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 壁
杜 牧
26 诗词五首——
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教学重点
1.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
杜牧(803-853),字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代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有《樊川文集》。杜牧是宰相之孙,自视甚高,喜好
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处于
晚唐这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始终郁郁不得志。杜牧的诗歌
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
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 ”,以别
于 。与 并称“小李杜”。
【名家名作】
牧之
唐
文学家
小杜
杜甫
李商隐
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南岸。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孙权与刘备联合在此击败曹操大军。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
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资料延伸】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一举统一天下。诸葛亮舌战
群儒,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促使孙权最终决定联合刘备共
同抗曹。周瑜利用曹军多不善水战及发生疾病等弱点,定下火
攻策略,并实施苦肉计,派黄盖诈降,曹操轻信,登上用铁索
连在一起的战船。诸葛亮借来东风,黄盖顺风直扑曹军水寨,
放起大火。曹军大败北还。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二、诵读诗歌:读准节奏和音韵
赤 壁
杜牧
折 戟 沉 沙 铁 未 销,
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
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
/
/
/
/
/
/
/
/
/
/
/
体裁:
七言绝句
题材:
咏史怀古
三、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
①〔戟(jǐ)〕 。 ②〔销〕 。
③〔将〕 。
④〔认前朝〕 。前朝,这里指 的时代。
⑤〔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
南)人,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他曾利用东风之
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⑥〔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因楼顶铸
有大铜雀而得名。
⑦〔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
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一)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古代兵器
销蚀
拿,取
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赤壁之战
从沙中发现了一根折断的铁戟还没有被
(完全)销蚀,我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
是前朝遗物。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二)参考译文: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
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四、研读鉴赏:品析手法悟情理
内容、表现手法:
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借物起兴,写兴感之由。以 兴起对前朝
和 的慨叹。暗含 之
感。为后两句 做铺垫。
借“折戟”叹指当年的 ;借“沉沙”叹指
,暗讽当时 ;借“铁未销”
叹指英雄壮心不已,期望大展身手的志向。
炼字:
古战场上的遗物
英雄人物
战事结果
议论
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
赤壁之战
英雄无用武之地
统治阶级的昏庸
怀古伤今
兴感之由
戟沉沙、铁未销
认前朝
议论感慨
东风不与便
铜雀锁二乔
赤壁
发议论,抒感慨,深刻警策。诗人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
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以 喻 ,
反写历史,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
与“运”,以小见大,流露出诗人 的感叹和“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情感:
怀古伤己,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
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 、无
从施展的无奈 。
二乔被锁
东吴灭亡
生不逢时
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
“铜雀春深锁二乔”
五、巩固练习
1.引出历史写出兴感之由的句子是:
(一)《赤壁》诗句默写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2.发表议论的句子是: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阅读《赤壁》,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
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
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本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要效仿古人驰骋沙
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
D
诗人表达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是一首 诗。诗人借对 史事的遐想,慨
叹历史上 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已 却
,“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 和 之气。
【主旨情感】
咏史怀古
三国
英雄成名
空有抱负
生不逢时
无奈
抑郁不平
六、课后达标
1.朗读并背诵《赤壁》。
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