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 课题 24《愚公移山》 节次 第2-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字词翻译 (1)重点注释 ①惩山北之塞( ) ②荷担者( ) 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④惧其不已也( ) (2)通假字 ①汝之不惠( ) ②始一反焉( ) ③无陇断焉 ( ) (3)一词多义 ①年且九十( ) ②且焉置土石( ) 参考答案: (1)①苦于 ②肩负、扛 ③用箕畚 ④停止 (2)①“慧”同“慧”,聪明 ②“反”同“返”,返回 ③“垄”通“垄”,高地 (3)①将近 ②况且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文言实词。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方/七百里 吾与汝/毕力平险 投诸/渤海之尾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参考答案: D(正确节奏划分是“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设计意图:训练文言句子的停顿。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3.重点句子翻译: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甚矣,汝之不惠。 参考答案: (1)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 (2)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 (3)你太不聪明了! 设计意图:巩固重点句子翻译。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天帝听闻了愚公的事迹之后,感叹道:一个凡人面对重重困难和各种声音,仍不改其心,这是何等的真诚!请你结合原文,简析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态度。 人物相关语句态度分析大部分家人愚公妻子邻人之孀妻弱子智叟操蛇之神天帝
参考答案: 详见教参第344页。 设计意图:拓展链接,提升思维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选择任意一个加点词语,结合愚公移山的故事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奇闻”可围绕愚公移山的神话结尾、或愚公的做法来谈;“笑谈”可围绕智叟对愚公的态度来谈;“开路”可围绕愚公移山的过程、愚公移山的目的来谈;“感叹”可围绕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来谈。示例:“开路”的本义是开拓道路,联系《愚公移山》原文可知,这里的开路既有从两座山中开出一条路的顽强意志,也有排除非议,一往无前的决心和信心。 设计意图:围绕主题词,巩固对寓言中的故事、人物形象及寓意的理解。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单元名称 第六单元 课题 24《愚公移山》 节次 第2-2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填空题(用原文回答): 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智叟认为愚公不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愚公移山艰难而路途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明智叟被愚公驳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河曲智叟亡以应 设计意图:巩固名句默写,加深课文理解。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愚公移山》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试举例分析对比手法的效果。 参考答案: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他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认为人在困难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实是愚。而愚公目光长远,做的是造福子孙的大事,他的“愚”其实是甘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并且愚公认为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对比鲜明,讽刺效果强烈,告诫人们不能用急功近利、老于世故的眼光看待长远之举。 设计意图:理解对比写法,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3.如果这个故事不用神话结尾,可以怎样结尾?根据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故事结尾的效果。 【链接材料】 寓言故事,作者可以自己点明寓意,也可以自己不点明寓意而让读者体会、发掘……如果作者自己不点明寓意,那就必须采取拟人、夸张、变形等手法,跟真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样才能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发掘故事的寓意。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读懂材料的能力。在解答时可以点明寓意,也可以自采取拟人、夸张等手法点明寓意。示例: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设计意图:对比拓展,思维迁移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从下面两个场景中任选其一,以课文相关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写一个片段,不少于200字。 愚公一家和邻家小儿“移山” 愚公与智叟辩论 参考答案:略 设计意图:发挥想象,扩写故事。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阅读链接材料,说说你对链接材料里的“当代愚公精神”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21日来到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察看林场风貌,听取武威市防沙治沙情况汇报和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感人事迹介绍。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大事来抓,建设美丽中国。要继续发扬“六老汉”的当代愚公精神,再接再厉,再立新功,久久为功,让绿色的长城坚不可摧。 参考答案: (1)愚公坚持挖山,改天换地;文中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建成绿色长城。他们身上体现的愚公精神是有坚定信念、远大志向,咬定目标,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苦干实干的精神。 (2)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发扬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地坚持干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古今勾连,思维迁移。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