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一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A
A
D
B
C
D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B
D
A
B
B
D
A
B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29分)
21、水(或非生物因素) 自动调节
22、生产者 食物链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内能 太阳能
23、种群 A→B→C 增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7、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或水体有自净能力) 自动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
工厂的废水污染 水生植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实验探究题(第28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1分)
28、(1)生产者 (2)②和④ ④ (3)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9、(1)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生物的呼吸 含碳燃料的燃烧 (4)温室 减少含碳燃烧的燃烧 植树造林
九下科学单元检测精编:第2章《生物与环境》综合测试一
说明:本卷总分为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2分,共40分)
1.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2.一座小山上,生长着许多草、树木、鸟、昆虫、蛇等生物,这些生物统称为( )
A.生物群落 B.生物圈 C.生态系统 D.种群
3.苹果不能在热带种植,荔枝不能在寒带种植,影响它们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土壤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这句诗中可看出,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草 B.风 C.牛 D.羊
5.在草→兔→鹰这条食物链中,鹰被大量捕杀以后,图中能代表兔的个体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6.人工森林比天然森林害虫多,原因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人工森林适合害虫生长 B.人工森林对环境适应性比强
C.人工森林抑制害虫能力差 D.人工森林自动调节能力差
7.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 )
A.生态关系 B.食物关系 C.物质关系 D.能量关系
8.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让口一种小鸟啄食口腔中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小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关系中,不属于种间斗争的是( )
A.敌害与鳄鱼 B.鳄鱼与小虫 C.鳄鱼与小鸟 D.小鸟与小虫
9.“青山绿水”与“穷山恶水”两个词的深刻含意表明,在生态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山 B.土 C.水 D.植物
10.下列生物和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生物都有适应任何生活环境的能力 B.每个生物个体是其他生物的环境因素
C.生物只有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阳光、大气和水
11.近年来,北京市冬春季节常发生沙尘暴天气,人们发现沙尘主要来自内蒙古地区。那么形成沙尘暴的原因可能是( )
A.围湖造田引起 B. 毁林开荒造成
C.草原过度放牧造成 D. 火山喷发形成
12.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并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 )
A.生物可以影响环境 B.生物必须适应环境
C.生物个体间的互助现象 D.生物个体间的竞争现象
13.狼在美国西部原来是一种常见的动物,后来由于农场为了安全而大量被捕杀,于20世纪初基本灭绝。1996年,美国从欧洲重新引进狼,并放生于荒野。这主要是为( )
A.发展观光旅游业,吸引游客 B.使本地的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C.捕食那些对农业生产有害的动物 D.防止草原鼠害
14.分解者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下列生物不属于分解者的是( )
A.乳酸菌 B.酵母菌 C.蚯蚓 D.蚂蚁
15.海洋生态系统中,对海洋生物影响最大的非生物因素是( )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阳光、水 B.温度、水 C.水、土壤 D.阳光、温度
16.如图表示栽培小麦、野生小麦、栽培玉米及野生玉米各种群中个体的多样性程度。如果环境剧变或某种植物病虫害暴发,在自然条件下,
其中生存几率最大的植物种群是( )
A.栽培小麦 B.野生小麦
C.栽培玉米 D.野生玉米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D.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捕食关系
18.如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产者 B.乙是消费者 C.丙是分解者 D.丁是生产者
19.图19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是( )
A.图(1)、图(2)、图(3)都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C.图(1)是典型的稳定型,从中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从图(2)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20.下列四幅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中,s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f表示分解者,h表示环境。画法正确的是( )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29分)
21.据报道:全球有四个沙尘暴中心:澳大利亚、北美、非洲和亚洲中部。我国是沙尘暴的频发地区,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暴多次袭击西北地区。据此回答:
(1) 我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从生态因素分析,目的是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中 因素;
(2) 为搞好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我国政府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强调树种和草种的多样性,其目的是增强生态系统的 能力。
22.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能量流动的途径是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能量流动的终点是 ,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 。
23.鲫鱼生活在池塘中,池塘中所有的生物可以看成一个 ,下图是生活在池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A、B、C三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由图中可知在某段时间内C数量增多时B数量会减少,其中A是自养生物,那么A、B、C三种生物的能量流动方向可能是 。如果B生物被大量捕杀,A在短期内将会 。
24.右图表示南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根据右图回答:
⑴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 。
⑵该生态系统中,有 条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并写出其中能量损失最多的一条 。
⑶如果人类大量部杀虎鲸和过度捕捞大鱼,则会造成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遭到破坏,那么这种破坏因素属于_________因素,这种因素将会导致__________因素的强化。
⑷企鹅和海豹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互助 D.寄生
25.沿海城市现在时兴一种作为家庭摆设的生态球:球体密封,里面灌水;底部有泥沙;水中生活着绿色水藻和三条小鱼。请根据这个生态球的情况,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个生态球应放在 的地方,这样可以使绿藻 。
(2)在这个生态球中,绿藻为小鱼提供 ,小鱼为绿藻提供 ,所以两者都能生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如要使绿藻和小鱼能长期生存,生态球中还必须有 ,它能分解小鱼排泄物和绿藻残体,为绿藻提供 。
26.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太阳光、CO2、H2O、N2组成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正确书写一条图中的食物链 。
27.某小湖边建立了一个化工厂,化工厂的废水没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湖中,然而湖水质量并没有受到影响,这说明 ;后来人们在湖边建立了几十家华工厂,湖水很快发黑变臭,湖中鱼虾绝迹,这说明 。要使池塘恢复原来的面目,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首先要恢复的生物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实验探究题(第28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1分)
28.某同学为验证与光合作用相关的一些结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烧瓶中的溶液pH大于7,均含适量的焦性没食子酸,焦性没食子酸在碱性环境下遇氧气会由无色变褐色。请回答:
(1)金鱼藻在适宜条件能进行光合作用,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金鱼藻属 。
(2)如果要研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CO2,应选用 两个烧瓶进行对照。一段时间后,
号瓶最先变褐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作为一个生态系统,②③④三个瓶子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和 。
29.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的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中的不同成分,请根据图回答:
⑴甲在该生态系统中代表的成分是 ,乙在该生态系统 中代表的成分是 ,丙在该生态系统中代表的成分是
。
⑵①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②③代表的生理作用是
。④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 、
。
⑷2001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警告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会造成______
效应,这种效应将使全球每年因气候变暖而造成的损失将达到3000多亿元。为了防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上升,可采取 、 等措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0.在啤酒的制作过程中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其周围环境的酸碱度发生变化。某科学研究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了以下实验:将酵母菌放在10mL培养液中,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培养,并每隔一定时间均匀取样lmL,4次取得的培养液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pH如表所示(每次样品测定后均放回原培养液)。请回答:
(1)由于酵母菌的作用,使其周围呈 性环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由数据可知,1mL该培养液中最多能容纳的酵母菌数量为 万个。
(3)从表中数据分析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 。
A.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4)请写出酵母菌在氧气充足时分解葡萄糖的化学反应式 .
(5)在随后进行的第5次取样时,发现样品中酵母菌数量仅为76万个,在排除了其周围环境酸碱度的影响后,研究小组对此结果作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这一解释应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