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2017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2017秋)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6 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2-23 20:0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我们来做“热气球” 第 __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情分析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点 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教学难点 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1.同学们见过热气球吗?热气球是怎样升上去的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展示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 大家可能都在电视或旅游景点远距离的见过热气球,它们的种类很多,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它们的构造,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两个基本结构。(出示加热热气球的近景图,边板贴热气球边介绍):热气球都有一个巨大的球囊,里面充满了空气。下面还有一个燃烧器,我们看到燃烧器可以不断地喷出火焰。那么点燃燃烧器,热气球就能飞起来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个模拟热气球来验证一下呢?今天咱们就来做个热气球。 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学习单]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预设10分钟) (1)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你们觉得它可以模拟热气球的哪一部分呢?只有这只袋子能飞起来吗?我们还需要什么? 教师出示蜡烛:这就是我们的燃烧器——蜡烛。 (2)谈话:现在,我们能让塑料袋飞起来吗?应该怎么做呢? 这样真的能让袋子顺利飞起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试验一下吧。 教师演示:你们看到了什么? 看来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很难让袋子飞起来,火焰产生的高温容易使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那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让塑料袋熔化呢?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个材料,(边展示边讲解)一个一端带孔的纸筒,想想看,你们可以怎样利用这一材料来改进你们的设计呢?老师给你们三分钟讨论和设计,把设计图画在学习单上。 有选择的挑选两组上台展示(一组孔朝上,一组孔朝下):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设计都差不多,都是用纸筒套在蜡烛的外面,然后把塑料袋套在纸筒上。这里的纸筒有什么作用? 但是仔细看,我们又可以发现不同。有些小组有孔的一端朝上,有的朝下。那哪一种设计更科学合理呢?想想看,这个孔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指几位学生回答) 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小孔的作用就是流通空气。所以有孔的这一边要朝向哪里呢?塑料袋的摆放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引导得出: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气孔堵住;纸筒上端温度仍然比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通过同学们的集思广益,我们的设计更加科学了,老师再给你们一分钟完善修改你们的设计。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预设15分钟) (1)谈话:好的设计只是成功了一半。要想让热气球顺利升空,我们的实践操作也很重要。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一下操作步骤,了解操作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PPT展示实验步骤)1、将塑料袋展开甩几下,使袋子里充满空气。2、点燃蜡烛,把纸筒罩在蜡烛上。3、将塑料袋罩在纸筒上,用手托住塑料袋的底部加热,让袋子升空。作为设计师,我们的目的不仅是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所以在实验时需要我们用眼睛和手等感官认真观察塑料袋升空前后它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等方面有什么变化,你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学习单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记录单的记录情况,讨论: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评价。 (2)热气球加热后是怎样上升的呢?原来加热热气球并不是加热袋子本身,而是里面的空气。空气受热会上升(板书),热气球就飞起来了。那它为什么又慢慢落下来了?(如果没有预设的回答,教师引导:摸摸看,现在的塑料袋还热吗?)当里面的空气变冷后,它会下降,热气球就掉下来了。 四、拓展:热空气的应用——孔明灯及纸蛇(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利用空气这一性质的例子。这是孔明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为什么孔明灯能持续飞行呢? 2.这节课同学们都出色的完成了设计师的任务,老师要送你们一个奖励。(出示纸蛇)这是一条纸蛇,现在它是不会动的,那你能利用今天的装置让它动起来吗? 谁能来说说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加热热气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加热热气球能让热气球飞起来?从而激发探究的热情) (预设:热气球的球囊。) (预设:不能。还需要燃烧器) (预设:点燃蜡烛,再把塑料袋套在蜡烛上) (改动意图:从学生反馈来看,蜡烛和塑料袋这两种材料的组合没有争议,再让他们画图设计可能是浪费时间,因此改动为取消第一次设计过程,改让学生说,教师直接演示)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发现问题:袋子缩小了,熔化了…… 小组同学讨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引导得出纸筒可以隔热、挡风。) (预设:小孔可以流通空气,让蜡烛燃烧) 学生继续完善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steam的过程,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不断地修改设计,体验工程设计的乐趣) (预设: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让塑料袋竖直升空……) (预设:袋子开始是扁扁的,后来膨胀了,用手摸是热的,手拉着感觉要往上飞) (预设: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预设:空气受热上升,让纸蛇动起来了)
板 书 设 计 我们来做“热气球” 空气 受热 上升 变冷 下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