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列夫托尔斯泰》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跳读并圈画生动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语句,辨别托尔斯泰的美丑。
2.思维发展与提升:为托尔斯泰“画”美丑,提升学生对美丑的辨识与审美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美丑之分辨,让学生感知人性之美丽,不以外貌为依据。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辨别人物外貌的普通和气质的平庸,感知人物灵魂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美丑之分辨,不以外貌为依据,感知人性之美丽。
教学难点:
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辨别人物外貌的普通和气质的平庸,感知人物灵魂之美。
三、教学设想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作品。作者对人物的外貌描写非常精彩,前半部分凸显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粗劣;到后半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眼睛,展示其灵魂的深邃伟大。层层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反转形成文章张力,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心灵冲击。
但是,在当今看脸的时代,受许多偶像剧、青春剧、综艺节目等环境的影响,颜值似乎高于能力,颜值高就意味着一切。许多中学生沉迷其表象的肤浅之中,不能自拔,完全忽略最本质的东西。对学生审美价值观造成了不正确的引导,无形中就像一把匕首,刺入学生空洞的心灵和敏感的神经末梢,使其麻木而不自知。鉴于此,可以利用这一课给学生最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通过分辨形象的美与丑,直击人性的善与恶。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苏联伟大作家 高尔基曾说过: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的确,在十九世纪终了之时,俄罗斯政坛阴霾重重,托尔斯泰这颗抚慰人间的巨星,以他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思抚了青年的心魂。是的,他是俄罗斯的伟大的心魂。你想知道他的外貌吗?那么,请你看看作者是怎最新美样用入木三分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的,请你跟随作者的笔端,来解读托尔斯泰的那双智慧的眼睛,进而感悟他的人格魅力。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生于犹太工厂主家庭,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代表作品有:小说《看不见的收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1928年,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当时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茨威格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为揭露社会现实、反对农奴制所作出的努力,深深地折服于他卓越而深邃的精神世界。回国后,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了他的著作《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这篇传记中的节选部分。)。
2.背景介绍
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因其的身份无比痛苦。他把私人财产分给农民,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分家后他把自己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家庭危机后他离家出走,这一次离家出走却让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生命的最后一个黎明他没有看见家乡的风景,而是躺在了异乡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的小床上,看着窗外那将亮未亮的天空。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我爱真理”。
3.相关链接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多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的文学巨匠,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最为著名。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诸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士地私有制,主张博爱。
他的家曾经是革命者的避难所,是难民的收容所,是改革家的聚会所。因此他不仅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A.读准字音
黝(yǒu)黑 滞(zhì) 留
愚钝( dùn) 禁锢( gù)
犀利(xī lì) 酒肆( sì)
蒙昧(mèi) 胆怯(qiè)
藏污纳垢( gòu) 粗制滥( làn ) 造
正襟(jīn) 危坐 诚惶(huáng) 诚恐
黯(àn) 然失色 颔(hàn)首低眉
B.把握词义
犀利:指坚固锐利。又形容语言、文辞、感觉、目光等的尖锐锋利。
粗制滥造:质地不精而又过量制造。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指不愉快,心中憋气。
鹤立鸡群:比喻卓越出众。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惶恐不安的样子。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本文作者是聚焦“列夫托尔斯泰”哪个部位描写其形象特征的?
明确:脸。
问题2:请你变形“脸”字,让其符合文中描写的列夫托尔斯泰脸部特征,说说你是根据课文哪些词句变形的。
师生根据学生回答,顺势穿插讲解文中运用比喻、夸张,铺陈列夫托尔斯泰脸部特征,欲扬先抑描写人物的方法。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文章明显地分为前后两部分,请结合课后的“阅读提示”,试着分别概括主要内容。
预设:
第一部分(第1~5段)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第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学习这篇课文,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细细品味,自然能体会到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作为一篇重在写人物外貌的作品,它与同学们阅读过的作品有什么不同,带给同学们什么样的阅读体验?(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此处设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作品内容逐渐深入到语言赏析,从而突破另一个教学重点。)
二、朗读课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主张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办法。联系上文,可以说他此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所以说,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是对上文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总结、升华。托尔斯泰相貌平平,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他出生在贵族家庭,却心系平民,已经和俄国人民融为一体,是俄国人民的杰出代表。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3.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穿戴、职业、社会角色三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4.“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这句话生动描写了来访者的心理、神态,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生动描写来访者亲眼见到托尔斯泰时的心理、神态,突出来访者的失望,侧面写出托尔斯泰容貌的平常,为下文的“扬”蓄势。
5.“托尔斯泰这对眼睛有一百只眼珠。”这段结尾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直接引用高尔基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夸张的修辞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
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 作者是怎样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点的?在课文哪些句段?
