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备课精选】2013-2014下学期高中地理同步配套辅导与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寒假备课精选】2013-2014下学期高中地理同步配套辅导与检测(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6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1-22 21:4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0张PPT。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了解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2.运用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和人为的原因、表现、危害。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分布的区域差异。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一些主要环境问题的时空分布。
3.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分析,提出解决世界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平衡关系不协调不协调思考:原始社会人类为什么崇拜大自然中的风、雨、雪、电等现象?
提示: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物质和能量废弃物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②表现资源短缺: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再生速度水土流失(2)环境污染
①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_________________、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________、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
(1)全球性与局域性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____________、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②局域性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等。环境的自净能力噪声污染全球气候变暖(2)城市与乡村城市:主要表现为
乡村:主要表现为(3)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①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②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很严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思考:为什么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更严重?
提示: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______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内涵(3)基本原则:_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__原则。发展当代人后代人生态社会公平性共同性思考:“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开发利用,仍然重在发展,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其开发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特点
环境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其实质是发展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箭头①②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2)箭头③④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3)箭头⑤⑦表示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箭头⑥⑧表示把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由于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环境问题的地域性和全球性表解如下。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特别提醒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在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的,而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读图和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关资料表明,全球约有30%的土地因人类活动而产生退化,每年流失土壤201亿吨。全世界每年在运输中遣散到海洋中的石油高达1000多万吨,重金属数百万吨,还有数量众多的各种垃圾。全球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SO2约有230亿吨,较20世纪初期增加了25%;与此同时,空气中的颗粒物质、CO2、CO和硫化氢等污染物,也在不断增加。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以每年约1700万平方米的速度在消失,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灭绝。
(1)分析图中字母反映的环境问题: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世界和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日益扩大,除了________等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世界和我国均有大面积酸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多选)(  )
A.工业排放废气 B.汽车排放尾气
C.建筑工地扬尘 D.家庭炉灶排放的气体
(5)当前世界森林面积正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最快的森林类型是________,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A问题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亚欧大陆中部,这些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再加上人为对植被的破坏,荒漠化现象严重;B问题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盆地附近和我国横断山区附近,这些地区植被破坏严重;C问题主要分布在西欧和北欧,这里经济发达,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多,酸雨严重。
答案:(1)荒漠化 森林破坏 酸雨
(2)气候异常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3)退耕还林、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
(4)ABD
(5)热带雨林 CO2含量增加,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二、列表对比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学法指导如何区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学习时应注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
(1)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的核心内容有二:①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剖析,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后代人(代际)之间、人-生物种群之间、地区-地区之间、部门-部门之间、国家-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占绝对支配的地位;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2)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指的是: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②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
其核心内容:①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②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下列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相关内容的组合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公平性原则——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 ②持续性原则——保持高消费 ③共同性原则——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 ④共同性原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解析:该题逐项分析如下:答案:D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A.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
B.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提高
C.国家独立与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全球气候的变化更适合人类生存2.图中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和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分别是(  )
A.原始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B.环境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C.环境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D.工业文明时代、环境文明时代解析:第1题,人类社会由原始文明时代向农业文明时代转变,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第2题,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环境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1.A 2.B读图,回答3~4题。3.图甲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何种关系(  )
①对立 ②统一 ③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④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图乙可能反映图甲的是(  )
A.A、B B.A、C
C.D、B D.C、B解析:第3题,产生洪水的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正是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人类与环境之间产生对立关系,环境反馈于人类的是灾害。第4题,图乙中能够反映图甲内容的是人类对环境的索取和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答案:3.A 4.B2010年11月2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据此完成5~6题。
5.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特雷特群岛上,已有1 500位居民因海平面上升而被迫迁移,这些人中很多从来没有开过车,也没有看过电视,他们在地球上留下的“碳足迹”最少,却要承受气候变暖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6.下列漫画蕴含着不同的环境问题,其中与坎昆气候大会讨论的主要论题有关的是(  )解析:第5题,由于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升高,淹没卡特雷特群岛,居民被迫迁移,而岛上居民在地球上留下的“碳足迹”最少,这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第6题,图中A、B、C、D依次反映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酸雨、全球气候变暖及荒漠化。
答案:5.A 6.C7.读漫画,完成下列问题。(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回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解析:本题通过漫画的形式考查环境问题及其成因、人地关系的协调。第(1)题,从漫画中的关键词可以看出。第(2)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人类的发展有关:人口增多、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第(3)题,协调人地关系要从人口入手,改变发展策略和模式。
答案:(1)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2)人口压力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2013年1月16日,某网站微博认证用户在该网站微博发起“光盘”行动,该行动指就餐时倡导
人们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
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据此回答第1~2题。?
