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及比较阅读专题复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及比较阅读专题复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9 19:4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及比较阅读专题复习卷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____________ 略无阙处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____________ 不以疾也____________
素湍绿潭____________ 清荣峻茂____________
良多趣味____________ 属引凄异____________
哀转久绝____________ 故渔者歌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写三峡的山,着力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B.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C.绝 多生怪柏/沿溯阻绝 D.则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三峡的山;表现其连绵高峻,写其高度。
C.第三段“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之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者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比较阅读】
【乙】巫峡①
[唐]杨炯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重岩窅②不极,叠嶂凌苍苍。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注解】①这首诗作于垂拱元年(685),诗人赴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司法参军途径巫峡时。诗人此时受从弟杨神让附徐敬业叛乱的牵连被贬谪。②窅(yǎo):眼晴眍进去,比喻深远。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绝壁横天险/哀转久绝 B.入夜分明见/匈奴大人边
C.忠信吾所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D.征客泪沾裳/征于色,发于声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 以 涉 砥 柱 可 以 浮 吕 梁 美 人 今 何 在 灵 芝 徒 有 芳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乙】文哪一句化用了【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一句 【甲】文作者细致描绘了三峡的四季之景,结合【甲】【乙】两文的描写你觉得杨炯途经三峡时应为什么季节 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描写了三峡的景致,情感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答谢中书书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四时俱备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 自康乐以来____________
与其奇者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川之美/曲肱而枕之 B.实是欲界之仙都/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儿女讲论文义 D.五色交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本文文字清新流畅,精于铸炼,以散句为主,长短结合、骈散交错。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也抒发了作者自己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比较阅读】
【乙】
天镜园浴凫堂,高槐深竹,樾①暗千层,坐对兰荡②,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③笋必道此。轻舠④飞出,牙人⑤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⑥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节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樾:树荫。②兰荡:湖名。③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④舠:小船。⑤牙人:商人。⑥枻:船桨。
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槐深竹(茂盛的) B.水木明瑟(明净)
C.每岁春老(年) D.破塘笋必道此(说)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扑 面 临 头 受 用 一 绿幽 窗 开 卷 字 俱 碧 鲜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乙】文描写了哪两个生活场面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解衣欲睡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____________ 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
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
但少闲人____________ 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困于心,横于虑 B.何夜无月/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月色入户/入则无法家拂士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前三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与经过,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色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比较阅读】
【乙】
方山子①,北、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阎里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谪居于黄/居天下之广居 B.适见焉/见往事耳
C.问余所以至此者/自高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 告 之 故 俯 而 不 答 仰 而 笑 呼 余 宿 其 家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比较苏轼和方山子两人,从人生际遇上看,苏轼被贬官,而方山子①“ 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从自我排遣的方式来看,苏轼选择②____________,方山子则选择③____________。
(2)请说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这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风烟俱净____________ 从流飘荡____________
急湍甚箭____________ 猛浪若奔____________
负势竞上____________ 泉水激石___________
千转不穷____________ 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
望峰息心____________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
窥谷忘反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B.负势竞上/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C.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 D.争高直指/直视无碍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写水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富春江水之湍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比较阅读】
