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下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下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详细解析+考点分析+名师点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2-07 15:59:54

文档简介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19小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对比试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课本中所设计的下列试验中,不属于对比试验的是(  )
A、铁钉锈蚀试验 B、用红磷燃烧验证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实验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 D、小花用紫色的石蕊探究CO2和水反应的实验
考点: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实验设计题。
分析: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
解答:解:A、铁钉锈蚀实验是通过三个装置,同时探究氧气和水两种因素对铁生锈的影响,所以是对比实验;
B、用红磷燃烧验证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实验,是一个单纯的实验,无对比实验,故不属于对比实验;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可通过温度、溶质溶剂的种类和量、是否搅拌等对照项进行实验并分析结果,是对比实验,所以是对比实验;
D、用紫色的石蕊探究CO2和水反应实验,可通过通入二氧化碳的水使石蕊试液的变化和普通水使石蕊试液的对比分析,是对比实验.
故选B.
点评:探究实验方法很多,如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要了解其原理和区别,这样在设计实验或评价实验时,才会有针对性.
2、小明在家里整理厨房时,发现三种可用于科学小实验的物质:食盐、白醋、白糖.下面是他设计的利用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  )
①检验洗衣粉中是否含SO42﹣②做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③探究鸡蛋壳是否含有碳酸钙 ④比较食盐和白糖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SO42-检验方法);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分别对四个家庭小实验进行探讨即可①检验洗衣粉中是否含SO42﹣,需要氯化钡与稀硝酸;②做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只需食盐即可;③需要白醋与氢氧化钙;④比较食盐和白糖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能力,利用水进行溶解食盐即可.
解答:解:通过化学学习可知:①检验洗衣粉中是否含SO42﹣,需要氯化钡与稀硝酸,不能完成;
②做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只需食盐即可,可以完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③需要白醋与氢氧化钙,缺少氢氧化钙,不能完成.
④比较食盐和白糖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能力,利用水进行溶解食盐即可,可以完成.
故选C
点评:此题是对生活中化学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利用化学知识对设计的实验进行分析探讨,主要是知道硫酸根碳酸根的鉴定以及其它相关的实验做出正确的判断.
3、关于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任何溶液都只能含一种溶质 B、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都可以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C、向水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D、溶解硝酸钾固体时加热,既可以使硝酸钾溶得更多,又可使其溶得更快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不一定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B、向水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可增强溶液的导电
C、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比水高、凝固点比水低
D、为了增大某可溶性物质在水溶解的量,可以采用搅拌的方法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蔗糖在水中不能发生电离;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比水高、凝固点比水低;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都是不能改变物质在水溶解的量.
解答:解:A、溶液一定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错误;
B、向水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不能增强溶液的导电性,因为蔗糖在水中不能发生电离. 错误;
C、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比水高、凝固点比水低. 正确;
D、搅拌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速率,都是不能改变物质在水溶解的量. 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只用水不能区分下列各组固体物质的是(  )
A、生石灰、氯化钠 B、苏打、小苏打
C、蔗糖、硝酸铵 D、碳酸钙、氢氧化钠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两种物质溶于水现象是否相同,考虑能不能区分开.
解答:解:A、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而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变化,所以A答案能区分开;
B、苏打和小苏打都能溶于水,并且现象相同,根本就区分不开;
C蔗糖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而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很明显的降低,所以能区分开.
D、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钠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热量,所以也能区分开;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溶于水后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6、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属于乳化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硝酸铵溶于水时降温,因为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D、碘难溶于水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是依据乳化原理.
B、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逐渐加水稀释”可知: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
C、根据物质的溶解过程及能量变化判断.
D、科学上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所以在描述一种物质的溶解性时,必须指明溶剂.
解答:解:A、乳化是将大的油滴乳化成小的液滴.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是乳化;故对.
B、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逐渐加水稀释”可知: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故对.
C、物质溶解都包括扩散和水合两个过程,前者吸热,后者放热,硝酸铵溶于水时,表现为溶液温度降低,是因溶质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故错;
D、在相同条件下(温度相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溶解性的大小跟溶剂和溶质的本性有关.故对.
