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中的实验操作不正确 的( )
A、稀释浓硫酸
B、氯化钠溶解
C、取用氢氧化钠固体
D、取粉末状固体药品
考点: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称量器-托盘天平;固体药品的取用;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B、溶解固体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C、实验室中的药品很多是有毒或有腐蚀性的,不能直接用手抓;
D、取用粉末状药品时,要把试管横放,把要药品用药匙送到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试管.
解答:解:A、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操作正确;
B、溶解氯化钠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图中操作正确;
C、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的,不能直接用手抓,应用药匙,防止中毒或受腐蚀,故C错误;
D、取用粉末状药品时,要把试管横放,把要药品用药匙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操作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取用固体和溶解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若在宇宙飞船的太空实验室(失重条件下)进行以下基本操作实验,其中最难完成的( )
A、溶解食盐 B、过滤泥浆水21*cnjy*com
C、蒸发溶液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3、衣服上沾有碘极难洗净.有下表分析,在家庭去碘污渍最好选用( )
溶质
溶剂
水
酒精
苯(一种有机物,有毒)
汽油
碘
难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A、水 B、苯
C、汽油 D、碘酒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各溶剂的性质来判断.
解答:解:A、碘不溶于水,不能用水清洗来清除碘,故A错误;
B、碘能溶解于苯但苯有毒故不能用;故B错
C、碘易溶于汽油,可用汽油除去玷污;故对
D、碘可溶于酒精但碘酒中本来就溶解了较多的碘,因此不能用碘酒清除碘;故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已有的性质进行.
4、油漆粘在衣物上,用水很难洗去,可以在沾上油漆处涂上少量酒精揉搓,然后用水冲洗即可去除.在上述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 )
A、溶解作用 B、乳化作用
C、催化作用 D、氧化作用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物质的溶解性来进行判断,其中酒精是常见的有机溶剂,油漆能够溶于酒精.
解答:解:油漆能够溶于酒精之中,形成了油漆的酒精溶液,这是利用了溶解的原理,而不是乳化作用.
故选A.21*cnjy*com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的有机溶剂,虽然酒精能够溶解油漆,但是要知道油漆在汽油中的溶解效果更好.
5、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通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B、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C、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 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人体进食会食物不能直接被利用,需要先转化成可溶于水的物质才可能被吸收,利用这一知识解决.
解答:解:人体进食会食物不能直接被利用,需要先转化成可溶于水的物质才可能被吸收,而消化过程就是把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可溶的物质,并形成溶液才能被吸收与利用.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养料转化的问题,是对动物吸收营养过程的探讨,与溶液的知识关系密切.
6、下列常见的盐中,难溶于水的是( )
A、氯化镁 B、硝酸银
C、硫酸钡 D、磷酸钾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分析:氯化镁、硝酸银、硫酸钡、磷酸钾是否溶于水,根据的其性质来判断.
解答:解:氯化镁、硝酸银、磷酸钾是一种溶液,硫酸钡是一种沉淀,它不能溶于水.
故选C.
点评:这属于基础知识,没有好法,必须记着,才会运用.21*cnjy*com
7、把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是( )
A、面粉 B、高锰酸钾
C、碳酸钙 D、鸡蛋黄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概念关系型。
分析:根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分析即可.
解答:解: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
A面粉放入水中是悬浊液,B高锰酸钾可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溶液,C碳酸钙不溶于水,D鸡蛋黄放入水中是悬浊液.