(1)须发: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2)面部轮廓结构: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压抑
(4)长相平平: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都没什么不合适
2、这一部分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突出了哪两个方面的特点?它们分别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人一样,混在人群雄分辨不出来。
作用:写他脸相平庸既是对他外貌作真实的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普通一员,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
的高贵。
3、托尔斯泰外貌上难道没有闪光点吗?
明确:目光
(1)速读第六到八自然段,寻找提取出表达托尔斯泰眼神锐利的比喻句,
(2)将比喻句组成的小诗——《眼睛》,并且有感情地朗读。
这道目光像黑豹那样
这道目光像程亮的钢刀那样
这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那样
这道目光像金刚刀切开玻璃一样
这对眼睛是手术刀
这对眼睛是X光
这对眼睛是寒光四射的匕首
这对眼睛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
把所有的浅薄的信条撕烂
(3)跳读第七自然段,找出表达托尔斯泰精神愉悦的短语,学生朗读体会托尔斯泰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柔和的目光 和蔼的笑容
粲然的笑意 神奇的星光
涟涟的热泪 闪闪的发光
三、拓展延伸
探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他出身贵族,又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一个觉醒了的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托尔斯泰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等,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
师:托尔斯泰出身显赫,却不愿压榨农民用于享受贵族生活。他敏锐的目光,早就看透了沙皇统治的黑暗并勇敢的用文学揭露、批判现实的丑恶。由此可见,他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
追问:那么,屏示(一):他的伟大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预设:有的同学找到了下面这些句子,我们一起来品析一下。
1.“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
2.“他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风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屏示:我们先来看第1句,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接待客人朋友时,一改往日犀利的目光,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写出了托尔斯泰对人民、朋友的和蔼可亲。
我们再来看第2句,“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这写出托尔斯泰,对现实的批判是充满力量且十分透彻的,每件事物都逃不过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都要在这一双眼睛的注视下露出赤裸裸的真相。这写出了托尔斯泰双眼善于观察,能够洞察真相,揭露黑暗。
我们再来看第3句,请同学们思考,这句话中的匕首指的是什么?他们的主人又是谁?
寒光四射的匕首,就是托尔斯泰锐利的眼睛。而他们的主人,当然指的就是托尔斯泰本人。
四、课堂小练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喻、夸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同学们运用以上手法看一个视频片段,用三四句话来进行描述。
(播放“奥利给大叔”视频)
脸像一本被水泡过许久的书。他大笑时候的嘴像书皮上破掉的口子,大大咧咧地敞开着;他的表情似乎调动了脸上所有的肌肉,法令纹像给嘴打了个书名号;他的眼睛像书上的订书针,歪歪扭扭、小小的,紧紧扣在脸上;他的脸色灰扑扑地,像一本许久无人问津的书。
我们都知道“奥利给大叔”很魔性、很搞笑。但是谁知道他家徒四壁,有一个脑瘫弟弟,弟弟和爸爸都靠他一个人养。但他并未卖惨,靠着一身才艺——打快板、当婚礼司仪支撑起这个破败的家。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如此不就是“欲扬先抑”吗?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明确主题
明确:本文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而且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丰富而深邃的精神世界,表达了对托尔斯泰的无限憧憬和赞美之情。
六、写法总结,体会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粗劣的长相,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外貌,这是在极尽铺陈、步步蓄势。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精神的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正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灵魂的高贵精神的伟大。这种写法就是先抑后扬。
“抑”指按下贬低,“扬”指褒扬抬高。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出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尝试使用这样的写法。
七、课文总结
这篇人物传记写托尔斯泰的外貌,运用精妙的比喻,恰当的夸张,凸显了他平庸的外貌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运用“似贬实褒”的语言和“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在“贬”与“褒”、“抑”与“扬”的强烈对比中,反衬出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深处的高贵与伟大。除此之外,作者使用精当的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传主托尔斯泰的看法和评价,文章在这种由外貌透视心灵的过程中,表达出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真挚而强烈的讴歌与赞颂。
八、作业布置:
课外阅读《最美的坟墓》《三作家》。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目标的确立上,我一方面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了解传记特点和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另一方面立足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把把握人物外貌特点、学习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作为三大重点。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突出自读课课型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读文章、自主研究、自主发现、自主构建;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方向,在关键处加以点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基本上把文本盘活了,实现了编者文本、作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的四维互动,实现了文本的价值,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在于: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方法有待加强引导,特别是目标意识与问题意识,自读不能变成被动接受,更不能变成漫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