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素养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素养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5 15:5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和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能根据消息的结构特点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八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新闻的专业知识,充满着强烈地好奇心、探索欲。本课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篇消息,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新闻几个基本知识。不过由于初学这种文体的文章,学生学起来还是缺少章法,为了让学生更快掌握消息的特征,本课将从消息的基本知识入手,让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消息的语言做更深层次的探究,让学生掌握新闻这种体裁,并能写出简短的消息。结合学情和生本教育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保护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参与到合作探究当中去,勇敢地说、大胆地写。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2012年10月11日,我国有一位作家因“以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5年10月5日,我国一位女性药学家因成功从植物青蒿中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这种药物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吗?
  预设 莫言和屠呦呦。
  师: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那么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图片化学家图片,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2.背景介绍
  1867年图片,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发了大财,以后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3.相关链接
  2000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透露,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4.文体介绍:新闻
  (1)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2)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掌握字音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嘱(yí) 渗透(shèn) 卓有成就(zhuó) 仲裁(zhòng)
  拨款(bō) 逝世(shì) 颁发(b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整体感知环节的任务,速读课文,三分钟内完成下列问题:
  (1)划分出消息结构的五部分。
  (2)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电头中出现的信息:地点斯德哥尔摩,时间1901年12月10日,发稿方式。导语部分是第一段第一句。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发机构。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分类及获奖条件。
  主体部分是第二到第四段。
  第二段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及主要成就。
  第三段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地点。
  第四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信息的出现顺序是由主到次的。这种先主要再次要的新闻写作模式,被称之为倒金字塔式,我们一起来通过微课进行学习。
  2.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3.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五、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 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导语作用分析法。首句为新闻的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3、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中一一列举了当年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4、第三自然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答案】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5、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样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6.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交流点拨】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图片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7.课文的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交流点拨】主体部分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因为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无需详写,这样安排详略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8.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有什么用意?
  【交流点拨】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六、拓展延伸
  前两天,我们学校参加了东风教育分局运动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下面是一个短视频,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当中提供的信息,按照刚刚学到的消息的相关知识,以校报记者的身份,快速完成一篇消息写作。
  8.观看校园活动短视频,写作短消息。
  9.个人展示,学生点评。小组合作修改。
  10.推荐展示。师生点评,注意强调语言和结构两方面是否合格。(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尝试短消息写作。选取校园生活内容来写作,更贴近学生内心,易入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七、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这篇课文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
  八、课文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消息语言的特点——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消息的常见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跟随着新闻作品,我们还聚焦了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感受了祖国的伟大成就——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关注了生活中同学们努力的回报——在运动会上的大显身手。新闻,既能报道当下,也能记录历史。既能反映日常小事,也能囊括家国天下。只要我们有敏锐地双眼,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勤于动笔,敢于用多种新闻形式来表达认识,人人都能成为历史的记录者!
  八、作业布置:
  根据本组的提纲进行采访,并写成一篇消息。
  (提示:1.采访预约;2.采访完要与对方进行核实;3.整理材料进行写作。)
  教学反思
  本文是新闻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消息两则时已经初步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的学习要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巩固前面所学,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获得新知。由于“活动 探究”单元的课文阅读以自读为主,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学生的自主,借助旁批自主筛选信息、通过自读梳理内容、小组交流寻找特点、自我品读感受语言。
  首先让学生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和课文旁批,分析课文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文中信息是由主到次排列的,这正是消息常用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接下来,通过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迅速理解这一结构特征。
  在探究新知环节,提高难度,揣摩消息的语言,教师先作适当引导,让学生有的放矢,然后让学生合作探究,让每位同学都能深入研读文本,再来表达观点,碰撞观点,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并总结出消息的语言特点。
  接下来了解作者的新闻立场,通过对诺贝尔遗嘱的反复研读以及课外拓展了解其人,然后理解作者的新闻立场。
  最后通过比较《消息两则》和《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得出消息的特点。总结梳理完消息特点后,让学生趁热打铁,即堂写作。
  整堂课由易到难,梯度明显。但教师的参与与干预还是较多,还可以多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自读课文真正的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