故选B
点评: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液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8、溶液这种混合物,之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 )
A、溶质是固体 B、溶剂是水
C、溶液是液体 D、溶质被离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均一性是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利用溶解的过程解决问题.21cnjy
解答:解:物质的溶解过程是溶质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到溶剂的微粒中,所以溶液才具有均一稳定的特性.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溶液特征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溶液形成的过程的掌握,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9、油脂难溶于( )
A、酒精 B、汽油
C、食盐水 D、水
10、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是( )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新信息筛选题。
分析:根据“甲胺易溶于乙醇”可判定是利用“溶解”而除去
A、洗涤剂不能使油污溶解但能起到乳化作用从而去污;
B、汗迹能溶于水;
C、汽油是优良的有机溶剂,油污易溶于汽油;
D、碘能溶于酒精;
解答:解:A、洗涤剂不能使油污溶解但能起到乳化作用从而去污与上述原理不相似;
B、汗渍能溶于水,与上述原理相似;
C、汽油是优良的有机溶剂,油污易溶于汽油,与上述原理相似;
D、碘能溶于酒精,与上述原理相似;
故选A
点评:此题是对去除原理的探讨,通过类比的方式可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领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溶解现象的是( )
A、把食盐投入水中 B、把植物油注入汽油中
C、把泥土投入到水中 D、把品红投入到水中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21cnjy
专题:常规题型。
分析:根据溶解的概念去解答.(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这一过程叫溶解.)
解答:解: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这一过程叫溶解.
ABD中涉及到的溶质都会溶于溶剂中,所以形成的都是溶液,这三个过程都叫溶解,但C中泥土不溶于水中,得到的不是溶液,而是悬浊液.
故选C
点评:植物油不会溶于水,它分散到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但它会溶于汽油中,它溶于汽油中得到的是溶液.
12、下列关于溶液颜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氯化亚铁溶液是黄色的 B、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C、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D、葡萄糖水是无色的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21cnjy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及溶于水后所显现的颜色来判断.
解答:解:
A、氯化亚铁溶于水得到的是浅绿色溶液,故A错;
B、高锰酸钾溶于水得到的是紫红色溶液,故B对;
C、硫酸铜本身是白色固体,但是溶于水后显示蓝色,故C对;
D、葡萄糖的水溶液是无色的,故D对.
故选A.
点评:熟练掌握常见溶液的颜色,这对我们解答鉴别题有很大的帮助,例如:铁盐的溶液时黄色的,亚铁盐的溶液好似浅绿色的,铜盐溶液是蓝色的等.
13、向某一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含18O的带标志的无水硫酸铜粉末ag,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其结果是( )
A、无水硫酸铜不再溶解,ag粉末不变 B、溶液可找到带标志的SO42﹣,而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大于ag
C、溶液可找到带标志的SO42﹣,而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小于ag D、溶液找不到带标志的SO42﹣,但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大于ag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21世纪教育网
专题:阅读理解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无水硫酸铜的特性是极易吸水,故放入后会吸收溶液中的水分而使原来饱和的溶液析出溶质,此溶质也会带出结晶水,最终的结果是溶液依旧饱和,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且是放入的硫酸铜晶体与析出的硫酸铜的晶体共同组成.
解答:解:无水硫酸铜的特性是极易吸水,故放入后会吸收溶液中的水分而使原来饱和的溶液析出溶质,此溶质也会带出结晶水,最终的结果是溶液依旧饱和,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结晶水,且是放入的硫酸铜晶体与析出的硫酸铜的晶体共同组成,故蓝色晶体的量应该大于ag,由于溶质的溶解与结晶是同时发生的,故在溶液中可找到标记的硫酸根离子.
故选B
点评:此题是溶液的溶解与结晶问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无水硫酸铜的吸水特性,并结合有关溶解与结晶的过程进行分析,解此题能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帮助.
14、在通常情况下,下列溶液中一般得不到饱和溶液的是( )
A、硝酸钾溶液 B、二氧化碳溶液
C、酒精溶液 D、氯化钠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21世纪教育网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乙醇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度无限)所以没有饱和与不饱和一说.
解答:解;得不到饱和溶液的物质因该属于特殊的物质,在四种物质中只有酒精因为与水可以是任意比互溶,所以得不到饱和溶液,其他物质均能得到饱和溶液.
故选C.21cnjy
点评:解决该题的关键是利用了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的事实,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5、对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物体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夏天海水蒸发得比其它季节快﹣﹣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C、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固体很快消失﹣﹣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6、超临界水是常态水在湿度超过374℃、压强超过2.21×107Pa下形成的气、液密度相等的一种特殊状态的物质.在密闭条件下,超临界水可以任意比溶解O2等,通过氧化反应,在较短时间内以高于90%的效率将废塑料断裂成油状液体,以下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
A、常态水形成超临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超临界水向固体内部的细孔中渗透能力极强
C、利用超临界水技术治理“白色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超临界水处理废塑料的工艺对设备耐高压、耐高温和耐腐蚀的要求很高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常态水形成超临界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超临界水的渗透能力极强;超临界水能够分解塑料;常态水形成超临界水需要在高压条件下进行.
