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文章内容,掌握依据标题提取信息、聚合句子研读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作者抓现场特写,叙述中夹议夹抒的写作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消息进行比较阅读,明确通讯的文体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舰载机着舰时激动人心的情景,感受我国国防力量的日益强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面对八年级的学生,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和学习兴趣较七年级都有一定的提升。这个单元的学习需要学生利用课文的旁批、注释、补白这些教学资料的补充来完成活动任务。八年级学生在活动方面一定更具有自主性。通过单元前三篇新闻阅读的探究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消息和新闻特写这两种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但落实到“写”上还需要训练。本篇通讯作为单元“新闻阅读”任务中最后一课,既可以作为温习消息和新闻特写的素材,又可以在横向直观对比中把握三种新闻体裁各自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国首艘航空母舰叫什么呀?(学生回答:“辽宁舰。”)没错,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如何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是中国海军研究了多年的难题。2012年,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同时也备受世界人民的关注。这次成功着舰,在世界面前彰显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这件事有关,让我们全身心地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蔡年迟,湖北浠水人,海军大校,某报主任编辑,硕士研究生。先后随同我国舰艇编队出访18个国家,发表新闻、文学、摄影作品2千余篇(幅),28篇在全国获奖,其中《一着惊海天》一文入选全国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6次荣获中国新闻奖,1次荣立二等功,13次荣立三等功。
蒲海洋,射洪官升镇人,海军某报社首席记者,海军上校军衔。
20012年11月23日至24日,蒲海洋上校全程跟踪采访了我国自主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歼—15飞机首次成功降落辽宁舰,与人合作撰写了新闻特写《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刊登于 2012年12月25日《人民海军》报一版,先后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
2.背景介绍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舷号16,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改装后中国将其称为001型航空母舰。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
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2017年1月12日凌晨,赴南海执行跨海区训练和试验的辽宁舰编队通过台湾海峡,继续开展后续任务。
3.相关链接
从“瓦良格”到辽宁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
2012年9月25日被称作辽宁舰的中国航母,是在苏联时期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建造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的基础上续建的。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该航母已完工约70%,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海军取消了订单,这艘即将完工的航母被迫停产,随之报废。1998年4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以2000万美元买下几乎拆成空壳子的“瓦良格”号航母。2005年4月“瓦良格”进入大连造船厂,由政府接管。此时的“瓦良格”只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钢铁空壳,所有武器、电子系统均已被拆除或者破坏。中国海军准备在“瓦良格”的原型上进行续建,俄罗斯却不肯出让阻拦索技术,中国只能自行研制。所以,辽宁舰的改造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漫长的科技攻关之路遇到的重重障碍就可想而知了。
4.文体介绍:通讯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澎湃(péng pài) 桅杆图片(wéi) 凛冽(liè)
浩瀚(hàn) 娴熟(xián) 默契(qì)
咆哮(páo) 镌刻(juān) 殚精竭虑(d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镌刻:雕图片刻。 一丝不苟: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殚图片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齐读整体感知环节的任务,速读课文,三分钟内完成下列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则通讯报道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
【交流点拨】本文抓住歼-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围绕歼-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本文依次记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依次记叙了工作人员就位,安全观察员检查阻拦索、塔台广播、着舰指挥员引导,战斗机稳稳着舰。
3.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什么环节?
【交流点拨】作者集中笔墨主要叙写的是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在着舰过程中的状态,将着舰的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播放微课《航空母舰》。
3.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第一部分(1、2):交代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环境。
第二部分(3、4):交代此次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5~17):描述舰载机着舰前舰、机的调整和配合工作。
第四部分(18~20):描述舰载机着舰的精彩画面。
第五部分(21~26):表达成功着舰的感慨和喜悦之情,再次强调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提问1:朗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快速浏览课文,从这篇通讯中你获取了那些信息?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辽宁舰的航行位置;歼-15舰载机着舰训练的时间;舰载机着舰的难度和重要性;歼-15成功着舰的过程;歼-15成功着舰后工作人员的欢呼和庆祝。
提问2:通读全文,概括这篇通讯记录了什么事件?
明确:这篇通讯用写生的笔法详尽而具体地勾勒出了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上成功着陆歼-15舰载机的全过程。
提问3: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三、细读课文,读出“现场感”:
1.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做铺垫。
2.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使读者充满期待。
3.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让现场画面更加真实可感。
4.勾画出描写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情景的句子,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时惊心动魄的气势。我们应该通过哪些哪些方法,可以读出这种现场感。(四个小组用其中一种方法展示,小组赛读,老师评价)
明确:⑴用了修辞的句子:“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⑵关注细节描写的句子: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如“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的震撼场面。⑶找出那些叠词:“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了我国舰载机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⑷捕捉特写镜头:“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喜悦和自豪。
六、拓展延伸
这则通讯被评为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深受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喜爱,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收获吗?
提示:可以用“读了这段话,或者读了这句话”我感受到……的句式来表述
七、技法总结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着舰过程,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一次大胜利和巨大进步,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八、课文总结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我们走进在通讯文章的芳草地,多少词语需要我们含英咀华,细心品味其中的滋味;多少句子需要我们千淘万漉,静心揣摩其中的情感;多少语段需要我们口诵心维,潜心挖掘其中的意蕴……今天,学完这节课,我们怎能不爱上阅读通讯文章呢?
八、作业布置:
根据本组的提纲进行采访,并写成一篇消息。
(提示:1.采访预约;2.采访完要与对方进行核实;3.整理材料进行写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遵守“以新闻的方式学新闻”之一单元学习指导思想,设置了补写对比温故知新、新闻播报激趣点悟、扣题析文自然生成、对比梳理构建体系等活动方式来攻克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层面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充分感受到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新闻性、文学性和评论性这三个显著特点。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在教学第二大环节——“现场”播评初感知,学生的表现平平,没有预想的积极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此环节前的相关铺垫渲染还不够,除了相关背景的补充介绍,还可以搜索相关的视频、图片资料来为学生的活动预热,学生在模拟现场直播时,PPT上可以有相关场景的图片视频背景来烘托气氛,模拟直播间时也可以在教室桌椅布局上有所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