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蝉》课时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依据
【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的要求更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教材简析】
《蝉》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说明文,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也是本学期教材要求阅读的第二本名著。课文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蝉的生命历程,内容具体,思路清晰。文中“有情节,有描写”,语言生动活泼,是一篇带文学性的说明文。同时这篇课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单元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着重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语言特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辨析字音、字型。
2. 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辨析常见的说明方法。
3. 借助拓展文段,进一步理解《昆虫记》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语言风格。
4. 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蝉”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思维能力。
5. 通过片段仿写进行知识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对说明文学习的基本要素已经有一定认识,对说明文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本篇课文是科学小品,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教学时应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侧重把握说明语言和说明顺序的特点,通过阅读,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作业设计目标
1. 实施分层作业,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赋予作业以多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作业体现出多样性、自主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预估时长
基础型作业:8≈10分钟
提高型作业:15≈20分钟
拓展型作业:25≈30分钟
四、作业内容及设计意图
【基础型作业】
1.《昆虫记》是 (国籍)国昆虫学家 (人名)花了足足三十年时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奥秘。《昆虫记》堪称科学 与 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 ”之美誉。
2. 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窠( kē ) 扒掘( jué) 寻觅(mì)
B. 蚋( nà ) 金蜣(qiāng) 黏土( nián )
C. 鰭( q ) 顾忌(j ) 钵声(bó)
D. 罅( xì ) 喧嚣(xiāo) 涂墁( màn )
3.下列句子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B.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
C.只要一点儿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或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黏土上。
D.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声音杂乱,不清静)
B.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缝隙)
C.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D.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一动不动)
5.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接着,它( )(表演/演绎)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 )(跳跃/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 )(伸直/伸展),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 )(钩/抓)住它的空皮。
6.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大多数掘地昆虫,如金蜣,窠外而总有一座土堆。( )
(2)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
(3)危险来自一种极小的蚋,蝉和它比起来,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积累字音字型,在语境中理解词义,辨析说明方法。
【提高型作业】
1. 下列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一项是( )
A. 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B. 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C. 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D. 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4年。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大怪物只需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
B.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売外,并且帮助它越过带有纤维的树枝一一这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C.空売挂在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D.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3. 《昆虫记》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请根据下面选段,简要分析这两种特点。
蜜蜂来了,它心平气和……不一会儿,它就沉浸在采蜜的工作中了。潜伏在花下窥伺的强盗一—蟹蛛,便从隐藏之处现身,它绕到忙碌的蜜蜂身后,偷偷向它接近,然后猛冲上去突然咬住它的脑后根……这一咬瞬间致命,因为它破坏了蜜蜂颈部的神经节。不多时,可怜的小蜜蜂便蹬着腿死去了。这时,凶手便舒舒服服地吸起受害者的血来。
4. 八年级(2)班同学阅读了《昆虫记》后,开展了交流活动,一位同学以“情趣”为关键词进行了交流。请仿照示例,结合原著内容另选一种昆虫,写下自己的阅读收获。
示例:
法布尔写黄蜂从地面上飞跃起来又立即迅速飞走时,发挥了丰富的联想,“好像那些草丛里面隐蔽着小小的即将爆发的火山口,马上将要一个个喷出来一般”,写出了黄蜂数量之多、飞行速度之快,行文活泼生动,趣味横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喜爱。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并通过仿写小片段将作品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语言风格内化于心。
【拓展型作业】
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
2.《蝉》一文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对蝉鸣的“烦”,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对蝉鸣的不“烦”。当了解蝉的生命历程后,作者对蝉的感情陡然发生变化。在变化中表达感情,在对比中渲染感情,使感情更加浓烈,使文章更加感人。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种小动物。(150字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作品中“蝉”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和思维能力;通过片段仿写进行知识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应用能力。
五、答案要点及评价反馈预设
【基础型作业】
1. 法 法布尔 文学 昆虫的史诗
2. A 解析:B项,“蚋”应读“ruì”,C项,“钵应读bō”,D项,“罅应读"xià”。
3. B 解析:B项,“曝”应为“暴”。
4. D 解析:D项,“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室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5. 表演、腾跃、伸直、钩
6. (1)举例子 (2)列数字 (3)作比较
【提高型作业】
1. A 解析:“大概”和“约”均表约数,不是确定的数字,用在句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C 解析:“一两个”表约数,中间不应用顿号。
3.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使作品文学色彩浓厚;用词准确贴切,真实再现昆虫生活场景,富有科学性。
4. 示例:法布尔写杨柳天牛时把它的外表比作“一件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把杨柳天牛想象成一个穿着短身燕尾礼服的吝啬鬼,可见作者想象力之丰富,语言之诙谐,读来情趣盎然。
【拓展型作业】
1. 虞世南的《蝉》以蝉喻人,旨在借蝉抒怀:品格高清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法布尔的《蝉》描写蝉“喧嚣的歌声”是为了表现其生命中能够唱歌是要付出漫长而艰苦的努力,因而应当容忍它表达白己的欢乐。
2. 示例:猫慵懒地晒着太阳,它天生就是享受型的,主人精心地伺候着它,它和主人一起享受美食和豪宅,关键是它不需要丝毫的付出。有时,它还会给主人添一些麻烦:抓破孩子的手、弄脏沙发、弄乱主人的书稿……可它毕竟是老虎的师父,当感觉厨房中有异样的响动时,它会瞬间警觉起来,迈着踏雪无痕的轻盈脚步,竖起威风凛凛的“猫须”,收集“鼠辈”们的信息,待锁定目标,就马上处于攻击前的紧张状态,蓄势待发。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击而中,一只硕鼠已成爪下之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