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新闻内容,置身事件现场,体验事件进程中的人物活动与新闻作品的诞生,品味文本新闻性文学性交融的准确雄壮的语言特色。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丰富体验,尝试写新闻。
3.审美鉴赏与创造: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察文字里间的伟岸角色,大气磅礴领袖风采,体会文本奔放流淌的战斗与胜利豪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新闻内容,深入历史事件,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新闻相关知识,丰富体验,尝试写新闻。
三、教学设想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统编教材中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与其他单元的“阅读·写作”编排体式不同,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先导,以阅读为基础,以活动为主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这个单元是以读新闻写新闻为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设置了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阅读”板块包括消息、新闻特写、事件通讯三类文本,体裁多样,写法各异。“新闻写作”板块必做任务是写消息。为让学生对消息这一体裁的阅读和写作更深入,可以把《多文本经典读本》中的消息与课内文本编组做群文阅读。为达到多文本阅读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可选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三文整合阅读。从报道内容来看,这三则消息记录了战争、文明、科技等不同方面的社会生活,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从报道形式来看,三则消息叙述简明精要,结构规范严谨,主体展开部分各有特色,都是优秀的新闻作品,适合初学者阅读和作为写作摹本。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学生欣赏上海世博会图片,请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世博会情况。师问:你们是如何了解到这些信息的?生答:通过新闻。师: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也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新闻,了解新闻,共同学习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介绍背景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虽然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经下降至200余万人,但蒋介石以为他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固若金汤,天堑长江难以逾越。
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蒋介石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和江防舰队100多艘舰艇日夜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随时待命。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接受国共双方代表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历时20天的和谈至此破裂 [ 。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同日凌晨,集结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500余公里战线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100多万人,同时发起进攻,强渡长江 。
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撰写了这篇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3.文体介绍:新闻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
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掌握字音字词
⑴一千余华里:约合五百余千米。
⑵芜(wú)湖:芜湖,简称为“芜”,安徽省省辖市。
⑶荻(dí)港:长江港口之一。
⑷溃(kuì)退:狼狈不堪地逃走,形容毫无秩序地撤退。
⑸锐不可当(dāng):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⑹泄(xiè)气:泄劲或放弃。
⑺歼(jiān)灭:消灭。
⑻要塞(sài):指险要的关隘,亦作要隘,常出现边城的要害处。
⑼业已:已经。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二)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先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重点品鉴“百万”一词。
(1)设问:这是“号称百万”,还是“确实百万”?
【明确】用加法计算,中路军30万,西路军35万,东路军35万,一共100万。这是准确数字。
引导学生想象: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大江之上,(可随手画出九江到江阴的战线示意图)我百万大军“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是怎样的气势和威武壮观的景象!
(2)设问:“百万”是唯一的修饰语吗?可以换一种修饰吗?比如,用“威武”大军?
【明确】新闻的语言准确,是指给读者提供“真实的、明确的、具体的”信息。
“威武大军”不像“百万大军”交代具体的人数,用“真实、明确、具体”的数字来突出我人民解放军兵力多,作战规模大,从而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种磅礴的气势,显示出作者豪迈的胸怀和气度,有一种王者霸气。
还可以引导学生换用其他修饰语,比如用“东西中三路大军”,合理与不恰当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明确】“三路大军”,是“明确、具体、真实”的数字;“东西中”,交代了作战部署,说明我军全线展开攻势的作战情况。这是“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表达“不简洁”,新闻语言要求用语“俭省”,要高效地表达信息。(能用一个字说清楚就不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就不用五个字。)还有,“百万”说明的是人数,它背后是鲜活的生命,意味着那么多年轻战士的身影,他们汇入到集体行阵的洪流之中,根本没有清晰的面孔,但是,正是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历史,创造了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形式,并通过“作比较”的方式,品味语言,作出合理解释。
2.接下来,再看我先头部队“中路军”的作战情况,重点品鉴“突破”一词。
这段文字很短,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是54个汉字,9个标点,交代了明确的渡江时间(20日夜,24小时),渡江人数(30万人),这么俭省的文字却交代了中路军30万大军的辉煌战果。
(1)设问:从哪个字眼特别能让人感觉自豪呢?
【明确】“即已”。借用同学预习的说法──这是两个文言文的副词,意思是“就已经”,特骄傲地展示了我军的辉煌战果,用现代网络词语叫“晒一晒”。
(2)设问:不过,不能光顾着“自豪”而忽略了这辉煌背后的艰难!从哪个词看出“艰难”?
【明确】“突破”。
(3)设问引导:为方便理解,换用其他说法进行比较,能否把“突破”换为“越过”或者“冲破”呢?
总结规律:辨析词句,可以尝试换用另一种表达方式与之比较。换言之,作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说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做动作区别“突破”和“越过”,即在座位上比划比划这两个动词的不同。
【明确】原来,这二者有难度上的差异。突破:很难。“夜”,晚上,月黑风高,风急浪高,自然条件的险恶,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天险”;更何况敌人在此苦心经营,严密布防,司令官亲自督战,人员、武器、装备充足;而我方,从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当时我军渡江的装备之简陋,没有空军部队的配合,没有轮船,更没有军舰、航母,只有一艘艘的帆船,甚至征用了民用的小木船。条件何其差也!要想“越过”敌阵,那是须经过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的,是要用血肉之躯,冒枪林弹雨,流血牺牲,死伤无数,才能“突破”敌人这道严密的相当巩固的防线的。不可能像是“越过”这么简单和轻松!
总结:“越过”,仅仅是“结果”;“突破”,背后还有激烈、惨烈、残酷的战斗过程。
总结规律:当某个词不是很容易辨析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这样,文字背后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情感意蕴就更容易浮出“水面”了。
五、拓展延伸
读毛泽东20小时之前亲笔为中路军首先渡江写就的“姊妹篇”消息,梳理领悟标题、导语、主体之间的关系,尝试下面的消息写作,题目任选。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你是西路军或东路军所部通讯员,仿照上文,写一短消息报道你部“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军情进展。
2、你是东路军所部通讯员,依据下面事实,仿照上文,写一短消息报道你部“二十三日晚”的军情进展。
当我三路大军向国民党的千里江防展开猛攻的时候。集结在滁县以南地区的我三十五军,从四月二十日开始,也对南京正面的江浦、浦镇、浦口地区发起攻击。他们先从右翼拿下江浦,从正面夺取浦镇,后再攻取浦口,直捣南京。至二十二日,国民党第二十八军见我大军已接近浦口,使星夜缩回南京。二十三日上午,我各师先后到达浦口,打开了解放南京的北大门。我三十五军乘胜前进。飞渡南京。当晚,人民解放军胜利占领南京,红旗插上了“总统府”,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该新闻稿报道了横渡长江作战中 ,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国民党军队布设的防御阵地,横渡长江,胜利进军的态势。文稿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精简,感彩鲜明。
七、课文总结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则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意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戛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极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更是表达了作者高瞻雄视一切的气概。
八、作业布置:
我也当记者(作业)
写一条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的新鲜事。(150—200字)
如:昨天下午我校七年级新生入校顺利结束;我班升入八年级后重新更换了老师……
要求:①标题醒目、恰当
②导语准确、概括
③内容绝对真实
④语言简明、准确
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新闻特点和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设计反思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就是学生引领学生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学生合作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疑难。这节课教学形式多样,重难点清晰突出,学生参与度比较高,很好的把握了课文内容。也是由于参与度高,导致有些场面混乱,众说纷纭,一时相持不下,使环节的推进有点拖沓,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够及时,今后要在讨论秩序和效率上多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