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测: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学教材全解》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同步练测:第一章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1-09 16:3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建议用时
实际用时
满分
实际得分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大约是16亿人
B.我国人口承载量极限值约100亿人
C.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D.到2040年前后,我国将达到人口合理容量
2.到21世纪中叶以后,我国有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迁移的结果
B.重大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
C.老年人口增多,导致死亡率上升
D.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的东西两部分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草原地区 D.新疆天山地区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
C.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若实际人口数量小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5. 2012年中国的人口数量(a)、中国的合理人口容
量(b)、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c)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a<b<c B. c<b<a
C. b<a<c D. a<c<b
6.下图表示不同含义的“最佳人口规模”。图中四条曲线的含义分别是,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AB:城市中人的平均效益,AC:城市中人的平均生活费用。其中,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和对决策者来说最合适(假如决策者仅仅考虑最大的城市总体效益——社会效益)的最佳城市规模分别是(  )
①P1、P2 ②P2、P3 ③P3、P4 ④P2、P4
A.① B.② C.③ D.④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7亿左右,人口数量最多应控制在16亿左右。据此回答7~9题。
7.报告中所指的“7亿左右”是指我国的( )
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承载力
C.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D.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限
8.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状况
B.人口的精神文化消费
C.科技水平
D.人口的物质生活消费
9.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婚姻家庭因素
C.经济因素 D.政治因素
读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回答10~11题。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7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5万
2012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40万
预测2012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10.据表中数据判断,该岛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 )
A.35万 B.40万
C.45万 D.75万
11.据表中数据判断,该岛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 )
A.35万 B.40万
C.45万 D.75万
12.读木桶效应示意图,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新疆—水资源
13.荷兰、比利时国土面积小,但养活的人口较多,原因有( )
①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 ②矿产资源丰富
③科技水平高 ④人口大量外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约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14~15题。
14.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15.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16题15分,17题15分,18题10分,共40分)
16.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以上的环境人口容量估算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2)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 、 、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等。
(3)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是什么?
(4)读漫画,理解其内涵,回答下列问题。
D
①漫画的深刻含义是 。
②由此图说明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③A、B、C图中, 图最容易导致该问题的出现。
17.结合以下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 美国东部时间2006年10月17日上午7时46分,美国人口达到3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还有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1)由图甲可以看出,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还由 所致,简述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积极的影响是(  )
A.交通通达性提高 B.文化多样性
C.劳动力数量减少 D.自由活动空间增大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 、科技、地区开放程度、 等。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试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4)近年来,美国老年人口主要向________地区迁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18.人口流动和人口增长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为推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国务院将我国分为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并提出了“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东部新跨越”的战略决策。
图1 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
人,2000年)
图2 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相互关系模式
(1)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
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 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
    地区与 地区。
(2)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 地区与 地区向 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 。
(3)图2反映的是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一种关系模式。读图分析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对“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答案与解析
1.C 2.C 解析: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都具有
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我国的人口承载量最
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由图可知,我国到2040年前后,人口将会达到15.2亿左右,到2050年以后,人口可能会出现负增长,这是由于人口出生率仍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大,导致死亡率上升。
3.B 4.D 解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
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
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
量。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有区别,但两者也
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我国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小,
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相反,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
口容量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
8亿~9亿。从目前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
5.C 解析:环境人口容量指区域所能持续供养人口
的“最大值”,合理人口容量一般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如我国合理人口容量一般认为是8亿~9亿,环境人口容量约16亿。我国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达13.7亿人,这个数量大于合理人口容量,但仍然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故C项正确。
6.B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读图分析题,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和对决策者来说最合适”的含义。对现有居民来说最合适的应该是收入最大、费用最低。对决策者来说最合适的是城市的总体效益最大。AB:城市中人的平均效益,AC:城市中人的平均生活费用。AB最大,AC最小,对应图中的P2。MB: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MC: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效益的增加量在减小,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费用增加量在增大,但仍然是城市效益的增加量大于城市费用的增加量,即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总体效益仍在增大,只有当两者相等时城市每增加一个单位成员对应的城市总体效益才不再增加,此时作为城市决策者才认为达到了最佳规模,即P3。
7.A 8.A 9.C 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容量。7.材料中反映的“7亿左右”为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即人口合理容量。8.资源状况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9.经济因素是影响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10.D 11.A 解析:本题组考查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其区别。10.环境人口容量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11.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12.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新疆位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故水资源不足成为限制当地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13.C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由于荷兰、比利时为发达国家,尽管本国的资源有限,但两国从其他国家引进其缺少的资源,并利用本国发达的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故环境人口容量较大。
14.C 15.C 解析:根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6.(1)假设条件不同,估算的方法不同。(2)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人类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3)①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与人口的关系;②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③促使人类自觉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④为制定相应的人口战略、政策提供依据。(4)①揭示人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②资源 ③A
解析:本题以漫画的形式体现了保持适度人口规模、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重要性。读懂A、B、C三图的含义,它们都是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认识和评价,A为乐观论,B为悲观论,C为中间论。D图反映的是人口数量已超过资源承载能力,引发资源短缺问题。
17.(1)国际人口迁移(或“机械增长”) 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大量移民迁入。(2)B (3)资源 文化和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4)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东北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而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气
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
解析:(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增长,二是机械增长。引起人口机械增长及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人口多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2)美国是一个多种族的国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就有不同的文化。(3)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开放程度等。美国消费水平高,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使环境人口容量减小。(4)美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东北部移向南部和西部。原因从气候、环境方面分析。
18.(1)东部 中部 中部 东北 (2)西部 中部 东部 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发展,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具体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
解析:(1)从图1中的数字即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2)从整体上看,西部、中部人口向东部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造成东部大量人口流入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3)关于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根据图2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分析“相互”影响。对于“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要结合图中信息和上面的分析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生产、工业发展、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