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测量降水量》说课
目
录
贰
对教学目标和方法的确定
叁
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设计
肆
小结
壹
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思考
对教材内容和学情的思考
壹
教材内容分析
1
教材内容分析
1
本节课属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通过对“地球系统”这一核心概念的学习,最终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的跨学科概念。教材通过围绕“降雨量是多少呢?我们怎么测量呢?”这一核心问题,开展了制作简易雨量器,练习使用雨量器以及测量降水量来确定降水等级三个探究活动。
教材内容分析
1
学生经历制作雨量器(已经告知如何制作),使用雨量器以及确定当天的降水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习得了利用雨量器这个工具测量降水量的技能,但是对于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雨量器认知不足,本节课的科学思维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
教材内容分析
1
新课标强调“工程设计与物化”,并把它作为13个核心概念之一。通过界定工程问题,明确需要满足的标准和受到的限制条件,形成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基于证据进行优化并确定方案;经过对结果的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为培养工程思维,学生通过“如何比较两场雨的大小”这一驱动问题,挑选合适的器材和工具来设计、制作雨量器。在课堂中,通过亲历简单工程的流程,体验雨量器的设计发明过程,并形成“理解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雨量器”的观念认知。
学生学情分析
2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对降水这个现象司空见惯,他们能根据经验来初步判断雨的大小。如何利用合适的工具来科学准确地测量降水量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往届三年级学生学习该内容时,对于降水量是水的多少还是水的高度一直存在认知困难。所以本节课基于对降水量的概念理解,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测量降水量的雨量器。尽管给出了概念,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选择所谓“准确”的雨量器还是存在困难,通过活动突破难点,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更多的直筒雨量器所引起“准确性”影响。
学生学情分析
2
7人
32人
3人
大部分学生认为下到不同的桶里的雨的多少是一样的,由于杯子细所以最终水位高。
对教学目标和方法的确定
贰
01
科学观念
降水量是在一段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个地区的水层深度;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02
科学思维
03
探究实践
04
态度责任
教学目标
1
运用对比,分析不同器具的特征和结构,并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雨量器。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制作简化的雨量器模型,并反映出其中部分科学原理。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水量。
重难点
2
重点:
设计能准确测量降水量的雨量器。
难点:
用大小不同的直筒容器测量同一场降雨积水的高度是一样的。
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设计
叁
创设情境
项目驱动
自选材料
合作设计
更多容器
思辨选择
课后延伸
分层实践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1
比较两场雨,哪场雨大?
制作一个能够准确测量降水量的雨量器。
基于需求,提出任务
自选材料,合作设计
2
基于需求,提出任务
要求:
①两个一组,选择最合适的器具;
②将简图画在设计单上;
③把刻度条贴在器具的合适位置。
饮料瓶
马克杯
碗
细杯子
粗杯子
自选材料,合作设计
2
研讨1:我们应该选择哪个容器?
自选材料,合作设计
2
研讨2:应该如何张贴刻度条?
0刻度没对齐
(4组)
0刻度对齐
(13组)
刻度贴反
(2组)
自选材料,合作设计
2
研讨3:用大小不同的直筒雨量器,测量同一场降水,结果一样吗?
7人
3人
32人
大桶口大,接的水多,
所以高度高。
两个接的水一样多,小桶细,所以高度高。
自选材料,合作设计
2
研讨3:用大小不同的直筒雨量器,测量同一场降水,结果一样吗?
模拟实验:大小不同的直筒雨量器测量降雨。
更多容器,思辨选择
3
有更多的直筒容器可以选择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才能让结果更加准确呢?
课后延伸,分层实践
4
基础:制作一个雨量器。
能力提高:利用塑料瓶,制作雨量器。
思考:
(1)如何变成直筒?
(2)怎么排除底部不平对读数的影响。
后测呈现
小结
肆
新课程标准强调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实现课程育人。本节课面向全体学生,精选有结构的学习材料与实验材料,聚焦核心真实问题,聚焦核心概念。通过模拟实验、归纳概括、迁移应用等科学学习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科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品质的培养。此外,借助三单(学前调查单,目标导航单和学后反思单),依托“56教室”,精准探查学生“已有水平”,科学规划如何到达“潜在水平”,系统反思学习过程,以学定教,学评结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迁移应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