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们太守行
李贺
26 诗词五首——
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雁门太守行, 曲名。
乐府
近体诗又称“ ”,是唐代形成的 和 的
通称,是同 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近体诗对句数、
字数、平仄和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要求每首诗句数
固定(排律除外),每句诗的字数固定,诗句中各字的平仄
基本固定,押韵的位置固定。一般有七言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五言绝句。
近体诗
今体诗
律诗
绝句
古体诗
教学重点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李贺(790-816),字 ,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代诗人,有“ ”之称,是与“诗圣” 、“诗仙” 、“诗佛” 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
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有《昌谷集》。
【名家名作】
长吉
唐
诗鬼
杜甫
李白
王维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
战争。根据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是写平
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背景探寻】
二、诵读诗歌:读准节奏和音韵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 云 压 城 城 欲 摧,甲 光 向 日 金 鳞 开。
角 声 满 天 秋 色 里,塞 上 燕 脂 凝 夜 紫。
半 卷 红 旗 临 易 水,霜 重 鼓 寒 声 不 起。
报 君 黄 金 台 上 意,提 携 玉 龙 为 君 死。
近体诗、律诗
/
/
/
/
/
/
/
/
/
/
/
/
/
/
/
/
体裁:
三、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①〔黑云压城〕比喻 。
②〔城欲摧〕 。
③〔甲光向日金鳞开〕 ,
。
④〔角〕 。
⑤〔塞上燕脂凝夜紫〕 。
燕脂, 。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
。
(一)识记注释,疏通诗意
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
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军中号角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胭脂,色深红
战场血迹
⑥〔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⑦〔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
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⑧〔玉龙)指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
入水化为龙。
宝剑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
腾,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
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二)参考译文: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军中号角声震天动地,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视,
(将士们)手持宝剑奋力杀敌,视死如归。
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
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誓死报国
(三)结构图解
雁门太守行
战局紧张:
黑云——
金鳞开
战场惨烈:
角声——
声不起
誓死决心:
报君——
为君死
四、研读鉴赏:品析手法悟情理
《雁门太守行》诵读与理解
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
将士们在日光下 比作“ ”;“城欲摧”
运用了 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
的气势。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修辞、内容:
“压”“摧”形象地写出了敌军 、 ,
以及交战双方 、守军将士的 ,渲染了
战争的紧张气氛,也 出将士 、 的
英雄气概。
炼字、表现手法:
比喻
夸张
敌军
黑云
反光的铠甲
金鳞
夸张
兵临城下
严阵以待
人马众多
来势凶猛
力量悬殊
处境危急
衬托
临危不惧
视死如归
在色彩运用上,“黑”突出敌人的猖獗、敌军兵马
之多;“金鳞”是指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
字表现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种颜
色的对比,表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
色彩运用: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运用 和 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和 两
方面渲染了战场的 和战斗的 。
修辞:
“ ”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满”字扩大了激
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 的冲天气势。“凝”字
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 的场景,反映了将士
的残酷事实, 出战斗的激烈,守城将士依然
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 做了必要的铺垫。
比喻
夸张
听觉
视觉
角声满天
炼字、表现手法:
悲壮气氛
残酷场面
英勇杀敌
血流遍地
伤亡惨重
烘托
友军的援救
“半卷”二字写出了 、 之状;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 ,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
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
着描写 的场面,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虽面对
重重困难,但是将士们毫不气馁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内容:
苦战
黑夜行军
乘夜奔袭
地点
这两句诗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升华了主题,
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内容:
用典、情感:
运用了 的典故。“提携玉
龙”是“ ”的意思,写出了将士们 的决心,
感情豪迈奔放。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之士
提着宝剑
捐躯报国
五、巩固练习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雁门太守行》诗句默写
1.写大军压境,孤城将破,将士势不可摧的气概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从声色两方面宣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的诗句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的诗句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诗句是: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城墙仿佛
将要坍塌,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
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
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二)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
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
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画面描写)。
本诗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只对战场上的景象进行了极富表现力的描绘,营造出黯
然凝重的氛围,从侧面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和伤亡惨
重,突显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无畏的精神。
(三)《雁门太守行》运用了侧面描写,请作简要分析。
《雁门太守行》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
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们 , 。
表现了将士们 、 的英雄气概和献
身精神,也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
(四)课文主旨
浴血奋战
誓死抵抗
为国效命
战死疆场
立志报国
六、课后达标
1.朗读并背诵《雁门太守行》。
2.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