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素养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素养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5:3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素养综合检测
范围:第23课至第26课 满分100分 限时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驱驰(chí)  按辔(pèi)   丈夫之冠(guàn)
B.穷匮(kuì)  箕畚(bèi)  动心忍性(rěn)
C.荷担(hè)  筋骨(jīn)  法家拂士(fú)
D.魁父(kuí)  畎亩(quán)  山北之塞(s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2分)(  )
A.已而之细柳军(不久)  委而去之(放弃)
B.惧其不已(停止) 空乏其身(财资缺乏)
C.上自劳军(慰问) 毕力平险(尽、全)
D.与民由之(理由) 以顺为正者(常法)
3.下面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天子为动,改容式车。(译文:皇上被感动,表情严肃起来,蹬着车前横木上了车。)
B.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译文:(大丈夫应该)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C.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译文: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拜见。)
D.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译文: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4.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2分)(  )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誉为“诗圣”,《春望》和《春夜喜雨》都是他的作品。
B.《周亚夫军细柳》节选自《史记》,该书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黄鹤楼》、《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净沙·秋思》分别属于唐诗、宋词、元曲。
D.古人除姓名之外的称谓还有字、号等,如“子瞻”“子美”“青莲居士”“柳泉居士”分别指苏轼、杜甫、李白、欧阳修。
6.根据提示默写填空。(5分)
(1)折戟沉沙铁未销,         。
(杜牧《赤壁》)
(2)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3)要让心灵进入幽僻旷远之境,其实不必避开喧嚣、归隐山林,这正如《饮酒》(其五)中所说:“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表明实行仁政的最终结果的句子是:        ,      。
(5)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侧面描写,极写边塞寒冷,表现将士艰难、悲壮的诗句是:         ,         。
7.班级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请你和同学们参与,完成任务。(10分)
(1)宁宁去栖霞山收集对联,由于匆忙,有一副有缺漏,请你帮他选出下联(2分)(  )
上联:枫叶如花掩映六朝古寺
下联:          
A.江天无恙吞吐四面青山
B.丈室谈经轻听风吹叶落
C.雨花常播普利万世人间
D.松涛似海珍藏千佛名山
(2)同学们考察南京城墙时,对城墙稳固至今的原因很好奇,于是请小丰代表大家给有关专家写了一封信,可是信中有几处表达不得体,请你帮助修改。(3分)
××先生:
  我们知道,南京城墙是我们古都特色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有一个问题想赐教您,那就是为什么南京城墙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还这么稳固。请您务必给我们答复!
××学校
2022年2月20日
修改一:


修改二:


修改三:


(3)宁宁在搜集南京文化遗产图片过程中,发现了下面这张图,请你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5分)
①“明、清两朝内务府曾在南京设‘江宁织造’,专门用来生产宫廷所需的丝绸用品。其中‘南京云锦’最为出名。南京云锦因其图案美若天上的云霞而得名,位列中国三大名锦之首。”根据以上信息,请你介绍一下图案的内容及其含义。(2分)
答:


②宁宁所在组的成员决定利用周末去“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前,他们列了一个表格,请帮助他们完善表格内容。(3分)
答: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
春 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8.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分)
答:


9.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如何描写诗人形象的。(3分)
答:


(二)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
[乙]
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⑤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 ①饥:饥荒。②黔敖:齐国富商。③蒙袂(mèi)辑屦(jù):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④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⑤从:跟着,追着。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必敬必戒(戒:谨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C.以待饿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着)
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以顺为正者     ②以至于斯也
③往之女家  ④曾子闻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1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得志,与民由之。
译文: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文: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驳了景春的观点,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体标准。
B.[甲]文中孟子的观点为人们广泛认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践行者。
C.[乙]文中曾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到了快要饿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来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可以证明[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②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 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 ”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闲,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③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注] ①为气任侠:好打抱不平,急人之难。②髡钳:刑罚名。剃去头发叫“髡”,用铁圈束颈叫“钳”。③嫚:侮辱。
1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1)数窘汉王(  ) (2)衣褐衣(  ) (3)诸将皆阿吕后意(  )
15. 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拜为郎中        天子为动
B.之鲁朱家所卖之  已而之细柳军
C.果言如朱家指  争高直指
D.诸将皆阿吕后意  投诸渤海之尾
16. 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是 时 殿 上 皆 恐 太 后 罢 朝 遂 不 复 议 击 匈 奴 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
译文:

