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背影》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0 19: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影 朱


有人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亲,好像从来都是不善表达的,即使他对你的爱有千斤重,也很难流露于言语之中。如果一位将爱隐忍于心的父亲,遇上了同样深沉的儿子,他们之间会如何传递爱与关心呢?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chóu chú
pán shān
掌握正确读音
赋闲:
蹒跚:
颓唐:
踌躇:
这里指失业在家。
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衰颓败落
犹豫
理解词义
一、朗读课文,并将全文分成三部分,该怎么划分?
一(1):开篇点题,写“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
二(2—6):回忆家中往事以及车站离别的情景,表达父亲的爱子之情。
三(7):泪光中再忆父亲的背影,抒发思念之情。
二、了解背景
那年冬天,“我”家中发生了哪些变故?父亲当时的心情如何?
那年冬天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亲经历丧母之痛,又遇到生存危机,心情非常沉痛。
三、精读研析,体会父爱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比较两段文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外貌:壮年时的父亲曾东奔西走,有一番作为,此时的穿戴却有些寒酸,尽管晚年光景如此颓唐,心里想的仍然是照顾即将远行的儿子,担心他路上渴了、饿了。
动作:父亲胖,“攀”“缩”“微倾”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他攀爬月台的艰难。尽管艰难,却执意要为我买橘子。这是 种艰难的、倾尽全力的父爱。
父亲的背影
父亲的语言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经历了丧母之悲、失业之痛,却还在安慰我,鼓励我振作起来。这是坚强的父爱。
2.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这里写出了父亲去车站送我的缘由,即不放心其他人照顾我。这是对孩子放心不下的父爱。
3.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嘱咐“来信”,一是希望儿子报个平安,二是希望他去了北京一切安好,有了来信,才能彻底放心。这是对孩子万分牵挂的父爱。
4.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想要嘱托更多却不知从何说起,但刚走两步又立刻不放心地回头看我。这是一种纠结、含蓄、隐忍的父爱。
其他琐事
1.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在家庭财务亏空的情况下,父亲自己穿着黑布棉衣,却为我做了件“紫毛”大衣。这是一种对孩子无比疼爱、无比呵护的父爱。
2.“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这是一种小心翼翼、细致入微的父爱。
四、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1.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儿,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时的我是不理解父亲的,不但不接受父亲的关爱,还在心里暗笑他“迂”。
2.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对当年不理解父亲感到非常后悔,也写出了如今的“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看到父亲为我艰难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理解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关怀。
2.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触目伤怀,自然怀不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我”回想起父亲平生的经历,更加理解、体谅到了他的不易。
5.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父亲年老的不易,更牵挂父亲,担忧他的健康,对父亲的思念愈加浓烈。
朱自清
父亲
现在
过去
父亲迂,不理解不接受
自己太聪明:后悔,理解,体谅
父亲的背影:眼泪又来了
父亲平生经历:理解、体谅
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牵挂、思念
为我艰难买橘子
安慰我
嘱咐来信,回头看
紫毛大衣
父与子的爱相互融合
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到“体谅”“牵挂”的变化。
造成父与子感情“失衡”的原因何在?
五、探究原因
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自然有怨言,由此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后很生气。
1917年,父亲的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而且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父子之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告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和好。
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或许每一对父子、母女......都经历过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过程,让我们明白了有不仅是责任、是付出,爱也是误解之后的体谅与接纳,是矛盾之后的妥协与包容。只有经历过并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
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就在于:尽管父子之间矛盾重重,父亲依然想尽办法去关爱儿子,而儿子也终于能理解父亲的爱,使原本失衡的父子感情重回平衡。在这一刻,理解与被理解,体谅与被体谅在一瞬间融化成“爱”,而亲情的意义即在此。这也说明亲情也需要学习,也需要时间去消化和理解。
作业:
父母有哪些你无法理解的关爱行为?
请你写下来,告诉你的父母,尝试相互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