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春
望
杜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 课《诗词五首》
26
学习目标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壹
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资料链接
杜甫诗风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诗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的作品风格。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资料链接
杜甫诗作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各时期代表作有: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 》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登高》《 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青年时期
安史之乱时期
成都时期
老年时期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潼关失守,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七月,诗人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不料中途被俘,被押至沦陷后的长安,因官职卑小未被囚禁。此诗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春望》。
贰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朗诵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zān
理解诗意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国:国都。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译文: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理解诗意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文:
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那美丽的花儿反而痛哭流泪,听到那婉转的鸟鸣反而心惊。
理解诗意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抵:值,相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译文: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理解诗意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浑:简直。
不胜簪:插不住簪子。
白头 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叁
赏析诗歌
1.本诗题目《春望》是什么意思?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赏析诗歌
“春望”的意思是:春天望长安城之景。
国都
山河
长安城
草木
破(沦陷)
在(依旧)
春意盎然
茂盛
原本繁华的城市此时却是乱草丛生
荒芜破败的景象
沦陷的长安城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荒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赏析诗歌
2.花与鸟是春天中美好的景物,然而诗人见花而“溅泪”、听鸟而“惊心”,情与景不是不一致了吗?该怎样理解呢?
此联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
花、鸟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忧心国事,担心家人,种种念头困扰着他,见之反而落泪心惊。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
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借花、鸟的心惊落泪来表达感伤之情。
这两种解释实质上有共通之处,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赏析诗歌
3.“烽火连三月”交代了什么信息?如何理解“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连三月”生动形象地点明战火持续不断的境况。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叛军所至之地,百姓皆惨遭杀戮。
“家书抵万金”意思是“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诗人被困长安,与家人分离因战争无法相见。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万金”使用夸张的修辞写出了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赏析诗歌
4.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尾联中有哪些词语点明了作者的感受?
“白头”表现了诗人日益衰老,一个“搔”字写出了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更短”体现了愁思之深重。诗人通过写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自己的忧愁万分、憔悴不堪,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安看到的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主旨归纳
肆
当堂训练
1.理解性默写。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写国都沦陷、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却杂草丛生的句子是 。
(2) 两句写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
(3) 两句写出了诗人战乱中与家人消息隔绝、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诗人杜甫在《春望》中描写了自己所望到的怎样的景象?
诗人望到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荒凉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春望》结尾两句。
这两句诗通过外貌和动作的描写,写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用“白头”“搔”“不胜簪”等词语,表达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
谢
谢
杜甫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 课《诗词五首》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