面?
预设:三个画面:严阵以待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预设:在修辞运用上,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
(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预设: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一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4)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想要表现什么?
预设:“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快速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5)“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是写什么时间的战斗?“易水”二字透露出什么信息?
预设:这两句写潜师夜袭。“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出将士们悲壮的豪情。
(6)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预设: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下的铠甲闪烁着金光。在肃杀的秋色中,军中号角的声音响彻云霄;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着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声音低沉。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简析这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预设: 诗人借用“黄金台”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
5.小结: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五、教读《赤壁》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晚年尝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代表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泊秦淮》,有《樊川文集》传世。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破曹军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但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地,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戟(jǐ)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取。便:方便。
译文:折断的铁戟沉在沙底还没有销蚀掉,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4.研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1) 诗歌开头从一件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预设: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预设:小中见大,构思奇巧。开头两句运用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由一个小小的“折戟”,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从而兴起对历史的慨叹,构思巧妙。后两句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周瑜胜利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如果没有东风,胜利者就可能是曹操,他就会将大乔、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锁进铜雀台中。诗人以两个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的命运,同样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师小结: 这首咏史抒怀诗,借赤壁之战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含蓄地反映出诗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
第三课时
六、教读《渔家傲》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渔家傲》大约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般说来,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
2.文体知识
词 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近体乐府,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段的最为常见。词按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依调填词为“倚声”。按风格来划分,大致可分为婉约词和豪放词。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婉约派代表词人)等。
3.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嗟(jiē) 谩(màn) 蓬(pénɡ)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自由读,点生读,师指导)
4.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课件展示: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语:说话。殷勤:情意恳切。
译文: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儿。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报:回答。嗟:叹息,慨叹。谩:同“漫”,空、徒然。举:高飞。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三山:神话中的蓬莱、万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
译文: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习作诗,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船吹到仙山上去吧!
4.研读共品,深入探究
(生交流讨论,师点答)
课件展示:
(1)词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预设: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用“接”“连”两个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写出了动态和气势。
(2)词人梦见了什么?词人在梦境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天帝形象?有何作用?
预设:词人仿佛梦见天帝殷切地问她打算到哪儿去。 词人在梦境中塑造了一位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形象。作用:反映了遭逢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孤独无依的词人对国家安定、百姓安康以及人生美好归宿的渴望与追求,自然地引出下片。
(3)“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两次用到“归”字,其含义有何不同?
预设:第一个“归”字,写词人“梦魂”回到天帝身边,是希望自己有好的归宿。第二个“归”字,写词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人生归宿的犹豫、彷徨和迷茫。
(4)下阕哪两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预设: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孤独无依、奋力挣扎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之情。
(5)词人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上去?
预设: 从词中的意思来看,是由于词人感到“路长”“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也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但在现实中根本得不到施展;尽管她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中却因找不到出路而无法实现。因此她才想要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痛苦的仙境中去。词人梦想到“三山”上去,从侧面反映出她对充斥着战乱、杀戮、孤独的黑暗现实的不满。
5、拓展延伸
师: 细读《赤壁》《渔家傲》,想一想:这两首诗词分别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
预设:杜牧的《赤壁》,借对赤壁之战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李清照的《渔家傲》,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危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师总结: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没有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八、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