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0张PPT。第三节 以畜牲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特点、分布。
2.了解阿根廷政府为了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
3.了解乳畜业的区位因素、特点和分布。一、大牧场的放牧业
1.特点:面积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分布:______________气候区。
3.主要畜种及分布干旱、半干旱澳大利亚、南非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1)区位优势 ,草类茂盛——天然草场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大规模经营,距海港近——促进牧场商品性经营(2)发展措施:
①牧场可持续利用:围栏放牧、____________,种植饲料,打机井。
②保护畜种:___________,培育良种牛,防治牛群病害。气候温和划区轮牧饲养良种牛点拨:我国牧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的问题:“靠天养畜”、生态破坏、载畜率低、效益低等。
(2)改进措施: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改进放牧方式;牧区交通条件与加工体系的发展。二、乳畜业
1.特点:商品化、集约化,______________。
2.产品:________________。
3.主要分布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________、________,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4.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____________。面向城市市场牛奶及其制品西欧中欧饲料、市场点拨:乳畜业与普通意义上的畜牧业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分布、形成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其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和饲料,一般不分布在草原上,而是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一、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和特点(以阿根廷为例)
1.大牧场放牧业的成因和特点2.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3.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改良措施
(1)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市场;
(2)围栏放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3)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4)打井取水:在草原上打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
(5)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疑难辨析
大牧场放牧业和游牧业的异同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是________(国家)局部图,此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该区发展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国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3)除了此农业地域类型外,该国还有________农业地域类型。解析:从该国局部地区的形状和农业畜牧区的分布可以看出,此图为阿根廷局部图,畜牧区主要分布在潘帕斯大草原上,为世界著名的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区。潘帕斯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优势区位条件有: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等。除大牧场放牧业外,阿根廷还有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是世界商品粮生产地区之一。
答案:(1)阿根廷 大牧场放牧业 优良的天然草场 地广人稀 距离海港近
(2)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
(3)商品谷物二、乳畜业的形成(以西欧为例)
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和对乳畜产品有很大需求量的广阔市场,形成了典型的乳畜业。具体分析如下:学法指导农业地域类型的判别方法
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从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 下图为甲、乙、丙三个地区牛奶生产和销售模式的变化图。据此回答(1)~(2)题。(1)阶段Ⅰ的牛奶生产基地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水源状况 B.科学技术
C.草场分布 D.市场需求
(2)发展到阶段Ⅱ以后,乙、丙两地区的牛奶完全由甲地区输入,其主要原因是( )
①乙、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造成地价上涨 ②甲地区的牛奶生产成本较低,市场竞争力强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④乙、丙两地气候变化导致草场退化和牛奶产量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题,阶段I牛奶生产基地位于城市附近,应为靠近消费市场。第(2)题,乙、丙两城市附近牛奶生产基地消失,而奶制品由甲运入,说明甲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交通条件和冷藏保鲜技术有所提高。
答案:(1)D (2)B1.适宜在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物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水稻种植业 D.种植园农业解析: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广人稀,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适宜在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水热条件良好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种植园农业主要分布于水热条件良好的热带地区。
答案:B2.下列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牧牛业占重要地位
B.气候干旱,植被稀疏
C.土地租金昂贵
D.周边玉米种植面积广,饲料充足解析: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这里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这里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从而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这里距离海港较近,促进了牧场的商业化经营。
答案:A读我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牧区(甲)和阿根廷潘帕斯牧区(乙)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3.下列区位条件中,不属于甲、乙两牧区发展畜牧业共同具备的条件的是( )
A.夏季气候温暖
B.土地辽阔,地形平坦
C.临近海港,便于出口
D.草类茂盛4.关于甲、乙两牧区畜产品生产和销售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牧区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乙牧区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B.甲牧区主要为城市提供肉、奶、禽、蛋等;乙牧区主要出口羊肉到北美
C.甲牧区产品主要靠铁路运输;乙牧区产品主要靠航空运输
D.甲牧区生产依赖天然草场,“超载放牧”严重;乙牧区种植饲料作物或牧草,补充天然牧草的不足解析:第3题,根据两牧区的区位图可知,内蒙古呼伦贝尔牧区位于内陆地区,而潘帕斯牧区临近海港。其他三项均属两牧区共同具备的条件。第4题,呼伦贝尔牧区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皮、毛、肉、奶的重要供应地,其产品靠铁路或公路运输,牧区内普遍存在“靠天养畜”和“超载放牧”的现象。为我国城市提供肉、奶、禽、蛋的主要是农耕区畜牧业。潘帕斯草原的牛肉主要依靠海上运输,出口到欧洲国家,产品主要面向国际市场。
答案:3.C 4.D下图是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X地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商品谷牧农业 B.乳畜业
C.混合农业 D.种植园农业
6.影响其产值分布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A.科技 B.地形
C.气候 D.市场解析:本题以欧洲西部农业产值分布图切入,考查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
第5题,欧洲西部地区农业等值线在丹麦、荷兰及英国等经济发达、人口较多的国家较高,向欧洲东、南、北三个方向递减。第6题,市场是西欧乳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气候是其形成的基础条件。
答案:5.B 6.D7.A、B、C三图为西欧农业生产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A阶段农业生产以________业为主,B阶段农业生产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C阶段则以________业为主。
(2)C阶段的生产对象是______,______和______是影响其生产的两个重要因素。
(3)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可见种植牧草越来越受重视。试比较我国西部畜牧业与西欧乳畜业的差异:①西欧的牧草大部分分布在________气候区,这种气候的特点是________,很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我国西部的牧草分布在______气候区和______气候区。
