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7张PPT。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说出人口过快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价值。(重、难点)
3.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意义。(重点)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的人口现状
(1)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_____。
(2)进入___________国家的行列。
(3)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会_________。下降低生育水平持续增长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燃料破坏(2)应对措施:
①控制_________。
②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a.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b.___________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c.保护___________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d.推进_________。人口增长监控、治理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点拨】①大部分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
②注意资源和人均资源的不同。我国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很低。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思考】如今的天气预报中增加紫外线指数,提醒人们出行是否需要预防紫外线。这一现象主要与哪一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导致这一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生物圈内所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所拥有的全部___
___以及各种各样的_________,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基因生态系统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食用药用科学研究统3.保护生物多样性易地就地立法、执法(2)关键:协调好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实质
【点拨】 ①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基因、
物种和生态系统。
②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③易地保护主要是在物种层次上的保护,就地保护则主要体现
在生态系统层次上。反对_______________地开发利用
提倡“_________就是最好的保护”人与生态环境盲目地、掠夺式合理利用一、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2.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人类的需求增加,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增大。
(2)人类的生存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都是有限的,过度利用使资源减少。【警示钟】
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和增长速度并不相同
(1)增长率: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出生率大幅下降,我国目前人口的增长率比较低。
(2)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增长率较低,但增长速度比较快。【典例训练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人口增长的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解析】选D。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目前人口数量还没达到地球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能完全适合人口的增长的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变式训练】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口密度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依据
B.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当地、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C.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而与社会制约因素无关
D.不同人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育年龄和个体数【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所有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发生、发展等变化。人类的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并非仅由人类自身的自然生育能力决定,而是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有关。同样,人类的死亡率也并非仅由自然因素决定,而是与当地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的稳定与否等情况有关。因此,对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当地、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二、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2.水体富营养化过程分析【方法台】
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
(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和重金属污染。
(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
(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空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
(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无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典例训练2】近年来,巢湖在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华(蓝藻爆发)现象,下面是发生水华现象时,巢湖生态系统中一些成分的关系图。请回答: (1)水华现象发生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水华现象发生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态系统的崩溃,这是因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囊藻是造成水华的主要生物之一。当巢湖水中的N、P等元素含量变化时,对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是否有影响?____
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一调节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水华、富营养化发生的过程分析。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的原因及准确判断图中
a、b所表示的物质。
【解析】(1)引发水华的原因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
高、光照较强等,这些因素也易导致水生植物繁殖过快,消耗
水体中的大量氧气,同时一些水体微生物产生有毒物质,这些
都会使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致使水体变臭。由于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华发生之后,一般不会导致巢湖生
态系统的崩溃,而会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2)水中的N、P等矿质元素是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其含量发生变化时,会影响微囊藻的环境容纳量。(3)一种因素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因素的变化为正反馈。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温度较高、光照较强 巢湖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有 在其他环境条件适宜、空间充裕等情况下,营养物质将是限制生物环境容纳量的重要因素(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水体中的溶解氧、有毒物质 (正)反馈调节【互动探究】
(1)水华的发生是藻类大量繁殖导致的,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但水体中溶氧量为什么会减少?
