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一、选择题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甚至在说到自己的时候和苏维埃的缺点的时候也笑得厉害——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请问描述的是以下哪个人物?
A.朱德 B.彭德怀 C.周恩来 D.毛泽东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历史著作,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以下事件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彭德怀发动平江起义
②武汉国共合作崩溃
③淞沪战争爆发
④毛泽东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⑤朱德和毛泽东会师,成立新“第四军”
A.④⑤②③① B.④②⑤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②④⑤③①
对《寂静的春天》和《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红军长征中,冒险、搜索、发现、人类的勇气和畏缩、发狂和欢欣、灾难、牺牲和忠心,照耀着成千上万的青年们的热情、希望和革命的乐观主义。
B.在作者斯诺看来,红军向西北进军,虽然最终到达了目的地,但仍是一种颓败的溃退。
C.《一个共产党人的由来》具体展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历程,和他所参与和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
D.《寂静的春天》中,作者指出,化学药品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人们对它的广泛应用给土壤、水源、动植物和人类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几位同学各写了一句荐读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书采用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完美呈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真实面貌,堪称纪实作品之典范。
B.全书讲述长征故事,传播长征精神,对长征壮举进行全方位记录,读完全书等于重走长征路!
C.本书毋庸置疑是在宣告: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D.本书影响力巨大,很多热血青年都曾受到书中人物的精神感召与激励,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报道性作品,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记录了自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B.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是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就是周恩来。
C.红军的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60% 到 70% 的士兵是有文化的;红军士兵是没有正规薪饷的,但每一个士兵都有权取得一份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一些收入。
D.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可能遭到歼灭。这种命运,历史上是有先例的。如石达开因贻误军机,他率领的十万大军被包围,最后全军覆没。
二、填空题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是美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经典名著。
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岀。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本语段选自《 》。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一位“鼎鼎大名”革命领导人 。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读到了 (填人名),他先后就读于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在法国、英国、德国留学过。回国后,担任 军校政治部主任,后来组织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起义,是党和军队的创建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有一次,我们一起看一军团抗日刷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虽然还只是八月底。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中途,我突然奇怪地发现他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拔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这段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中的“我”是 ,“他”是 。“我们一起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一句中“一起”充当 句子成分。
根据阅读积累,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人名。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 A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购买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们一同散步呢。”
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 。文中“A”处的人名是 。介绍作者来到古城保安的是另一位“鼎鼎大名”的革命领导人 ,他曾经是南开大学的高材生。
三、解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初,有一天他(王牧师)去拜访张学良,开门见山地说:“我是来向你借飞机到红区去的。”张学良吃了一惊,跳起来瞪着眼睛说:“什么?你敢到这里来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不知道凭这一点就可以把你押出去枪毙吗?”
文中的“红区”指的是 ?张学良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的原因有哪些?
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这是斯诺对红军哪次行动的评价?在这次行动中,红军都经受了哪些困难?请举出一例。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显得格外高大威武,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岀,身穿蓝军衣,头戴红星八角帽。
以上文段中描述的“他”是谁?在这一次见面时,“他”留给作者斯诺的印象是什么?
下面选文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有何不同?
第二天一早,街上停止一切交通,城门口的所有道路都遍布宪兵和军队的岗哨。沿路农民都被赶出了家。有些不雅观的破屋就干脆拆除,不致使人觉得难看。原来是蒋介石总司令突然光临西安府。那时我们的卡车要再沿原路回渭河就不可能了,因为这条道路经过重兵把守的机场。
总司令的驾到同我记忆犹新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毫不在乎地走在红色中国的一条街上——截然不同,令人难忘。而且总司令并没有人悬赏要他首级。这生动地说明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但是即使西安府所采取的全部保护总司令生命的措施后来也证明是不充分的。就在保卫他的军队中间,他的敌人也太多了。
四、综合题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节选,完成问题。
泸定桥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横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谁会想到红军会在没有桥板的铁索上过桥呢,那不是发疯了吗?但是红军就是这样做的。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
