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用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和毫无民族偏见的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情感,感受师生真情。
教学难点: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和毫无民族偏见的的高尚品质。
三、教学设想
《藤野先生》是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和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它们是过往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
本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特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四、教学方法: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我准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习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上,因此我选用了如下学法:
1.朗读法:运用两个晨读指导学生多朗读,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鲁迅先生在远赴日本前,写了一首绝句《自题小像》,这样写道:
屏显: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奉献给了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成为真正的“民族魂”。毋庸置疑,鲁迅是伟大的。但他其实也是平凡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藤野先生》,从他在仙台学医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认识两位人物——藤野先生和鲁迅先生,体悟他们的平凡,敬仰他们的伟大!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两个兄弟分别叫周作人,周建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出生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列夫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新文化运动期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五四运动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21年12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由此可见鲁迅的文化地位之高。
著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2.背景介绍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1926年10月12日写于厦门大学。它主要记叙了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重点回忆了与这段经历有重要关系的藤野先生。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想用医学“救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医”,为反压迫、反侵略的斗争出力;还想以医学作为宣传新思想的工具,启发人们社会改革的信仰,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这篇文章是在上海所作。
3.相关链接
(1)鲁迅先生在许多作品里,都表达过他对辫子的深恶痛绝。他在《呐喊》里专门有一篇《头发的故事》,说头发主宰中国人的性命,既是宝贝又是冤家,头发背后是屈辱和血泪。因此,他一去日本,就剪掉了辫子,是所在留学生班的第一个。他后来说,“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地在街上走。”“假使都会上有一个拖着辫子的人,三十左右的壮年和二十上下的青年,看见了恐怕只以为珍奇,或者竟觉得有趣,我却仍然要憎恨,愤怒,因为自己是曾经因此吃苦的人。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
(2)鲁迅东渡日本前,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我国。这两次战争,最后都是以中国割地赔款而告终。鲁迅到日本后,1904年至1905年,爆发日俄战争,这是日本和俄国两个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争夺中国的东北而发生的战争,战场在中国,清政府却屈辱地保持中立。
师讲解:想想国家正“风雨如磐暗故园",而这些清国留学生呢,花着国家的钱,到日本来,却不学无术,不思奋进,"你想想鲁迅的心情,那是既厌恶又愤慨。他肯定是融不进这个圈子的。本以为到异国他乡,会遇到“异类的人”,哪承想和国内没什么两样,鲁迅先生当时心灵的苦闷孤寂可想而知。
4.文体介绍: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其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但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畸(jī)形 不逊(xùn) 绯(fēi)红 发髻(jì) 芦荟(lú huì) 驿(yì)站 教诲(huì) 芋梗(yù gěng)汤 杳(yǎo)无消息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yì yáng)顿挫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摸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斗乱:飞腾杂乱。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模胡: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无礼。逊,谦逊。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匿,隐藏。
犹言:如同说。
诘责:质问并责备。
托辞:借口。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适值:正好遇到。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那几件事?请你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预设:离开东京之缘由,仙台求学受优待,初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先生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匿名信时间,看电影时间,惜别先生
2.“老师”是一个充满温暖与感动的称呼。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三次写到过自己的老师,你知道是哪三位老师吗?
明确:一位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一位是《章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一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藤野先生》。
3. 《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哪部作品?(明确:《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什么意思?(明确:早上的花儿晚上去捡拾)这是一部什么体裁的作品集?
(明确:散文集)。散文与小说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明确:小说是虚构的,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也就是说“藤野先生”是鲁迅生活中遇到的真正的老师,不是虚构的人物。
4. 一个人一生中遇到的老师是很多的,为什么鲁迅最感念的是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文字中去寻找藤野先生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深层原因。
5.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
本文写了作者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并依据这些地点,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1-3)“我”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见闻。
(4-35)“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
(36-38)“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多次阅读段落,归纳总结。
学生先独立思考,将答案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后请学中等的学生在展台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老师倾听点拨引导。
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情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概括“我”经历的相关事件,理解“我”的情感态度,进一步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2.比较“描写藤野先生”和“描写其它事件”语言风格的差异,感受表达之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完成4项学习任务,一是交流了初读课文的心得,二是结合关键句积累了词语,三是体悟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态度,四是概括了描写藤野先生的关键事件,品读了语言细节,提炼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品质。回忆性散文,是站在“我”的视角回忆和“我”相关联的人和事。因此,这篇文章除了写“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外,还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交往前后的一些经历和事件,那么,作者还写了哪些事?在这些事件当中,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又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呢?