提示:水华发生时,浮游动物和需氧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大量O2所致。
(2)分析水体中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变化顺序。
提示:需氧型→厌氧型。 三、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和分析
1.内涵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食用价值:如各种粮食、蔬菜、水果等
药用价值:多种野生植物,如青蒿素;
多种野生动物,如鹿茸、蝉蜕等
工业原料:如芦苇是造纸原料,霍霍巴提炼油脂
科研价值: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
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艺术价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艺术创作直
接
价
值(1)(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功能(也叫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目前尚不清楚,但将来可能有重要作用,一旦这些野生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方法台】
从两个角度分析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基因)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
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
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体现【典例训练3】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思路点拨】理解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概念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思路图如下:【解析】选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共同进化的结果,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因为遗传多样性低,自然选择的对象就少,适应环境的能力就降低。【变式备选】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 )
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解析】选B。间接价值指的是生态功能。大自然生物的观赏价值、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的启发作用都是直接价值。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是潜在价值。 分析表格数据获得实验结论
——检测水体中的污染源
【案例】环保部门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验员沿河顺流每隔100 m取水样一次,依次编号为①~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污口),对各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然后,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再在各组中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最后检测水样中蓝藻数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 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1)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作用,从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点突破】
(1)为何通过检测蓝藻数量来检测水体是否被污染:
水体污染中常见的污染是水体中的N、P含量过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当水体中N、P含量过多时,会造成蓝藻的疯长,故通过检测水体中的蓝藻数量,可检测该水体是否被污染。(2)B组和C组分别添加N和P的目的:
此操作的目的是使B组与D组、C组与D组分别形成条件对照。通过比较加入N或P的水样与污染源下游的水样中的蓝藻数量来分析原水样的污染原因。B组加N以后,在工厂排污口下游的⑥⑦⑧⑨明显增加,说明污水中含N量并不多,而C组在⑥⑦⑧⑨中的蓝藻数目基本未变化,可知污水中本身含P就超标。【标准答案】
(1)工厂排污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2)对照 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P含量超标【失分点警示】
得分要点
(1)必须体现“工厂排污口和下游河水中的蓝藻数量明显多于上游”。
(2)必须体现“对照 P含量超标”。
失分案例
(1)错答为“添加N、P蓝藻增加,工厂污水中有N、P”等。
(2)第2空错答为“N含量超标”。1.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人口增长会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继而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多
B.人的生存除需要粮食等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人口增长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解析】选C。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和耕地,人口增长会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而要想耕地多,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开垦,因而就会使人口继续增多;人的多种需求,都会随人口的增多而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多种需求水平还将不断提高,这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如人均耕地、人均淡水量都极低等,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2.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解析】选D。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A项无生态系统这一层次。不清楚的价值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B项错误。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属于易地保护,C项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禁止利用,而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D项正确。3.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把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称为“牧童经济”。下列现象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A.沙尘暴频发 B.火山爆发
C.温室效应加剧 D.湿地物种减少
【解析】选B。“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4.野生稻是水稻的祖先,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保留了抗逆、抗病虫害、广适性等优良性状。云南省农科院成立了科研团队,对野生稻进行研究,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以上都是
【解析】选A。用于科学研究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5.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为了实现麋鹿回归自然而建立起来的,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没有大型食肉动物。1993年以来,分三批从北京引进的94头麋鹿,自由生活在保护区内,完全以野生植物为食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2003年约为450头,目前已经超过800头,并形成了3个亚种群。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保护麋鹿的意义在于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就可以一直稳定不变
C.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没有捕食者,食物充足,因此没有环境阻力
D.由于出现生殖隔离,原来的一个麋鹿种群分化为3个亚种群【解析】选A。由于环境的变化,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环境容纳量并非一直稳定不变;“随着人类在保护区内的某些活动增加,麋鹿开始出现种群密度受制约的迹象”,这个信息告诉我们,麋鹿在保护区内生活,同样存在环境阻力;麋鹿3个亚种群间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方法技巧】关于生物多样性原因的归纳
(1)蛋白质的多样性:
①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
②肽链的空间结构。
(2)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3)细胞的多样性:是变异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4)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
(5)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6.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群落中的物种更加多样化
B.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
C.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
D.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以增加林木生长量【解析】选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到新地区,可能会因为其缺少天敌,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构成危害,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也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避免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物种造成不良影响,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沼泽地改造成农田,在亚热带林区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都属于人为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破坏了生物多样性。7.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供栖息地【解析】选B。小草为生产者,属于间接价值。小草的生长对和它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不利,B项错误。C项中其不知道的基因价值属于潜在价值。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属于间接价值,D项正确。8.(2012·广州高二检测)在某农业示范基地,“海水蔬菜”长势良好。这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种植时以高盐分的海水进行浇灌,其所需无机盐由海水提供,生长周期短,营养价值高。大面积推广“海水蔬菜”种植的目的不包括( )