故选C
点评: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质量不变,改变的是溶剂的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浓度也不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有晶体析出,变成饱和溶液,但浓度不变
D、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考点:浓溶液、稀溶液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分析:溶液的浓度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则溶液的浓度不变.并且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直接关系.
解答:解:A、温度升高时,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但对于熟石灰而言,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应该仍然是饱和溶液;
B、正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变成饱和溶液,溶质减少,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
D、饱和溶液不一定浓,不饱和溶液不一定稀,关键看该溶质的溶解度.
故选B
点评:掌握溶液中特殊的几种物质的溶解度的情况,是解决这一类题的关键.同时注意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关系.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一定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 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
B、并不是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和升高而增大.如氢氧化钙
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达到最大值.
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是错误的,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答:解: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某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量是一定的,所以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说法正确.
B、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极少数的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说法错误.
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达到最大值,说法正确.
D、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给氢氧化钙溶液加热时氢氧化钙结晶析出,溶液浓度变小.
故选:A、C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点评:明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理解溶解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是解此题关健.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有过剩溶质存在于其中的溶液,一定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KNO3,所以KNO3的溶解度是30g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在描述某一物质的溶解度是必须指明温度.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是否饱和看是否还能继续溶解.
D、在描述某一物质的溶解度是必须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解答:解:A、在描述某一物质的溶解度是必须指明温度,这里没有说温度;故错;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例如:熟石灰;故错;
C、是否饱和看是否还能继续溶解若有过剩溶质一定是饱和溶液;故对;
D、“100g水中溶解了30g硝酸钾”中没指明溶液的状态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无法确定该温度下其溶解度.故错.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要注意溶解度的四个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g.
10、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该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21世纪教育网
A、b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D、b都属于易溶物质
11、下列物质中,随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
A、熟石灰 B、食盐
C、氯化钾 D、氧气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随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熟石灰、气体.
解答:解:随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熟石灰、气体(如氧气).
故选A、D.
点评: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12、8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mg,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ng,20℃时的熟石灰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则m、n、A之间的关系正确的为(  )
A、m>n>A B、m<n<A
C、n>m,n>A D、n<m,n<A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由溶解度的概念可以确定80℃、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根据熟石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的变化趋势,可以确定m、n的大小;由20℃时的熟石灰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方法可以判断n与A的关系.
解答:解:
8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mg,即8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mg;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ng,即20℃时熟石灰的溶解度为ng;由于熟石灰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m<n;20℃时的熟石灰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A%,则A<n;故则m、n、A之间的关系为n>m,n>A.
故选C.21世纪教育网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熟石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变化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13、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盛石灰水的瓶口有一层白膜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
考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B、石灰水的白膜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产物.
C、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21世纪教育网
D、白霜的产生与晶体的析出有关.
解答:解:
A、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压强变小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故错误.
B、石灰水的白膜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产物,与物质的溶解性无关,故正确.
C、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故错误.
D、白霜的产生与晶体的析出有关,蒸发水分晶体就会析出,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溶解性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现象与物质的溶解是否相关,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14、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探究常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而进行逐一探究.
解答: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而溶质颗粒的大小只是会影响溶解速度的快慢对结果没有影响.因此在探究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大小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温度、溶剂的质量及种类.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理解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另一种物质的能力,叫该物质的溶解性 B、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均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C、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变成原子,原子也可以变成离子,所以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可以改变 D、在某温度时,将一定质量的NaCl固体放入一定质量的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发现仍有固体NaCl存在,则所得溶液为该温度时NaCl的饱和溶液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题目涉及到概念较多,需要结合概念本身做出准确判断.
解答:解:
A、物质溶解性就是指物质溶解其他物质的能力,这是一种性质.正确.
B、催化剂是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改变,而不是性质不改变,因为物理性质可能会改变的.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变成原子,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分子,这是针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而言的,这时原子是不能改变的.而对于金属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则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了离子,这是原子是有所改变的.所以错误.