1. “光盘”行动在节约粮食的同时,降低了浪费,为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具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生活可持续发展?C2. 若我们每个人都响应号召,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我们实际上就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哪个原则 (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C3.(2013·揭阳一模)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以下关于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符合事实的是( )?
A.城市工业集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产生热岛效应?
B.在比较封闭的海湾,石油泄漏会导致赤潮的爆发? C.修建水库可能会引起河口三角洲的快速增长?
D.在干旱地区,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可能会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D4.(2013·惠州一调)黄河总水量约有49%来自源区。观测表明,过去半个世纪黄河源区对黄河补给显著减少,这导致黄河下游地区( )?
A.三角洲扩张增速?
B.旱灾程度加深?
C.右岸侵蚀加剧?
D.结冰现象消失?
5.城市光化学烟雾型的大气污染,污染源主要是( )?
A.燃煤锅炉 B.汽车尾气?
C.地面扬尘 D.家庭炉灶BB6.(2013·惠州模拟)雾与霾的形成均与大气中的微粒(凝结核)和水汽相互作用有关,下图是反映雾、霾天气水汽、微粒关系图。城市大气中的微粒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和工业生产排放。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空气中水汽含量越高,微粒越少,越易形成霾?
B.空气中微粒含量越高,水汽越少,越易形成雾?
C.大风、雨雪天气会加剧城市雾、霾的污染程度?
D.同等气象条件,城市规模大更易形成雾、霾天气D7.2013·茂名二模)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与建设“美丽中国”不符的是( )?A.降低单位GDP能耗? B.大力发展新能源?
C.提高化石能源的比重? D.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C下图示意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读图,完成8~9题。8.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9.使图示“环境变迁”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冰川融化 B.全球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沉降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主要发生在沿海低地,应该是“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沿海低地被淹没”。第9题,海平面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
答案:8.A 9.B(2013·深圳二调)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完成10~11题。?10.上图为2012年欧洲四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图,其中最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国家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
11.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将有利于( )?
A.减少灰霾天气 B.减少紫外线辐射?
C.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D.消除酸雨危害
?CA二、综合题
12.2011年8月27日,巴西政府宣布:为热带雨林中的小农场发放补助,以帮助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保护热带雨林。读巴西农场平面图,分析回答问题。(1)热带雨林遭破坏后,可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2)巴西缺少常规能源________,所以巴西计划在A、B、C三地之中,2/3种粮食,1/3种甘蔗,用甘蔗产酒精,以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该计划是否可行?为什么?其生态效益是什么?解析:第(1)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之肺”,调节着大气成分,维持着水量平衡及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必然对大气、土壤、生物造成危害。第(2)题,巴西石油紧缺,其气候适合种甘蔗,再用来生产酒精,且酒精是清洁能源,环境危害小。
答案:(1)①大气中CO2增多,使全球变暖;②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③降水减少;④水土流失加重;⑤河流含沙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多;⑥生物多样性减少。
(2)石油 可行。巴西为热带气候,适合甘蔗生长。
酒精作燃料不会产生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是清洁能源,环境危害小。13.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  )
A.经济系统 B.生态系统
C.人的管理调控 D.社会系统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哪个原则?解析:第(1)题,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回答。第(2)题,“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体现了人有意识的调节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第(3)题,“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反映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性,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答案:(1)生态 经济 社会
(2)C
(3)公平性原则。感谢您的使用,退出请按ESC键本小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