17. 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季布是怎样的一个形象。(3分)
答:




三、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自律的人,可以享受更多的乐趣,拥有更大的自由,得到意外的收获:理性网游,生活会更充实多彩;节制饮食,身体会更轻盈敏捷;管控情绪,内心会更从容平和……
  请以“给×××的一封信”为题目,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给老师、亲人、同学……写一封信,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
  要求:(1)明确收信人×××,将题目“给×××的一封信”补充完整;(2)统一以“小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及学校的相关信息;(3)表达要得体;(4)不少于5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A B.畚běn。C.拂bì。D.畎quǎn。
2.D “与民由之”中的“由”应解释为“遵从”。
3.A 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改容式车”应翻译为:“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4.D 应划分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D “柳泉居士”是蒲松龄,欧阳修号“六一居士”。
6.(1)自将磨洗认前朝 (2)采菊东篱下 (3)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4)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5)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
7.(1)D
(2)修改一:加问候语“您好”。修改二:“赐教”改为“请教”。修改三: “务必”改为“拨冗”
(3)①整个图案由繁体的“江宁织造”和一个圆形的徽标构成。徽标中心宛如一片云朵,这与南京云锦的图案美若天上的云霞相照应。这片云朵又好像是汉字“宁”,体现了汉字和图案的完美结合之美。 ②a.交通线路,提前联系向导,注意组员安全 b.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损毁古迹和破坏景区设施 c.汇总资料
解析 (1)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枫叶如花”是主谓结构,且运用了比喻,与此相对的只有“松涛似海”。据此可排除A、B、C三项,选D。
(2)根据题干,可知小丰代表同学们对城墙稳固至今的原因给有关专家写了一封信,所以在开头要加问候语“您好”;“赐教”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向别人请教,应改为“请教”;“务必”有命令的语气,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改为敬辞“拨冗(客套话,推开繁忙的事务,抽出时间)”。
(3)①由题干可知,明、清两朝内务府曾在南京设“江宁织造”,专门用来生产宫廷所需的丝绸用品。其中“南京云锦”因其图案美若天上的云霞而得名,位列中国三大名锦之首。解答时要结合上述背景及所给图案,可以从结构、汉字以及寓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②解答此题时要根据平时的活动实践去完善内容。考察前要做准备工作,避免出现意外情况,所以在出发前,除了解相关资料、准备必备的工具等,还要了解交通线路,提前联系向导,提醒组员的安全,等等;在考察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因为考察的对象是文物,一定要注意保护,在考察中提醒组员不要损坏文物,不要乱涂乱画,不要破坏景区设施,等等;考察后,要将收集好的资料进行分类与汇总,以便更好地交流和学习。
8.借代、夸张。①“烽火”借代,表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②“抵万金”夸张,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解析 “烽火连三月”意思是: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烽火”运用借代的修辞,代指战争,写出战争时间之长,战火连续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家书抵万金”意思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抵万金”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在战争时期家书的珍贵、家人音讯的难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9.细节描写、动作描写。①用“搔”“不胜簪”的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因焦虑不安而不停挠头叹息,因头发稀疏,无法梳髻插簪的苍老形象。②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解析 (1)答题时,首先要判断出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答出其表达效果。
(2)“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思是: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不能插簪了。诗人白发如雪,忧愁苍老,一个“搔”字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苦痛;头发因为“短”而“不胜簪”,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之深,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情怀。
10.C “以待饿者而食之”的意思是:(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食物,)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食”的意思是“吃”。
11.D ①介词,把;②连词,表结果;③动词,去,到;④代词,指这件事,指饥饿之人不食“嗟来之食”,最终饿死这件事。
12.(1)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2)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
解析 (1)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与”,和;“由”,遵从。(2)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谢”,道歉;“终”,最终。同时注意该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两个主语,翻译时应补上。
