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4 17:5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饮酒
陶渊明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语速。
4.读出___的感觉。
5.结合课下注解,读出层次。
试用文中的一个词谈谈初读感受。
悠然
试想,悠然的生活状态,一般会发生在哪里呢?
可陶渊明却不一样,他生活在“人境”,却说“而无车马喧”,是否矛盾,为什么?
心远地自偏,离什么远呢?
此种状态下,他看见了什么样的画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房子东面的篱笆下采一朵菊花,悠闲自在地看见南山。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
——苏轼
悠然见南山,改为悠然望南山,可好?
看到飞鸟时,陶渊明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陶渊明的心离____愈远,却离____愈近。
再读
饮酒(其五)
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 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为官经历:
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三十五岁,仕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参军。
三十七岁,母孟氏卒,渊明还浔阳居丧。
四十岁,任刘裕镇军参军,同年辞职。
四十一岁,8月任彭泽令,11月辞官归隐,不再出仕。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寄托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的辞官,是自己与黑暗官场的决裂,是乱世中的对人格独立的追求,是其气节的表现。但并不等于渊明完全与世隔绝,不问世事。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正表达了其对黑暗现实的讽刺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正体现了他心中的家国情怀。他放下的是名利,放不下的是家国。他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胸怀天下”的真儒者。
《饮酒》这首诗融情入景,描绘了诗人在草庐不受世人的打扰,在南山悠闲自在的采菊生活,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何为“真意”?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 是其中的第五首。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 是其中的第五首。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菊的意象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品味“见”与“望”字哪个更贴切
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论诗》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看”“望”是有意而为之,与恬淡闲适的心境不符。
二、下面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叙一转,写出了一种闹中取静的闲适之美。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实一虚,写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空灵之美。
D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出了一种暮鸟飞还的温馨之美。
三、请从这首诗中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下来,并简要分析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分析1分,情感2分)
答案示例: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身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表达了诗人内心宁静,脱离尘俗的思想感情。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思想情感。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东篱采菊,抬头见山,表现了他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通过黄昏中飞鸟结伴归林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摆脱束缚,自由自在的思想情感。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大自然中悟到了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表达了诗人陶醉其中,悠然忘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