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济南版八年生物下册 6.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 6.1.2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单元 六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
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主要观察思考六幅图片,后者主要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学习 目标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分析,列举生物适应与影响环境的实例。 科学思维: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态度责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生命观念:认同生物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认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通过“蚯蚓对土壤的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
难点 1.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教学准备探究“蚯蚓对土壤翻耕”所需要的材料器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大树底下好乘凉和候鸟迁徙分别说明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分析问题 导入新课引起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视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适应的普遍性 (1)形成: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 (2)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适应环境实例适应水中生活绿头鸭①趾间的蹼适于游泳 ②尾脂腺分泌的油脂使羽毛避免濡湿叶海马伪装成海藻,避免被天敌发现水毛茛①漂浮在水面的叶呈扁平状,能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②淹没在水中的叶呈丝状,既能增加吸收面积,又能减轻水流的冲击莲藕根状茎和叶柄内部的气腔能满足水中呼吸对氧的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白鼬毛色随季节改变,与周围环境色彩保持一致,既有利于逃避天敌,又有利于捕猎桦树秋季落叶可以减少蒸腾作用,保持体内水分,是对寒冷和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
第46页“观察思考”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你还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沙漠植物的茎、叶表面有一层蜡质,可以减少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并抵御风沙的吹打;青蛙在气温降低时会进行冬眠;海参遇敌时会“献出”内脏供敌害食用,它则借机逃跑等。 视频:昆虫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 (3)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项目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定义动物为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某些生物可以模拟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的形态,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纹,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的状态形成原因自然选择的结果意义体色和周围环境色彩相似,保护自己不被发现,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可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和捕获食物实例雷鸟四季换羽毒蛾的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花纹竹节虫的形状像竹节或竹枝
方法技巧 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以假乱真——拟态。 (4)适应具有普遍性 ①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 点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表现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各个方面。环境决定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即有什么样的环境,生物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现存的生物都是适应其生存环境的。 注意 现存的任何生物都能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不同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如冬天杨树落叶和松树不落叶都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不能适应环境则会被自然淘汰。 2.适应的相对性 (1)一定程度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地、完全地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如北极地区的雪兔在冬季来临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 点拨 不同的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有些生物的适应能力强,因此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如苍蝇;有些生物的适应能力差,所以分布范围很狭窄,如大熊猫。 (2)有一定的耐受范围: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植物一般生活在0~35℃的温度范围内,大多数动物则生活在-2~50℃的温度范围内。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如图所示为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 拓展 耐受范围 每种生物都有死亡上限和死亡下限。在这个范围内,可生存范围最大,适宜生存范围较小,适宜生殖范围最小。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影响着环境。 (2)生物改变和影响环境的实例 生物与环境生物的活动改变和影响环境地衣与岩石地衣能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蚯蚓与土壤蚯蚓在寻找适宜的环境和食物的过程中改变了土壤的分界层次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的湿度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与自然界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枯枝落叶和动物的尸体,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注意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如草原上鼠害泛滥,对周围环境不利。 2.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1)目的要求:观察蚯蚓对土壤的影响。 (2)提出问题:蚯蚓能够对土壤起到翻耕的作用吗? (3)作出假设:蚯蚓能够翻耕土壤,使土壤更加肥沃。 (4)材料器具:蚯蚓,标本瓶,湿土,细沙,菜叶,记号笔,清水等。 (5)方法步骤: ①在一只标本瓶内先放一层湿土,再放一层细沙,细沙上面再放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瓶高的1/4。每放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瓶外用记号笔标注沙和土的分界线 ②将若干条蚯蚓放入瓶内,再向瓶内喷洒适量的清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 ③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分别观察5天、10天、15天后的湿土与细沙的分层情况。 (6)得出结论 通过观察记录,各小组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蚯蚓能够对土壤起到翻耕作用。 (7)表达交流:实验证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我们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同样会产生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从身边做起,爱护环境。 第49页“讨论” 1.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将实验装置放置在黑暗处,可以尽量减少环境变化对蚯蚓的影响,让其充分活动,增强实验效果。 2.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的分界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不明显。蚯蚓在土壤中寻找潮湿的环境和食物,需要不断活动,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3.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 (1)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的存在状况,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变化。 (2)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方法技巧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判断 ①生物适应环境:指生物能生活在环境中。 ②生物影响环境:指生物对环境起作用。 ③举例: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并能疏松土壤。前面体现的是生物适应环境,后面体现的是生物影响环境。 知道适应普遍性的形成 分析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尝试完成观察思考,多多举例 了解三种适应,知道定义、形成原因和存在的意义 适当自己举出多个事例 明确适应的普遍性。 知道形态结构与环境密切相关 知道适应具有相对性 知道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知道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分析了解几个生物改变和影响环境的实例 参与实验,按探究实验方式进行 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完成讨论内容 知道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明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判断 视频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图文介绍适应普遍性的形成 图文分析几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引导回答,举出多个实例 介绍三种适应,定义、形成原因和存在的意义 引导举出事例 介绍适应的普遍性 点拨:形态结构与环境密切相关 图文介绍适应具有相对性 根据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介绍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介绍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引导分析几个生物改变和影响环境的实例 指导实验 按步骤进行 指导观察,引导得出结论 引导完成讨论 图文介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拓展介绍方法,区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堂练习 1.海带能在海水中生活,却无法在淡水中生活,这说明( D ) A.生物能适应一切环境 B.生物不能适应环境 C.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2.(山东枣庄)下列诗句或谚语的描述,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是( D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C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朵朵葵花向太阳 4.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并使躯体与太阳成直角,这种现象体现了生物改变环境 B.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 C.造成“春兰秋菊”“南橘北枳”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分别是光照和温度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描绘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特性 5.(2020 海南)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实例中,哪项描述与其他三项不同?( C ) A.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 B.竹节虫与竹枝相似 C.蚯蚓改良土壤 D.企鹅皮下脂肪很厚 6.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C ) A.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 B.水质污染造成赤潮 C.蚯蚓能疏松土壤 D.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进行本节相关习题训练 巩固应用本节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1.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依赖于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完全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总结归纳本节内容 引导总结归纳,找出主要内容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