【乙】
八日,五鼓尽,解船,过下牢关①。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②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③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欧阳文忠公有《下牢津》诗云:“入峡江渐曲,转滩山更多。”即此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下牢关:今湖北宜昌市西北。本文写于陆游从汉江平原行船首次入西陵峡之时。②坼:裂开。③罅:缝隙。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解船/解衣欲睡 B.过下牢关/人恒过,然后能改
C.有竞起者/沉鳞竞跃 D.草木皆青苍不凋/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西 望 重 山 如 阙 江 出 其 间 则 所 谓 下 牢 溪 也
3、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乙】两文在写“山”时,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两文表达了什么不同的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文末引用欧阳修的诗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内文言文及比较阅读专题复习卷参考答案
一、【甲】三峡
1、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同“缺”,空隙、缺口 飞奔的马 快
急流 茂盛 甚,很 连接 消失 所以
2、(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
(3)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肃杀、凄寒。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
3、连绵 高峻 从江面仰视的角度侧面描写出两岸山峰的高峻峭拔。
4、A(A.飞奔的马:B.在/如果;C.极,最/阻断、断绝;D.白色的/没有装饰的。)
5、D(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比较阅读】
1、C(A.极/消失;B到了/侵人;C诚信:D.远行的/征验、表现。)
2、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美人今何在/灵芝徒有芳
3、(1)“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1分)秋季,因为杨诗最后提到“山空夜猿啸”,诗人听到了猿啼声;而《三峡》第四段写秋景时提到“常有高猿长啸”,因此判断为秋季。(1分)
(2)[甲]文《三峡》描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山和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1 分)而[乙]文《巫峡》中作者通过对悬崖峭壁、巫峡风险的描绘,联想到仕途的凶险莫测;“忠信”四句表达自己恪守以忠事君、以信处世,不畏艰险的信念;但此时身处逆境,无故被殃及,表达了内心的怨愤不平,无可奈何。(2分)
【乙】[参考译文]七百里的三峡中,人们说惟有巫峡最长。岩峦重叠一望无际,层层壁立的峭崖上达云霄。极高的峭壁横立江中,上面长满青苔,就是在夜里也看得很清楚。下面流急浪险,哪怕没风也波涛喷激,令人心惊。只要自己光明磊落,恪守着以忠事君、以信处世的准则,像这样泛舟历险又有什么可忧惧 可以乘舟到达砥柱山,可以漂浮到吕梁山。美人现在在哪里呢 只剩下灵芝徒然吐露芬芳。听到峡中凄厉哀绝的猿啸,征人不由得一阵伤感,潸然泪下了。
二、【甲】答谢中书书
1、四季 消散 坠落 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3)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4)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并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4、B(A.结构助词"的"/代词,它;B判断词;C.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连词,和同;D交相/交往。)
5、C(以骈句为主。骈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比较阅读】
1、D(D.经过。)
2、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3、(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读书堂中、仆人捞笋两个场面。(1分)流露出作者对天镜园闲适生活的喜爱,以及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情。(1 分)
(2)[甲][乙]两文①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人文,②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③调动视觉和听觉,或视觉和触觉等,都从多感官进行描绘。(答出1点2分,2点3分)
【乙】【参考泽文】天镜园浴凫堂中,积有高大的槐树和茂密的竹林、林荫层叠,与兰荡湖相对,一泓湖水荡漾,湖水明净,树木鲜绿,游鱼、天上飞鸟掠过的影子、水底藻荇,美得像在空灵之境一样。我坐在浴凫堂里读书,扑面而来的是满眼的绿色,我在窗前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都映上青碧鲜绿的颜色。
每年春末,运破塘笋的船必定途经这里。轻舟飞出,商贩就挑选最大的一株笋抛到水面上,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快地离开。园丁划着小舟拾回大笋,笋的形状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糖。煮食后,我觉得妙不可言,只有惭愧。
三、【甲】记承天寺夜游
1、想要 考虑,想到 于是 到 睡 一起 大概是 只是 罢了
2、(1)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4)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4、D(A.纵横/梗塞; B.哪/为什么;C.照人/在国内;D.只是。)
5、D(描绘庭中景物没有写水。)
【比较阅读】
1.、C(A.居住/住宅;B.见到/了解;C.到;D.神情/企图。)
2、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1)①不遇②寻友、赏景③隐居
(2)用家境的贫困,妻子儿女、奴仆的生活态度从侧面(或间接)写方山子虽清贫但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2分)
【乙】【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 ”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四、【甲】与朱元思书
1、都 跟,随 超过 飞奔的马 凭借 冲击,撞击 同“啭”,指蝉鸣 至、到达 平息筹划、治理 同“返”,返回
2、(1)(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2)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汹涌的大浪就像飞奔的马。
(3)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4)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一.
(5)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4、C(A.向上/在上边;B.凭借/背;C.飞奔的马;D.笔直/直接。)
5、B(应是表现富春江水之清。)
【比较阅读】
1、B(A.解开;B.经过/犯错误;C.争着;D.都。)
2、西望重山如阙/江出其间/则所谓下牢溪也
3、(1)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甲]文表现出鄙视功名利禄,想要归隐的情怀;(1分)[乙]文表现出作者由平原初次见到崇山峻岭时的惊叹(对自然力量的崇敬)。(1分)
(2)引用欧阳修的诗句,形象地再现下牢溪与山环绕(山环水绕)的特征。(2 分)
【乙】【参考译文】八号,五鼓尽的时候,解开船只,(我)经过下牢关。江两岸千山万壑,有群峰竞起的,有孤峰耸立的,有崩裂欲压的,有高危将掉下的,有横向裂开的,有竖向裂开的,有凸起的,有低陷的,有产生缝隙的,奇形怪状描述不尽。初冬的天气,草木也长青。向西看去,重山如阙,长江从山间出来,这就是下牢溪。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有《下牢津》的诗这么说:“入峡江渐曲,转滩山更多。”说的就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