解答:解:A、常态水形成超临界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超临界水向固体内部的细孔中渗透能力极强.正确;
C、利用超临界水技术治理“白色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正确;
D、超临界水处理废塑料的工艺对设备耐高压、耐高温和耐腐蚀的要求很高.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超临界水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21世纪教育网
17、下列小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压缩空气
B、溶解蔗糖
C、高锰酸钾放入汽油中
D、电解水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电解水实验;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A、空气压缩只是空气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B、蔗糖溶于水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C、高锰酸钾放入汽油中,也没有新物质生成;
D、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
故选D
点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物理变化.
18、某同学对二氧化碳进行了如下的猜测,你认为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溶于水后形成碳酸溶液 D、降温加压时可变成“干冰”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毒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解答:解:A、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过程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C、溶于水后形成碳酸溶液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D、降温加压时可变成“干冰”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9、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没有科学依据 的是( )
A、汽油可以用于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B、氮气可以用于食品保鲜
C、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可以防腐 D、食醋可以用于除去暖水瓶内水垢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0、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是NaOH、CuSO4、NaCl、CaCO3中的一种.小华思考片刻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她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 CaCO3 .
(2)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 CuSO4 .
(3)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 NaOH .
(4)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 NaCl .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填写实验报告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根据物质溶于水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
(1)在原物质中只有碳酸钙不溶于水
(2)硫酸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
(3)其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4)溶于水温度不变的无色溶液是氯化钠
解答:解:(1)在原物质中只有碳酸钙不溶于水,其它均能溶于水,故答案为:CaCO3
(2)硫酸铜溶于水溶液呈蓝色,其它溶液均为无色,故答案为:CuSO4
(3)其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其它溶于水均无热量变化,故答案为:NaOH
(4)溶于水温度不变的无色溶液是氯化钠,故答案为:NaCl
点评:次题是涉及物质溶于水的一些现象的考查,设计的知识面较广,是对学生认识常见化合物特性的训练.
21、小梅同学不小心将油污沾到衣服上,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她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都能将油污除去.这两种方法分别是:
(1) 用汽油清洗 理由是 油污会溶解在汽油中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用洗涤剂清洗 理由是 洗涤剂会将油污乳化 .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解现象和乳化作用的区别来回答本题:油污易溶于汽油,洗涤剂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
解答:解:
(1)衣服上的油污可以用汽油洗净,其原理是汽油可以溶解油污,从而把油污除去;
(2)也可以用加了洗涤剂的水洗净,其原理是洗涤剂可以将油污乳化.
故答案为:(1)用汽油清洗;油污会溶解在汽油中;(2)用洗涤剂清洗;洗涤剂会将油污乳化.
点评:解答本题要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和乳化作用的实质,能够用所学过的知识正确的解释一些生活中的溶解和乳化现象.
22、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溶解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温度 有关.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汽油是常见的溶剂,能溶解油污,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解答:解:(1)汽油能将油污溶解而使油污易于洗涤,故填:溶解;
(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喝了冰镇的汽水,汽水温度升高,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会出现打嗝的现象,故填:温度.
点评:本题考查了溶解的现象和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一种物质的 分子 或 离子 均匀 分散 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简答题。
分析:根据溶解的概念即可作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解答:解:根据溶解概念,一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故答案:分子 离子 分散.
点评:一般情况下认为的溶解是指固体或气体溶解于液体中,但实际上固体,液体和气体可相互溶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4、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这是指在O℃和压强为1.01×105Pa时,1 L水里最多能溶解氮气 0.024L .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实验操作型。
分析: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与固体溶解度不同之处是固体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解答:解:由于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是指在O℃和压强为1.01×105Pa时,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氮气的体积.
故答案为:0.024l.
