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共3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13 18:06: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3资源枯竭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第二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以某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分析该类城市发展的方向。
学习目标
能够通过资源枯竭型地区——德国鲁尔区的案例,了解资源型地区(城市)的前期发展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能够在认识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地区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促进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其发展、过程、问题及决策等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
能够从全球化的视角,综合分析人类开发资源产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能够收集世界、全国或某一具体区域的资源、环境信息,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解释该区域资源开发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转型
资源型城市
因大规模开采自然资源而兴起,并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称为资源型城市。
类型 煤城 钢城 有色冶金 石油城 瓷都 森工城市
代表城市 焦作 阜新 鞍山 马鞍山 铜陵 个旧 大庆 玉门 景德镇 伊春
(资源开发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此类城市因自然资源类型不同,其发展特点不同。如下列我国的部分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示意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一般来说,资源型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可分为开发期、成长期、稳定期、衰退期(或再生期)。
发展 阶段 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开发期 资源开发程度低,生态环境良好
成长期 资源开发规模扩大,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破坏
稳定期 资源开发规模最大,生态环境恶化
衰退期 资源趋于枯竭,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资源枯竭型城市
城市所依托的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开采殆尽,或市场对这种资源的需求大幅度减少,城市经济发展趋于缓慢,资源型城市就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①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
②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③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政府财力薄弱;
④失业人员增加,社会矛盾突出
⑤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其主要特征
资源型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
经济+社会+环境
德国鲁尔区的成功转型,为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繁荣
区位优势
衰落
原因
整治
措施
本节课探究主线
鲁尔区土地面积4953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3%;人口约530万(2018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莱茵河西岸钢铁厂林立。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的一个有着百年历史,靠煤炭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
01 鲁尔区的繁荣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腾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
用区位分析法分析鲁尔区繁荣的原因
丰富的煤炭资源
鲁尔区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开采量约220亿吨,占全国的90%。
煤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和硫分都低,发热量高。
储量、分布、品质、开采条件
01 鲁尔区的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原动水土
社会条件:市交劳政科
煤炭作为能源具有的优缺点
(2)缺点:
①煤炭的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如石油等其他能源高;(效果)
②煤炭的输送和使用不如石油方便;(运输)
③煤炭的灰渣、粉尘多,容易污染环境,且不能直接用作汽车、拖拉机等的燃料;(环境)
(1)优点:
①分布广、储量大;(数量、分布 )
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小(技术)
②从海外进口瑞典、俄罗斯等国的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再经过莱茵河运到鲁尔区。
①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洛林铁矿区进口。
离铁矿区较近
01 鲁尔区的繁荣
铁矿石
鲁尔区靠近莱茵河下游,处在温带海洋气候区的莱茵河几乎全年流量平均,水源充沛,为鲁尔区的钢铁炼制提供了大量生产用水。此外,在那个以水运为最主要的大宗货品运输方式的年代,莱茵河又为鲁尔区工业原料、工业成品等重要物资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
莱茵河
利珀河
鲁尔河
充沛的水源
钢铁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耗巨大,即便是在技术已经极大进步的今天,世界各国平均炼制一吨钢铁依然需要消耗4.5吨水。在技术还相对落后的19世纪,钢铁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耗更是巨大的。
01 鲁尔区的繁荣
河流众多,水运便利,铁路公路密布,构成高效综合交通系统
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水陆交通运输便利
河流的作用:供水、运输、水能、旅游、景观等
交通的作用:生产要素流通→原料运入,产品运出
01 鲁尔区的繁荣
广阔的市场
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工业,为鲁尔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01 鲁尔区的繁荣
丰富的煤炭资源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
离铁矿区近
充沛的水源
广阔的市场
便捷的水陆交通
那么鲁尔区适合发展哪些工业部门呢?发展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工业区?
01 鲁尔区的繁荣
运入铁矿石
丰富的煤炭资源
丰富的水资源





煤炭
钢铁
电力
化学
机械
具有这样的区位条件,鲁尔区可以发展哪些工业部门?