D、当温度不改变时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此时就形成了该物质在该温度的下的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AD
点评:概念本身会因为不同时间和认知水平有所变化,注意这样概念的细微差别.如同分子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那么铁的化学性质是由什么保持呢,当然是原子.也和概念不矛盾.
16、下列仪器只需用水就能清洗干净的是(  )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附有食盐的试管 B、附有植物油的试管
C、附有铁锈迹的试管 D、久置的装石灰水的试管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玻璃仪器的洗涤。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根据洗涤的原理判断,洗涤可利用溶解原理或乳化作用原理,还可利用化学反应把难溶物转化成能溶物除去.
解答:解:A、食盐易溶解于水,可以用水溶解后洗净,所以正确.
B、植物油不易溶解于水,不能用水洗净,可用洗涤剂,根据乳化作用原理洗涤,所以错误.
C、铁锈不易溶解于水,但可以和酸反应生成可溶的盐,可以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洗涤,所以错误.
D、久置的装石灰水的试管,由于氢氧化钙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附着在试管壁上,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的氯化钙,可用稀盐酸清洗该试管,所以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玻璃仪器的洗涤是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要学会根据试管内粘附的不同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不同的方法,掌握利用溶解、乳化、化学反应的方法来洗涤仪器的选择依据,能溶解于水的用水洗,油脂用洗涤剂洗,难溶的碱、盐、氧化物用稀盐酸洗.
17、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使某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D、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18、用分析天平(能精确到10﹣4g)称2.0000g碎玻璃粉放入20℃的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滤渣烘干后用上述天平称量仍为2.0000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粉没有发生溶解现象 B、玻璃粉在20℃时溶解度为0克
C、玻璃粉属于难溶性物质 D、滤液为20℃时玻璃粉的不饱和溶液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溶液、浊液与溶解度。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分析:根据溶解度的含义进行解答,按照溶解度大小将物质分类成难溶性物质、微溶性物质、可溶性物质、易溶性物质.
解答:解:在室温下,溶解度<0.01 难溶性物质;0.01<溶解度<1,微溶性物质;1<溶解度<10,可溶性物质;溶解度>10,易溶性物质.
A、由于滤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玻璃粉在水中溶解了,故A错误;
B、一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所以在20℃下玻璃粉溶解度不是0g,故B错误;
C、由题意可知,在20℃下玻璃粉溶解度小于0.01g,属于难溶物质,故C正确;
D、因为还有玻璃粉没有溶解,所以滤液为20℃时玻璃粉的饱和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根据溶解度将物质分类,有利于将来进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9、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室温时溶解度大小可以将物质进行分类:溶解度<0.01 难溶性物质;0.01<溶解度<1,微溶性物质;1<溶解度<10,可溶性物质;溶解度>10,易溶性物质.
解答:解: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某物质,则设溶解度为x
由于处于同温下的饱和溶液
═x═4.33g. 1<4.33<10,所以为可溶性物质.
故选B
点评:先计算相应室温时的溶解度,之后与分类标准去对应即可.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0、请用合适的内容填空.
(1)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门捷列夫 .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体积分数为 78% .
(3)电解水时,若在正极得到10毫升氧气,则在负极产生 20 毫升氢气.
(4)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塑料、 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
(5)在家庭小实验中,要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已经找来了蔗糖,还需要找来 油和水 .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电解水实验;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根据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判断;
(2)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判断;
(3)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
(4)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5)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
解答:解:(1)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首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填:门捷列夫;
(2)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故填78%;
(3)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若在正极得到10毫升氧气,则在负极产生氢气为20毫升;
(4)三大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5)要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已经找来了蔗糖,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还需要找来油和水;
故答案为: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门捷列夫;
(2)78%;
(3)20;
(4)合成纤维;
(5)油和水.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空气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电解水实验即生成产物的体积比,合成材料及熟悉一些有重大作为的化学家,考查基础知识,是学生巩固并加深印象.
21、请用合适的内容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体积分数为 78% .
(2)电解水时,若在正极得到10毫升氧气,则在负极产生 20 毫升氢气.
(3)在家庭小实验中,要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已经找来了蔗糖,还需要找来 水和植物油 .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电解水实验;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1)在空气组成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记住其体积分数;
(2)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
(3)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分析判断.
