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饮酒(其五)》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18 21:2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歌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1.熟读、背诵五首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读懂诗意,品析诗歌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
3.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学习目标
知识链接
古体诗与近体诗
概念: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以外的各种诗歌体裁通称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本质区别就是用韵。
古体诗不受格律束缚,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韵脚可平可仄。篇幅长短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字数固定,一般是五言和七言,每首诗一般是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
激发引学
最佳陶征君,目耽田园趣。
——孟浩然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李白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杜甫
千载后,百遍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辛弃疾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品读诗句,理解“真意”是陶渊明“本真的生命状态”。
3.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杂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忽醉。既辞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我家居无事且少欢笑,加之秋夜已越来越长,偶尔有好酒,便没有一晚不喝。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干杯,瞬间又醉了。酒醉之后,总要挥毫题写几句以自娱。
背景资料
读准字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huán
读出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huán
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读出感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huán
诗词释义
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你怎能这样呢 内心远离尘俗,自然就会觉得地处偏僻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在闲适淡泊中无意间看见南山。
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愈发美好,一群群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词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庐”的意思是“房舍”,有着深刻的文化内蕴,代表着古人的一种安贫乐道的品格和志趣。“庐”作为意象,也代表了“隐逸”“田园”的精神风标。
点明归隐之所。
是官场你争我夺,互相倾轧的写照。
此处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因为诗人远离官场,看淡了名利,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即使身处闹市,也显得偏僻安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诗词赏析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揭开前两句设置的悬念。“问君何能尔?”而且仿佛作者把自己当成了第三者带着好奇心在追问一样,增加了诗歌的情趣。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而若幽谷。
这两句体现了作者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自由,厌恶官场的黑暗虚伪的思想感情。
指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宁静处世等。
诗词赏析
“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不经意间看到南山美景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内心与自然的契合,达到了物我合一悠然忘我的境界,与全诗闲远散淡的氛围吻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秋天,诗人手提花篮悠闲地走出茅屋,一片片菊花在院内的篱笆下静静地开放着,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采摘着菊花。菊花飘逸扑鼻,诗人不时地缓缓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美景尽收眼底。
诗词赏析
“飞鸟”——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
这两句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
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词赏析
“真意”是指陶渊明领会到了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趣和人生真谛。
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哪两个词语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
悠然——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
诗歌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诗词赏析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画面:
情感:
写作手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在叙事中又将眼前景物脱口而出,达到了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化境。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描绘了一幅悠远、恬静、自然、和谐的画卷,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悠然自得、闲适淡泊(恬淡闲适)的心情。
诗词赏析
3.陶渊明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和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积极意义。但是,要改变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和“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