分析鲁尔区的工业结构特点及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
工业结构特点:偏重化工业,工业结构比较单一
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严重依赖煤炭资源,环境污染严重等
01 鲁尔区的繁荣
02 鲁尔区的衰落
1.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海外廉价石油和低成本煤炭的大量输入,鲁尔区开始出现”煤炭危机”。开采量和就业人数持续下滑,大量矿井关闭。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图
每炼一吨钢所需焦煤的变化图
煤炭开采深度加大,使得开采成本不断增加
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减小
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
随着鲁尔采煤区的逐渐北移,矿井平均深度不断加深,目前现有的矿井已经超过1200米
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老化
鲁尔区的工业部门主要是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工业,其中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为主导。
02 鲁尔区的衰落
工业部门以重工业为主,并高度集中于少数工业部门,生产结构单一,某一工业部门的衰落,将会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
80年代,鲁尔工业区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
3.环境污染严重
02 鲁尔区的衰落
煤炭开发
传统产业发展
工业“三废”等污染
环境恶化
地面下沉:全区地面沉降达4—12米,埃森市下沉达19—20米
河水污染:矿区的河水经埃姆舍河汇入莱茵河,每年的污水排放量达6亿吨,莱茵河成为欧洲的下水道
空气污染:工业烟尘排放量较大
森林植被: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鲁尔区的森林面积50年内减少了15%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浮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东西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有如一道被六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1958年形容鲁尔区
02 鲁尔区的衰落
02 鲁尔区的衰落
4.世界钢铁产能过剩
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其他国家钢铁业的不断发展,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德国钢铁业在成本上逐步丧失优势,而欧洲战后恢复重建高峰期已过,钢铁市场需求萎缩,这样,又导致鲁尔区遭遇了“钢铁危机”。
钢产量 德国 日本 世界 全球需求量
1940年 3180万t 580万t 1.4亿t 约2亿t
1970年 5 940 万t 9332万t 6亿t 约5亿t
2016年 粗钢生产国排名
排名 国家 产量
1 中国 808.4
2 日本 104.8
3 印度 95.6
4 美国 78.6
5 俄罗斯 70.8
6 韩国 68.6
7 德国 42.1
8 土耳其 33.2
5.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02 鲁尔区的衰落
新技术的冲击(根本原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美国经济空前持续高涨。而鲁尔区和世界其他传统工业区一样,优势下降、劣势出现,使其在德国经济中心的地位下降,工业产值一度下降到不足全国1/6。
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
生产结构单一
产业结构老化
环境污染严重
新兴产业不愿来此安家落户
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新技术炼钢使耗煤量逐渐降低
本区煤炭工业成本上升
产钢、出口钢的国家越来越多
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
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
煤炭的能源
地位下降
世界性
钢铁过剩
新技术革命
的冲击




对传统工业的生产和组织方式产生冲击
主要原因
根本
原因
阶段 时间 措施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 主要是制定方案,对传统产业进行清理改造,对落后企业进行归并整合,抓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对钢铁、煤炭、化学等重工业企业进行改造,积极发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利用区内产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交通便利的优势,引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新型工业和服务业,使区域产业结构趋于多元化
鲁尔区转型发展的三个阶段
03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多元化
①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
②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产业(汽车、电子、石油加工)和第三产业。
1969年鲁尔区26家煤炭公司联合成立鲁尔煤炭公司,把采煤集中到机械化程度高,盈利多的大矿井,关闭不盈利的小企业,并且实行了全盘机械化,现在煤炭生产集中在7个大煤矿中。
此外,鲁尔工业区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通过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拯救老企业。
企业合并
技术改造
改造传统工业
②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发展新兴产业(汽车、电子、石油加工)和第三产业
03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新兴产业
鲁尔区产业人数的变化图
重视第三产业
1. 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多元化
鲁尔工业博物馆-工业旅游
Industrial Tourism - Ruhr Industrial Museum
2. 工业布局: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03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近原料地原则
采取平衡策略
新企业
传统企业
核心地区的边缘地带
“移铁就煤”模式
沿莱茵河港口
经济增长多样化
3. 交通网络:建立发达的交通网
03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鲁尔区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网,铁路货运量占德国铁路货运总量的40%。
鲁尔区的高速公路已交织成网,区内任何地点距离高速公路都不超过6千米。
4. 发展科技,推动产业转型
03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传统教育,创立新兴学科,并把高等院校的教育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将鲁尔区建成“欧洲高等院校区”。
现鲁尔区拥有15所高等院校,14万多大学生,其中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理工科和经济专业学生占总数的63.5%,比全国高12%。
5.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03 鲁尔区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区内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30平方米
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等的排放,并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
整治前的发电厂—黑色鲁尔
整治后的发电厂—绿色鲁尔
(1)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多元化:改造传统工业,对煤炭和钢铁等传统工业进行企业合并和技术改造;发展新兴产业;重视发展第三产业
小结: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整治措施
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科技、交通、生态、政策、能源消费结构等
(5)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整治河流;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环境管理;美化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科技创新:依托科研机构和高校推进产业转型
(3)交通网络: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高速公路、航空发展)
(2)工业布局: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发展
鲁尔区转型发展的成果
鲁尔区已成长为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为引领、多行业协调发展的综合经济区。如今,鲁尔区已看不到昔日的污染面貌,清澈的流水、葱绿的树木、如茵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展现出鲁尔区新的魅力。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1.概况
(1)资源丰富:
①森林资源: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集中了全国林木蓄积量的1/3以上。
②煤、铁、石油资源:
主要油田有黑龙江大庆油田、辽宁辽河油田
主要铁矿有辽宁鞍山、本溪铁矿
主要煤矿有黑龙江鸡西和鹤岗煤矿,辽宁阜新、抚顺煤矿等
(2)产业基础:工业起步早,形成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发展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煤炭、森林、石油以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与之相关的资源产业也随之萎缩,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已成为当前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
资源减少、产业萎缩、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市场饱和、新技术的冲击等。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3.鲁尔区综合整治对我国东北工业基地的借鉴意义:
项目 鲁尔工业区 东北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改造钢铁、煤炭、石化、汽车、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部门,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产业布局 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 压缩耗能多、耗水多的工业
保证轻、重工业平衡发展
交通 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体系,保障便利的交通
科技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发展科技教育业,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传统工业兴衰的共同点
3.综合整治的共同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
调整工业布局
完善交通网
科技创新
美化环境
1.发展的共同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矿资源、铁矿资源、水资源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共同原因:
产业结构单一
环境污染严重
受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
资金转移到新兴工业区
新技术革命冲击
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计划,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把资源、机器、产品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涵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鲁尔区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精细化工、创意研发、金融商务等部门。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德国工业4.0战略
1.德国制造业已经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为什么还要推行工业4.0战略计划?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从外部环境来看: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德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乏力,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力增长迅速;
从德国自身来看:面临着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以及制造业规模相对萎缩的现实等。
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计划,其核心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把资源、机器、产品和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涵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三大主题。鲁尔区是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精细化工、创意研发、金融商务等部门。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活动:德国工业4.0战略
2.鲁尔区作为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区域,其规划发展对于我国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升有哪些启示?
由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
从资源依赖型、环境破坏型、劳动力与资本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
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驱动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