A.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
D.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解析】选B。种植“海水蔬菜”能节约淡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可充分利用闲置的盐碱地,减少对耕地的需求压力;可减少化肥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9.(2012·潍坊高二检测)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入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混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B.掠夺式地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解析】选A。抓住题干信息中湖泊的前后变化及经济发展变化,比较二者,不难发现环境污染的同时,生物种类减少,生物的减少,导致污染物净化速率减慢,二者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10.下列是四个不同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变化曲线(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得最长久( )【解析】选B。B项代表的国家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变化曲线基本一致。11.(2011·安徽高考改编)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 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是提高_______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5)据观察发现近几年某地区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下表是科学家调查研究该地区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①根据这些数据绘制柱状图,横轴表示每类动物受威胁的各种原因,纵轴表示数值。
②根据两类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原因,请提出你的保护建议(至少要答两点)。【解析】(1)在食物链中,大熊猫所处的营养级较华南虎低,获得的能量较多,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存优势。(2)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属于化学信息。(3)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有利于种群间的基因交流。(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5)柱状图要标明横坐标和纵坐标,数值可由表中得到。哺乳动物和鸟类要用不同颜色的柱表示。答案:(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5)①如图
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偷猎等。(答案合理即可)12.(2012·嘉兴高二检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嘉兴市区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和水中原有有机物的化学能。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3)某化工厂违规排放大量污水,引起部分浮游动物死亡,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进而导致更多生物死亡,该过程属于_____调节。(4)在人工干预下,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演替。若没有人工干预,该湿地最终将发育成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主要是由当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5)在下图中,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表示能量的流动方向。【解析】(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水中原有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2)不同群落占据不同空间,是群落的垂直结构。(3)浮游动物的死亡加剧了污染,而污染又加剧了更多动物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4)湿地物种增加属于次生演替,湿地演替成森林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降水。答案:(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垂直
(3)正反馈 (4)次生 平均温度和年降水量
(5)课件2张PPT。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18张PPT。第6章 阶段复习课一、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原理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2.生态农业的模式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即“废物——原料——废物——原料”的模式,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3.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
(1)整体性——即整体协调发展。
(2)高效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利于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增加生物的产量。
(3)平衡性——生态农业使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多样,结构多样,有利于改善环境。
(4)循环性——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1.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农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
C.生态农业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D.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是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理论基础【解析】选B。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遵循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这一条基本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2.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
用储存的能量
B.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
能量利用效率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解析】选C。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可以成为家畜的饲料和人的食物,家畜也能成为人的食物,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可以利用农作物秸秆、人和家畜粪便中的有机物,而沼液和沼渣又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利用的是无生命的有机物,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属于分解者。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二、外来物种入侵
1.外来物种入侵的含义
就是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人们把在新侵入地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称为侵入种。
2.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破坏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3.侵入种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
占据生态位。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侵入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传播能力特别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
特别提醒:引进外来物种并不是可以增加物种数量、增加基因类型,要辩证地分析是否对当地的原有物种带来一定的影响。3.在纪念“5·12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某生态工作者总结工作,为了加速当地生态资源的恢复,在过去的一年中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并造成外来物种入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大量增加本地生态系统的种群数量
B.外来物种与本地物种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C.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后可能会导致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D.外来物种入侵将丰富本地物种基因库【解析】选C。不适当物种引入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不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二是因生态系统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而成为入侵者,大多会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扩散并造成危害,改变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使当地的一些物种消失,物种丰富度降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降低。4.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选C。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与原环境中同一营养级生物进行竞争,而导致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并被淘汰,从而减少当地的物种,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