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律诗的基本常识,反复诵读作品,体会作品的音韵美;
领悟诗歌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锻炼学生对诗歌场景描绘;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诗词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点:当堂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范读法、同类比较法
教学环节:
导入环节:行吟山水一梦千年,中国的文人,对着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总是会生出别样的感慨,今天我们要学的便是唐人崔颢在游览黄鹤楼时触景生情,以楼命名写下的一首七律。
新授环节:
1、了解作家作品
师:正式学习之前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鹤楼以及诗人,黄鹤楼位于今天的湖北武汉,是湖北的地标性建筑,他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经常会引得文人们诗兴大发,泼墨注主。李白,白居易,陆游,张居正等人先后都曾到这里游乐,并留下了相关的作品。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时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却看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当然,我们学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知道这个传说并不是事实,而是后人附会的说法。不过,通过这样的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崔颢的黄鹤楼确实是唐诗中的上佳之作,受到了时人的追捧。(运用传说故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本首作品的热情。)
最后是唐代诗人出身于唐朝顶级的门阀世家崔氏,他是唐玄宗开元11年时期的进士,他早期的诗歌作品比较温婉清丽,主要反映统治者上层的奢靡生活,中年之后,他游历各地诗词风格渐渐地雄浑开阔起来,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便是他后期的作品。
2、朗读并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任务驱动,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读黄鹤楼,在第二遍听读的过程当中,同学们可以跟着读一读。
学生第一遍聆听,第二遍跟读。
师:谁想展示一下?
生:朗读。
师:两个同学读的都不错,听过数遍朗读之后,你觉得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请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同学们有想法的可以同桌交流。(培养学生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为其之后的中考打下基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提问。
师:几位同学生动形象的展示出了诗人看到的画面。那你有体会到诗人的心情吗?(锻炼学生归纳诗歌主旨)
生:从日暮乡关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等等。
3、深入分析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想来大家都感受到了诗人的心情。接下来我们便一联联细细欣赏。(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律诗的特点,强化文学常识)
(1)首联里,诗人开篇便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如果想不到,教师提示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作用?进行新旧知识点的串联)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同学们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生回答
师:作者以白云的千载不变衬托了人世间的千变万化,两个空字意义不同,反而使得这首诗更有空间感、历史感。同学说的很不错。
(3)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想到衬托、以乐景写哀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中考类型题训练)
(5)你最喜欢诗的哪一联,分享一下?
让学生结合主旨进行自由表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诗歌描绘能力)
展示同学之前的绘画作品。
教师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练习:限时背诵,默写(调节时间)
对比阅读(时间允许进行对比阅读)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提问:两首诗都表达了什么共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