③西欧人称牧草为“绿色金子”,是因为西欧________,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④我国西部人称牧草为“天然蓄水池”,是因为西部种植牧草具有________的作用。解析:从图中看出,A阶段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耕地休耕一次,以保持土壤的肥力。B阶段为混合农业。C阶段为乳畜业,饲养奶牛,以专业方式生产牛奶、黄油及奶酪等;种植作物只用作饲料。从A阶段变化到C阶段,是因为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对乳产品的需求量大。从“绿色金子”与“天然蓄水池”的不同称呼,可以看出两地气候类型的差异。农业地域类型的不同,以及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
答案:(1)种植 乳畜 (2)奶牛 市场 饲料供应
(3)①温带海洋性 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②温带大陆性 高山 ③经济发达,城市众多 ④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选择题
1.世界著名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
A.地广人稀,地租低,经济效益低
B.干旱、半干旱区域广,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C.国内市场小,对外依赖强
D.离海远,降水少,运输不发达解析:大牧场放牧业是面向市场的大规模密集型商品农业。其分布区土地面积广大,且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产品运出,而草原分布区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答案:B2.下列关于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B.阿根廷潘岶斯草原是大牧场放牧业的典型代表
C.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D.交通运输条件对大牧场放牧业影响不大解析:大牧场放牧业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少,不宜经营种植业,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其典型代表。大牧场一般远离其产品的消费市场,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便产品运输。
答案:D3.下列国家的大牧场放牧业在生产对象上与其他三国明显不同的是( )
A.美国 B.南非
C.新西兰 D.澳大利亚解析:世界大牧场放牧业分布的国家中,其生产对象有所不同,美国、阿根廷以牧牛为主,而其他国家以牧羊为主。
答案:A读图完成4~5题。4.a、b两地农业( )
A.a为大牧场放牧业
B.b为乳畜业
C.a为商品谷物农业
D.b为季风水田农业
5.a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A.生产规模大
B.产品商品率高
C.单位面积产量高
D.机械化水平高解析:第4题,a为中国的季风水田农业,b为荷兰北部的乳畜业。第5题,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水平低。
答案:4.B 5.C读图,完成6~8题。6.图中的四个国家均有典型的放牧业,其中以牧牛业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在国家③中,哪条铁路的修建改善了畜产品的外运( )
A.Ⅰ B.Ⅱ C.Ⅲ D.Ⅳ
8.上述四国中,既有发达的大牧场放牧业又有发达的商品谷物农业的是( )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④解析:图中①为澳大利亚,②为新西兰,③为阿根廷,④为南非。结合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分布区即可回答。
答案:6.C 7.A 8.C读图片和古诗回答9~10题。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9.这首诗歌描述的是哪个地区的景观(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牧区
C.新疆牧区 D.青藏高原
10.它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 )
A.游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乳畜业 D.混合农业解析:从古诗和图片的信息可知,诗歌描述的是我国内蒙古牧区的游牧业。
答案:9.B 10.A11.(2013·广州综合测试)德国某有机农场的相关数据,根据数据判断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乳畜业 B.混合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A二、综合题
12.读“南美洲南部降水分布与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1)阿根廷潘帕斯草原(B处)上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2)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相比较,该地区气候上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
(3)该草原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优势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促进牧牛业的发展,当地人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5)阿根廷的新鲜牛肉可供应到西欧人的餐桌上,主要是由于人类发明了________________,其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改善和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关知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为牧牛业,其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气候、交通、土地等方面分析。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相比,具有降水较多,气候温和,交通更方便等优势。阿根廷对本国交通及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得其影响显著。阿根廷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便利,有利于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我国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较少,交通不便。交通运输条件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答案:(1)大牧场放牧业
(2)气候温和,降水较多 靠近海港,交通便利
(3)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4)①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等;②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5)海上冷冻船 交通运输条件 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部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西部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西部牧区主要分布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自然植被主要为草原和荒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牧区畜牧业主要是利用天然牧草放养马、牛、羊、骆驼、牦羊等牲畜。材料二 我国畜牧业的分布图(1)根据你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图文提供的信息,试确定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的牧区和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_—阴山—________。
(2)图中牧区①受自然因素影响,畜种的分布主要呈____________地带性变化。限制牧区②和③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中,牧区②是________,牧区③是________。(3)东部农区牲畜头数约占全国总数的80%,其饲养和放牧牲畜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东部农区,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鸭、鹅数量和放养规模远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其自然方面的原因是________。
(4)伊利集团是内蒙古一家知名企业,主要生产液态奶、奶粉、原奶、冰淇淋。集团下设多家奶牛场,并与内蒙古许多牧场建立联系,以当地鲜奶为原料,就地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试分析其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解析:由题意可知,西部牧区与东部农区的分界线大致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即大兴安岭—阴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牧区①为内蒙古牧区,受距海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越来越干旱,畜种由牛、马、羊过渡到耐旱的骆驼,表现出极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牧区②为新疆牧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是影响该牧区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牧区③为西藏牧区,海拔高,气温低,高寒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东部农耕区的气候湿润,农作物秸秆丰富,饲养牲畜的饲料多;南方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山地草坡众多,利于放牧牲畜。秦岭—淮河以南河网稠密,放养鸭、鹅的自然条件优越,不论数量还是规模都远大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伊利集团的发展可从其自身社会条件和外部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答案:(1)大兴安岭 青藏高原东缘
(2)经度 气候干旱 高寒
(3)饲料丰富 南方山区山地草坡众多 河网稠密
(4)①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
②全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巨大市场;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