(1) 选文记述了红军在闻名中外的_____途中,_____的故事。
i
ii
(2) 作者借四川军队之口说:“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这表现了作者对红军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面这则段落顺序打乱的新闻,完成各小题。
第十八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在美国举办
①今年恰逢《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发行 80 周年。该书已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有近百种版本。一直到今天,各国还在不断重印。在为期 4 天的研讨会上,两国专家学者都谈到了该书风行世界的原因,并就全球经济发展、美中关系以及贸易投资等话题进行讨论并交流了看法。
②1936 年,埃德加·斯诺克服重重困难,辗转陕甘宁采访后,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 》)一书,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陕北,斯诺见到了一批为自由和理想不懈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倔强的“红小鬼”、② 、③ ……他记录的每一张面孔都让读者印象深刻。
③10 月 4 日,第十八届埃德加·斯诺研讨会在斯诺的故乡——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开幕。来自美中两国 50 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就美中关系等话题进行交流讨论。
(1) 请在正文空缺处代次填入相应的内容。
(2) 请根据新闻写作要求给三个语段排序,并简述理由。
(3) 依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阅读和理解,写出“该书风行世界”的两个原因。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强渡大渡河是长征中关系最重大的一个事件。如果当初红军渡河失败,就很可能遭到歼灭了。
率领红军先锋部队进入彝族境内的是指挥员刘伯承,他熟悉这个部落民族,而且能够说几句彝族话。他同彝族的总首领一起饮了新杀的一只鸡的血,按照部落传统方式,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好几百个彝族人参加了红军。
先锋部队由彝族战士带路,过狭隘的山间羊肠小道,悄悄地到了大渡河南岸安顺场镇,俘获了那里的守兵团长、他的渡船,确保了北渡的通道。当天的白天和晚上,第二天,第三天,安顺场的三艘渡船不停地来回,最后约有一个的师人员运到了北岸。
但是河流越来越湍急,渡河越来越困难了。第三天渡一船人过河需要四个小时。照这样的速度,全部人马辎重过河需要好几个星期才行。还没有完成过河,他们就会受到敌人包围。这时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都已到达河边。他们作出了一个决定:部队西移,占领泸定桥,强渡大渡河。
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条有名的铁索悬桥叫做泸定桥。这是大渡河上西藏以东的最后一个可以过河的地方。如果他们能够占领泸定桥,全军就可以进入川中,否则就得循原路折回一千多里,很少人有生还希望。
南岸主力西移时,他们在夜间摆开一字长蛇阵沿着两岸悬崖前进时,一万多把火炬照映在夹在中间的河面上,仿佛万箭俱发。先锋部队日夜兼程,休息、吃饭顶多不超过十分钟。不久,对岸出现了新的部队,是敌军增援部队,赶到泸定桥去的!这两攴部队隔河你追我赶,整整一天之久,终于慢慢地把精疲力尽的敌军甩到后面去了,因为他们休息的时间久,次数多。
泸定桥建桥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用铁索修成。一共有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橫跨在河上,铁索上面铺了厚木板作桥面,但是当红军到达时,他们发现已有一半的木板被撬走了,在他们面前到河流中心之间只有空铁索。在北岸的桥头堡有个敌军的机枪阵地面对着他们,后面是一个师的敌军据守的阵地。
时不可失!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于是征求志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把名的人中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在奔腾的河流上,紧紧地抓住铁索一步一抓的爬向前进。敌军的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近到桥中央……
敌人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献出生命。他们是人,还是神?敌人的斗志受到了影响!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敌军已经仓皇后撤!
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扑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一边放声高唱,一边渡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
安顺场和泸定桥的英雄由于英勇过人得到了金星奖章,这是中国红军的最高勋章。我后来在宁夏,碰到他们中的几个,对他们那样年轻感到惊讶,因为他们的年纪都不到二十五岁。
(选自[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 本文详细地记录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具体过程,请根据提示,概括相应的事件。
地点 具体过程
彝族境内 ①
② 红军渡河受阻,决定西移
四百里峡谷 ③
泸定桥 ④
(2) 在长征回忆中,朱德总司令曾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泸关险”就是指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本文如实记录了泸关哪几方面的“险”?有什么作用?
(3) 有人认为刘伯承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将军。《红星照耀中国》中刻画了不少这样的红军领袖形象,请在周恩来、彭德怀、贺龙中任选一位,并简要分析。
答案
1. D
2. B
3. B
4. B
5. A
6. 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
7. 《红星照耀中国》;周恩来
8. 周恩来;黄埔;八一(或:南昌;八一南昌)
9. 埃德加·斯诺;彭德怀;状语
10. 斯诺(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周恩来
11. 延安(陕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同我们一起打回老家去”等口号对东北军官兵产生了影响;张学良本人也受到强烈的左倾思想影响;张学良也有和红军接触的意图。
12. 两万五千里长征;
困难示例:爬雪山、过草地、破围剿,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13. “他”是指毛泽东。作者说毛泽东看上去很像林肯,说明毛泽东给作者留下的印像是:外貌平凡却有领袖风范。
14. 选文与西安事变有关。共产党人对待人民和气、亲近、信任,而国民党人却远离人民,将人民看作不安定因素加以预防。
15. (1) i 长征
ii 飞夺泸定桥
(2) 既表达了作者对红军战士的不理解,更突出了作者对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赞叹。
16. (1) 西行漫记;鱼水般融洽的军民情;目标坚定的领袖
(2) ③①②
(3) 理由一:《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
理由二: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
理由三: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17. (1) ①红军与彝族人结盟;②安顺场镇;③红军日夜兼程,甩开敌追击;④红军冒着枪林弹雨,爬铁索渡河。
(2) ①泸定桥长度较长;②泸定桥一半的木板已被敌军撬走,只有空铁索;③爬铁索过程中,敌军狙击手发起射击;④爬行途中,敌人用煤油烧桥板。
描写红军渡桥过程的艰险,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不怕付出,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3) 周恩来。他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与红小鬼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