点评: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为1.01×105Pa时,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气体的体积.
三、解答题(共5小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5、从微观角度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并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开放性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溶液中的溶质往往是以离子的状态均匀存在于溶剂中,在溶液中反应时离子相互接触的很充分,反应速度就变快.
解答:解:溶质溶解实质上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水中,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由于分子或离子均匀分散到溶液中,因此化学反应时,两种物质分子接触比较充分,因此反应比较快.如泡沬灭火剂中用酸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点评:此题考查了溶液反应的好处,分析了其能加快反应速度的原因,并联系日常生活的实例进行了知识的强化.
26、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在下列(1)(2)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回答,若两小题都回答,则以第(1)小题的答案评定分数.]
(1)用什么物质能洗净衣服上的油渍?并简述原理.
(2)鉴别硬水和软水(写出操作和现象).
考点:硬水与软水;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乳化原理来解答该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而软水中含有的钙镁离子较少或不含钙镁离子,所以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分,可以据此来解答该题.
解答:解:(1)用洗涤剂可以洗净衣服上的油渍,因为油渍不能够溶于水,但是由于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可以使油渍被乳化为微小的液滴而随水流走,故可以洗涤干净;
(2)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会和肥皂水反应产生浮渣,而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的钙镁离子,所以加入肥皂水后会产生大量的泡沫,故可以用该方法区分这两种水.
故答案为:(1)洗涤剂;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可以使油渍变为微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2)分别取两种少量的水于两只烧杯中,分别向其中加入适量的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少的是硬水.
点评:知道乳化现象,记住常见的乳化剂;知道水和软水的概念及硬水、软水的鉴别方法.
27、按照传统,人们通常采用水洗的方法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用做衣服的面料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往往没有时间洗衣服,通常会把衣服送到干洗店.你知道什么是干洗吗?干洗后的衣服应该注意些什么?干洗的弊端是什么呢?请就此展开调查,整理成一篇小论文.
28、厨房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和蔗糖,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区分.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可从食盐与糖形成的溶液后的性质解决,糖水甜,盐水咸,溶液的导电性也不同.
解答:解:方法一:各取少量固体品尝,甜的为蔗糖,咸的为食盐;方法二:各取少量固体分别溶于水,测其导电性,导电的为食盐,不导电的为蔗糖.
点评:此题涉及到糖水与盐水性状的不同,是生活实际的相关问题,也是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29、为什么盛着水的水缸冬季在室外会冻裂,而腌着咸菜的水缸在室外安全过冬?
考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分析:从水结冰会出现反常膨胀现象以及食盐溶液凝固点变低解决.
解答:解: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会使水缸胀裂.而腌着咸菜的水缸在室外安全过冬,是因为溶解有食盐的溶液的凝固点要比纯水的低得多,而不会结冰.
点评:此题是生活实际问题的考查,涉及到水的反常膨胀及盐水凝固点较低的实际问题.
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中的实验操作不正确 的( )
A、稀释浓硫酸
B、氯化钠溶解
C、取用氢氧化钠固体
D、取粉末状固体药品
2、若在宇宙飞船的太空实验室(失重条件下)进行以下基本操作实验,其中最难完成的( )
A、溶解食盐 B、过滤泥浆水
C、蒸发溶液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21*cnjy*com
3、衣服上沾有碘极难洗净.有下表分析,在家庭去碘污渍最好选用( )
溶质
溶剂
水
酒精
苯(一种有机物,有毒)
汽油
碘
难溶
可溶
易溶
易溶
A、水 B、苯
C、汽油 D、碘酒
4、油漆粘在衣物上,用水很难洗去,可以在沾上油漆处涂上少量酒精揉搓,然后用水冲洗即可去除.在上述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 )
A、溶解作用 B、乳化作用
C、催化作用 D、氧化作用
5、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通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使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B、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C、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 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6、下列常见的盐中,难溶于水的是( )
A、氯化镁 B、硝酸银
C、硫酸钡 D、磷酸钾
7、把下列物质放入(或通入)水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是( )
A、面粉 B、高锰酸钾
C、碳酸钙 D、鸡蛋黄
8、溶液这种混合物,之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是因为( )
A、溶质是固体 B、溶剂是水
C、溶液是液体 D、溶质被离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
9、油脂难溶于( )
A、酒精 B、汽油
C、食盐水 D、水
10、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等溶于乙醇并随加热后挥发逸去,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了.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不相似的是( )
A、用洗涤剂洗碗 B、用水除去衣服上的汗渍