13.C 抓住[乙]文中“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可知,曾子认为“嗟来之食”在对方道歉后,就可以接受。故C项表述有误。
[参考译文]
[乙]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莽莽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喂!来吃吧!”那人抬起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可以吃。”
14.(1)使……困窘 (2)穿 (3)迎合,附和
解析 注意在语境中确定词义。(1)句意: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困窘。窘,使动用法,使……困窘。(2)句意:穿上粗布衣服。第一个“衣”:穿。(3)句意: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阿:迎合,附和。
15.B A.动词,做/介词,表被动,被。B.都是动词,去,往,到。C.名词,意思/动词,朝向。D.代词,这些/介词,相当于“之于”。
16.(1)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2)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心胸不宽广呢
解析 (1)句意:这时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退朝,于是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这里有三个分句。“是时殿上皆恐”是第一分句,主语是“殿上”,谓语是“皆恐”;“太后罢朝”是第二分句,主语为“太后”,谓语是“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主语省略,谓语是“不复议”,宾语是“击匈奴事”。故断句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2)注意重点内容的翻译。始得:刚刚夺得。以己之私怨:凭着个人的怨恨。求:追捕。“何示天下之不广也”是反问句,意思是“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心胸不宽广呢”。
17.季布是一个能伸能屈,不阿谀奉承,具有洞察时局才能的将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注意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根据“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可知季布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领。根据“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可知其在逆境中能伸能屈。根据“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斥责樊哙的鲁莽,可知其不阿谀奉承;并且指出其当时实力不允许和匈奴作战,可知他是具有洞察时局才能的将领。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好打抱不平,急人之难,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给他颈上套上铁圈,让他穿上粗布衣服,到鲁地把他卖给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到洛阳去,拜见了汝阴侯滕公,乘机对滕公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 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心胸不宽广呢 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明呢 ”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
  孝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 这是当面撒谎!”这时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退朝,于是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18.[写作指导] 该题为限制性半命题作文题。“给×××的一封信”是题目,要求在写作中把“×××”换成具体的人物,比如爸爸、妈妈、同学,或者抗疫功臣钟南山、李兰娟,或者冬奥会冠军谷爱凌、苏翊鸣……这就明确了本篇文章为书信体,要注意格式正确。信的内容是“自律的快乐”。“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这句话,明确了书信内容的基本表达方式:记叙或者议论。材料中“自律”已经明确定义为自我约束,也就是自己管理自己。“乐趣”是指快乐、趣味。合起来看,“自律的乐趣”就是通过自律给自己带来的身心上的愉悦享受,也就是自己成就自己。
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可以具体立意为:自律能为成长带来乐趣;自律可以使心灵澄明,人生快乐;自律的乐趣在于不断发现、提高自己的力量;自律可以享受专心做事的乐趣。
以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体会为写作素材库,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引导中发掘自律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今年“停课不停学”为大背景,展现在疫情期间,优秀的自律习惯给自己带来的进步。可以写自律中的乐事,也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律的快乐,还可以和老师交流自律后学习的进步,表达自己的快乐……
面对该题目,连续问自己几个问题:自己在哪个方面有过自律的经历 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 有怎样的体验 理清这几个问题,基本上也就搞清楚了选材和写作思路。“自律”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可写的内容很多,要采取“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写法,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自律”写细,把“乐趣”写深、写透。
构思立意时要能体现自己对自律的感悟,一定要注意厚度以及深度,越个性化、越有深度的文章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叙述事件、展现人物时,应从小处着手,竭力刻画人物形象,使得自律的主题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