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读课文,了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
(一)细读文章相关段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我与藤野先生直接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几件事。
1.文章并不是一开头就写到了藤野先生的,请找找看,藤野先生出现在哪一段?
(明确:出现在第6段。)写“我”与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主要有哪一些段落?(明确:6-24;32-38段)
2.请同学们先自己细读这些段落,再分小组合作讨论:在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发生了哪些事?
(提示:概括事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人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分几个小组,把你们小组所概括的事件写到黑板上去。第一组概括第一件事;第二小组概括第二件事……)
明确:(1)“我”初识藤野先生。
(2)藤野先生帮“我”修改讲义。
(3)藤野先生帮我修改血管图。
(4)藤野先生担心“我”因为怕鬼不肯学习解剖尸体。
(5)藤野先生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具体情形。
(6)藤野先生送“我”一张照片,并希望我也送一张照片给他。然而“我”因为境况无聊再也没有与他联系过。
(7)我离开藤野先生后,丢失了讲义,再三寻找,未果,遗憾。
(8)我思念藤野先生。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浏览课文、提炼关键信息、梳理并概括事件的能力。教学建议: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提炼概括信息,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碰撞中生成学生的学习智慧。)
二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描写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生活?
“清国留学生”不思进取,在东京过着奢靡恶浊的生活,“我”对这些极为反感和失望,因而才会想要离开东京,前往仙台。表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为下文和藤野先生相识做铺垫。
3.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大概是物以稀为贵”,说说你对句中的“大概”的理解?
“大概”表示推测,作者推测了自己在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是当地没有中国的学生,“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4.请赏析第段中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补充藤野先生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之间的原因,突出表现藤野先生专注、执着的医学研究精神。
5.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用“所以”表示因果关系,用“当然”加以强调,突出了这句话逻辑之荒谬。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是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体现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6.导致鲁迅弃医从文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麻木的意识。
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和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三、拓展延伸
暗夜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希望。鲁迅心中的光已然生发,在座的各位同学,相信你们都有经历黑暗的时候,是哪束光照亮了你?分享给在座的各位同学。
感谢同学们的分享,点点光亮已然在我们身边闪烁,小小的光亮终将汇成万丈光芒,愿我们都能心存理想信念,坚定前行。
四、课文总结
阅读了那些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的事件,我们理解了鲁迅当时所处的境况以及他的心境,在那种特殊情况之下,藤野先生让鲁迅得到了真正的尊重,鲁迅不仅看到了先生做了什么,也看到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为什么而做,因而评价他是“伟大的”,从他身上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正因如此,他成为“最令我感谢、给我鼓励的一个”。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将先进的医学从日本带回中国,但他没有辜负藤野先生的期望。他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国家贡献力量,真正实践了他在留学日本前写的那句诗“我以我血荐轩辕”。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最后几句话,从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藤野先生的那张照片静默的力量,也可以感受鲁迅先生文字沸腾的力量。
屏显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五、主题
《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情、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六、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其显著特点是写作内容在“我”与藤野先生之间交织。文章既写了“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又写了“我”的其它经历和见闻,表现了“我”复杂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这类双线交织的写法和复杂的思想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化难为易,将两项教学内容拆开教学。先引导学生理解“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崇敬之情,读懂藤野先生伟大的人格形象,再引导学生概括“我”所经历的事件及藏在事件中的情感态度,分析这两个要点的时候,都注重从文本的语言细节入手,引导学生从语言本身入手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语言风格,避免给人物或事件帖标签。文体特征的教学,既分布在两个教学要点之中,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单独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回忆性散文”的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