C、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D、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溶解现象的是( )
A、把食盐投入水中 B、把植物油注入汽油中
C、把泥土投入到水中 D、把品红投入到水中
12、下列关于溶液颜色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氯化亚铁溶液是黄色的 B、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
C、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D、葡萄糖水是无色的
13、向某一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含18O的带标志的无水硫酸铜粉末ag,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其结果是( )21*cnjy*com
A、无水硫酸铜不再溶解,ag粉末不变 B、溶液可找到带标志的SO42﹣,而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大于ag
C、溶液可找到带标志的SO42﹣,而且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小于ag D、溶液找不到带标志的SO42﹣,但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其质量大于ag
14、在通常情况下,下列溶液中一般得不到饱和溶液的是( )
A、硝酸钾溶液 B、二氧化碳溶液
C、酒精溶液 D、氯化钠溶液
15、对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物体热胀冷缩﹣﹣分子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B、夏天海水蒸发得比其它季节快﹣﹣分子运动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21*cnjy*com
C、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固体很快消失﹣﹣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 D、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6、超临界水是常态水在湿度超过374℃、压强超过2.21×107Pa下形成的气、液密度相等的一种特殊状态的物质.在密闭条件下,超临界水可以任意比溶解O2等,通过氧化反应,在较短时间内以高于90%的效率将废塑料断裂成油状液体,以下有关超临界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常态水形成超临界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B、超临界水向固体内部的细孔中渗透能力极强
C、利用超临界水技术治理“白色污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超临界水处理废塑料的工艺对设备耐高压、耐高温和耐腐蚀的要求很高
17、下列小实验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21*cnjy*com
A、压缩空气
B、溶解蔗糖
C、高锰酸钾放入汽油中
D、电解水
18、某同学对二氧化碳进行了如下的猜测,你认为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高温下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溶于水后形成碳酸溶液 D、降温加压时可变成“干冰” 21*cnjy*com
19、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没有科学依据 的是( )
A、汽油可以用于洗去衣服上的油污 B、氮气可以用于食品保鲜
C、甲醛溶液浸泡水产品可以防腐 D、食醋可以用于除去暖水瓶内水垢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0、小华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老师告知是NaOH、CuSO4、NaCl、CaCO3中的一种.小华思考片刻后,认为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就能确定其成分,她的理由是:
(1)若不溶于水,则是 _________ .
(2)若溶于水形成蓝色溶液,则是 _________ .
(3)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则是 _________ .
(4)若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不变,则是 _________ .
21、小梅同学不小心将油污沾到衣服上,通过对溶液的学习,她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都能将油污除去.这两种方法分别是:
(1) 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
(2) _________ 理由是 _________ .21*cnjy*com
22、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_________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_________ 有关.
2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把一种物质的 _________ 或 _________ 均匀 _________ 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做溶解.
24、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这是指在O℃和压强为1.01×105Pa时,1 L水里最多能溶解氮气 _________ .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5、从微观角度说明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并举例说明这一道理在实验室或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6、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在下列(1)(2)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回答,若两小题都回答,则以第(1)小题的答案评定分数.
(1)用什么物质能洗净衣服上的油渍?并简述原理.
(2)鉴别硬水和软水(写出操作和现象).
27、按照传统,人们通常采用水洗的方法来洗去衣服上的污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用做衣服的面料已经大大不同于以往,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往往没有时间洗衣服,通常会把衣服送到干洗店.你知道什么是干洗吗?干洗后的衣服应该注意些什么?干洗的弊端是什么呢?请就此展开调查,整理成一篇小论文.21*cnjy*com
28、厨房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和蔗糖,请你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区分.
29、为什么盛着水的水缸冬季在室外会冻裂,而腌着咸菜的水缸在室外安全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