解答:解:(1)在空气组成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体积分数为:78%;
(2)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是1:2,若在正极得到10毫升氧气,则在负极产生氢气为20毫升;
(3)要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已经找来了蔗糖,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还需要找来水植物油.
故答案为:
(1)78%;
(2)20;
(3)水和植物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空气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电解水实验即生成产物的体积比,考查知识基础,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印象.
2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C时,34 g KCl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 34 g.
(2)相同条件下,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溶剂的性质 有关.此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的 温度 条件有关.
(3)在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你会感觉到试管外壁 变热 ;用X固体代替NaOH重复上述操作,若试管外壁变冷,则加入的X固体可能是 NH4NO3 .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含义进行解答;
(2)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因素进行解答;
(3)根据固体物质溶于水时能量的变化进行解答.
解答:解:(1)20°C时,34 g KCl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34g;
(2)相同条件下,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剂的性质有关;此外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的温度有关;
(3)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有能量的变化.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要放出热量,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你会感觉到试管外壁变热(或发烫或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热,则试管外壁变冷.
故答案为: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34;
(2)溶剂的性质;温度;
(3)变热;NH4NO3.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溶解度的含义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溶质、溶剂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3、下图为M、N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40 ℃.
(2)在65时,M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容积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3:20:23 .
(3)M属于 可溶 (填“易溶”、“可溶”、“难容”、“微溶”)性的物质.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分析:(1)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2)根据65℃时M物质的溶解度进行解答;
(3)由20℃时物质的溶解度可以确定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解答:解:(1)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40℃时,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65℃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15g,即65℃时,100g水中溶解15gM物质达到饱和,在65℃时,M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5g:100g:115g)=3:20:23;
(3)当20℃,10g>固体物质的溶解度≥1g属于可溶性物质.在20℃时,M物质的溶解度为7g,所以M物质为可溶性物质.
故答案为:(1)40;(2)3:20:23;(3)可溶.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某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推知该物质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填编号) C .
A、Ca(OH)2B、NaCl C、KNO3D、CO2
(2)图中A.B.C.D.四个状态中,溶液属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AD ,状态最不稳定的是 C .
(3)当该物质的溶液从D点降温到B时(其它条件不变),此时溶液的浓度将 不变 (填增大、不变、减小).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分析:(1)分析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与曲线对比,判断曲线所示的物质;
(2)根据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分析A、B、C、D四种所示溶液的状态;
(3)对比B、D两点的位置关系,判断物质的溶液降温时溶液的溶洞质质量分数的变化.
解答:解:(1)A项的氢氧化钙和D项的二氧化碳两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B项氯化钠溶解度虽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但受温度影响不大,而曲线所示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却很大;
故选C;
(2)溶解度曲线上的点B表示此时的溶液为饱和溶液;曲线下方的点D、A表示此时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C表示的溶液为还有未溶解溶质的饱和溶液;
故选AD;C;
(3)D点为高温时的不饱和溶液,如图所示,降温到B点时恰好变成低温的饱和溶液,过程中溶液的组成不变,因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答案为:不变.
点评:溶解度曲线图中任何点的都表示100g(或相当于100g)水溶解一定量溶质所得到的溶液;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任意点对应的溶液是一定温度下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和未溶晶体(溶质)的共存.
三、解答题(共5小题)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5、2008年下半年,部分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引发了食品安全事件.
资料显示: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N3(NH2)3.主要化学性质:①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②密度1.573g?cm3(16℃),熔点354℃,快速加热升华;③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④低毒;⑤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
(1)三聚氰胺属于 BC (填序号).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上述资料显示的内容中,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④⑤ (填序号).
(3)在100℃时,三聚氰胺的溶解度为5.4 g.向200 mL开水中加入奶粉泡牛奶,该份“牛奶”中最多能溶解 10.8 g三聚氰胺;若在实验室配制200 mL的“牛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烧杯、量筒、玻璃棒 .
(4)在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中,C为+4价,H为+1价,则N的化合价为 ﹣3价 ;三聚氰胺的分子中,碳、氢、氮原子个数比等于 1:2:2 .
