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6.《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6 20:0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文章围绕中心取材,以时间为顺序,明暗两条线索相结合进行记叙的特点。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联系背景深刻理解文中含义隽永的语句,解读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重难点
品析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老师——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
二、预习交流
1.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福井县一个医生家庭,在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到东京学耳鼻科,以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开业。1945年8月11日逝世,终年72岁。
2.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我们以前学的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写作背景。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4.正音释词。
(1)读准字音。
(2)词语解释。
【绯红】鲜红。
【宛如】正像;好像。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责问。
【托辞】找借口。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明确:“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
重点写了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
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一层(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激发“我”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我”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2.你认为课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课文是围绕什么中心选材的?
明确: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双线结构: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①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②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③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④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⑤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4.“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 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明确:“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宿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内容丰富,形散神凝,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穿全文,使每个看来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五、作业设计
1.思考:本文写了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然后,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结合文中所说的典型事例,说说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人。
2.说一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作者抱着求学的目的来到了日本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污浊的生活。带着这种失望,作者离开了东京,来到了仙台。在仙台学医期间,作者又有哪些遭遇呢?作者的老师藤野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随着作者一起赶往仙台。
二、课文精读
(一)读1-3段:
找出让你心胸激荡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1.文中写了“我”在东京的哪些见闻?
明确: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无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明确: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无非”流露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
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实在标致极了”怎么理解?
明确:句中“标致”是反语, “丑陋”之意,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的确”之意,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表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强烈的厌恶和嘲讽之情。
(二)读4-5段:
1.东京有许多“清国留学生”,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独自一人去仙台学医呢?
明确:因为鲁迅先生去日本是为了探索救国道路,而东京那些“清国留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所以他要独自去仙台学医,想通过医学改变中国。
2.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士客死的地方。作者牢记不忘这两处,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3.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4.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明确:“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在生活上的乐观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5.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到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来解释呢?用“因为”行吗?
明确: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三)读第11—23段:
1.谈谈选段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明确:
(1)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学生、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2.“我”看到藤野先生改过的讲义,为什么会吃惊、不安、感激?
明确:“我”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亲自为“我”这个中国学生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有那么多的脱漏和错误让先生费神,感激则是因为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情关心。
●探究人物形象
找出文中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的语句?
明确: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先生大大小小的书和耳闻他的衣着方面来写,表现了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
4.本文描写藤野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分别举例谈谈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明确: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外貌描写:示例(第6段):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刻画出一个特点鲜明的医学教授形象。
语言描写:示例:“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语言描写,体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关爱学生。
神态+语言描写: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神态、语言描写,体现了藤野先生的热情诚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
5.概括人物形象,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6.你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刻画中,学到了哪些好的写作方法?
明确:(1)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叙事应该有详略;
(3)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语言;
(4)可以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刻画人物。
(四)读24-31段:
1.在仙台期间的哪两件事让作者决定离开仙台,弃医从文?
明确: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或: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
2.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明确:匿名信事件【歧视】、看电影事件【国民的不觉悟】,这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3.“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明确: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按照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在什么时候“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明确:在仙台“看电影”事件使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鲁迅认为医学只能解除病人躯体上的苦痛,要救中华民族,首先要救治国人的精神,唤醒国人愚昧、麻木的灵魂,而文学可以做到这一点。
(五)读36-38段:
1.到第35自然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使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怕”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4.怎样理解“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藤野恩师的深深怀念,表明了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作者,作者把怀念化为斗争的力量,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三、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明确: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2.联系全文分析,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也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之地。是作者爱国感情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最后,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行动。
语言品析
品析下面句中描红词语的表达效果。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明确:“标致”运用反语,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讽刺,表现了他们思想空虚、庸俗麻木的本质,表达了自己的极端厌恶之情。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的“何尝”有什么作用
明确: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3.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明确: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对弱国学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舞和真诚帮助的高尚品格。
4.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明确:这些日本青年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称他们为“爱国青年”,是反语,有讽刺的意味。
5.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明确:作为学者的藤野,“为学术”是他的全部思想行为的准则。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这正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的伟大“性格”的最集中的表现。这样写,高度赞美了藤野先生矢志于医学事业、没有民族偏见、正直伟大的崇高品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明确:帝国主义者把弱国的人看作低能儿。而日本“爱国青年”用这个反动观点看待中国留学生,便认为考试及格的鲁迅一定不是靠自己的能力。中国当时确实是弱国,但这并不能说明创造了灿烂文化的中国人都是低能儿。“弱国”与“低能”并无必然联系,其逻辑是十分荒谬的。作者这样写,体现了极端愤慨的情感。
小结:我从中学到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1)辛辣讽刺和含蓄深沉并用的语言。
(2)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幽默感十足。
(3)鲜明的感彩。
(4)蕴意深刻的语句耐人寻味。
五、写作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
3.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浓厚的感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六、本课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沐浴在关爱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