(5)原有奶粉检测的国家标准中,只要测出食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推算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试从化学知识的角度解释不法分子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原因是 三聚氰胺的含氮量高(66.7%),无味,掺假后不易被发现 .若不法分子在某品牌奶粉1袋(400 g)中加了1 g三聚氰铵,相当于增加了 4.2 g蛋白质.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测量容器-量筒;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简答题。
分析:(1)考查物质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看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
(3)固体溶解度概念包含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固体的质量.
(4)可以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来求N元素的化合价,三聚氰胺的分子中碳、氢、氮原子个数比可直接通过化学式得出.
(5)是关于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解答:解:(1)考查物质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要看含几种物质,三聚氰胺是一种物质,含三种元素,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2)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而毒性和高温下易分解等性质的体现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所以属于化学性质;(3)溶解度是指特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的最大溶解质量,据此可以算出200ml水中的最大溶解值;配制牛奶是一个用到溶解的操作过程,所以考虑溶解操作所用仪器;(4)三聚氰胺N的化合价可以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计算;三聚氰胺的分子中碳、氢、氮原子个数比可直接通过化学式得出;(5)奶粉检测的方法是通过测出食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推算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可以提高含氮量,造成蛋白质含量高的假象.1 g三聚氰铵中含氮量为1 g×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0.667g,再除以蛋白质中含氮量16%可得蛋白质的质量.
故答案是:
(1)BC(1分)
(2)④⑤(1分)
(3)10.8g(1分)烧杯、量筒、玻璃棒(1分)
(4)﹣3价(1分)1:2:2(2分)
(5)三聚氰胺的含氮量高(66.7%),无味,掺假后不易被发现(1分)4.2(2分)
点评:本题是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计算题的考查,比较简单,注意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并熟练运用它.
26、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
(粉末)
冰糖
(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植物油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固体种类、溶质颗粒的大小、温度、溶剂种类、溶剂质量 ,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溶质颗粒的大小、溶剂质量 .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温度升高溶解速率加快 .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改变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外界干扰.
(2)升高温度会增加溶解的速度,是实验时间变短.
解答:解:(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主要有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溶剂的改变等,由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外界干扰,所以溶质的状态对物质溶解性无影响.
故答案为:固体种类(第三组)、溶质颗粒的大小(第二组)、温度(第三组和第四组)、溶剂种类(第一组)、溶剂质量(第一组和第三组);溶质颗粒的大小、溶剂质量
(2)升高温度会增加同一物质的溶解速度,使实验时间变短;
故答案为:温度升高溶解速率加快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的探究,主要是对实验对比的表格进行分析整理能力的考查,抓住变化的条件是解决的关键.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7、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时,先向试管中加入少许碘,然后加入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后,再向试管中滴加汽油.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用微粒观点解释为什么在取用汽油时会闻到汽油味? 微粒(或分子)不断运动 .
(2)仔细观察图示实验,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① 碘在汽油中溶解性比水大 ,② 汽油的密度比水小 .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的探究;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1)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图中三支试管中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1)在取用汽油时闻到了汽油的味道,说明有汽油分子进入人的鼻孔,根据分子的性质,故答案为:微粒(或分子)不断运动,
(2)第一支试管中碘沉在了试管的底部,说明碘不会溶于水中,加入汽油后,底部的碘不见了,分成了两层,说明汽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而上层是紫色,说明碘会溶于汽油中,
故答案为:①碘在汽油中溶解性比水大,②汽油的密度比水小.
点评:本体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溶解性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28、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植物油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 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状态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溶质的状态 .
(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
优点在于 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
(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 不会影响,第四组可以与第二或第三组中的冰糖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专题:结论探究;规律探究。
分析:(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改变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外界干扰.
(2)物质由块状改为粉末状会增加溶解的速度,是实验时间变短.
(3)第四组实验是相对于第二组和第三组对比,不会影响结论的得出.
解答:解:(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主要有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溶剂的改变等,由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外界干扰,所以溶质的状态对物质溶解性无影响.
故答案为: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温度、溶质的状态;溶质的状态
(2)物质由块状改为粉末状会增加同一物质的溶解速度,使实验时间变短,故答案为: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第四组实验是相对于第二组和第三组对比,主要是温度的改变,不会影响结论的得出.
故答案为:不会影响,第四组可以与第二或第三组中的冰糖溶解情况进行比较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的溶解性知识的探究,主要是对实验对比的表格进行分析整理能力的考查,抓住变化的条件是解决的关键.
29、根据下表所列部分碱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性(20℃).
阳离子
OH﹣
NO3
Cl﹣
SO42﹣
CO32﹣
K+





Ca2+
微溶


微溶
不溶
Mg2+
不溶



微溶
Cu2+
不溶



不溶
试回答:
(1)NaNO3 溶 (填“溶”或“不溶”,下同)于水,Mg(OH)2 不溶 于水.
(2)写出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Cl2═CaCO3↓+2NaCl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复分解 反应.
(3)NaCl、MgSO4、Cu(NO3)2三种溶液两两之间 不能 (填“能”或“不能”)发生反应.
(4)若NaOH+A→B+C,且A的溶液呈蓝色,B为沉淀.写出B和H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OH)2+H2SO4═CuSO4+2H2O .
考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分析:根据所给的图框信息组合阴阳离子来判断它们的溶解性,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来判断它们两两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
解答:解:(1)根据图表可以得出钠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交叉点为溶,说明硝酸钠可以溶于水,同理可得出氢氧化镁不溶于水;
(2)碳酸钠与氯化钙若能反应则是复分解反应,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以知道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3)根据题给的图框可以看出氯化钠、硫酸镁、硝酸铜三种物质两两交换离子都没有沉淀、气体或是水产生,故不能发生反应;
(4)A为蓝色溶液,氢氧化钠和A反应生成的沉淀为氢氧化铜沉淀,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氢氧化铜和硫酸的反应.
故本题答案为:(1)溶;不溶
(2)Na2CO3+CaCl2=CaCO3↓+2NaCl;复分解
(3)不能
(4)Cu(OH)2+H2SO4=CuSO4+2H2O
点评:能够判断酸碱盐的溶解性,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有沉淀、气体或水产生,同时盐和盐、盐和碱反应时要求盐和碱必须可溶.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对比试验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性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课本中所设计的下列试验中,不属于对比试验的是(  )
A、铁钉锈蚀试验
B、用红磷燃烧验证空气中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实验
C、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
D、小花用紫色的石蕊探究CO2和水反应的实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小明在家里整理厨房时,发现三种可用于科学小实验的物质:食盐、白醋、白糖.下面是他设计的利用这些物质所进行的家庭小实验,能成功的是(  )
①检验洗衣粉中是否含SO42﹣②做植物细胞失水的实验
③探究鸡蛋壳是否含有碳酸钙 ④比较食盐和白糖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关于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任何溶液都只能含一种溶质
B、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都可以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C、向水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D、溶解硝酸钾固体时加热,既可以使硝酸钾溶得更多,又可使其溶得更快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不一定是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B、向水中加入少量蔗糖固体可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C、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形成的稀溶液的沸点比水高、凝固点比水低
D、为了增大某可溶性物质在水溶解的量,可以采用搅拌的方法
5、只用水不能区分下列各组固体物质的是(  )
A、生石灰、氯化钠 B、苏打、小苏打
C、蔗糖、硝酸铵 D、碳酸钙、氢氧化钠
6、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洗衣粉洗去手上的油污属于乳化
B、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一定不变
C、硝酸铵溶于水时降温,因为扩散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合放出的热量
D、碘难溶于水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溶质的种类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任何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升高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
B、某物质的溶液,当温度升高时,若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溶液的浓度也不变
C、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时,有晶体析出,变成饱和溶液,但浓度不变
D、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一定量的饱和溶液所含该溶质的量一定是该条件下的最大值
B、所有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在温度一定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D、对于任何固体物质来说,用加热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它的浓溶液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有过剩溶质存在于其中的溶液,一定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KNO3,所以KNO3的溶解度是30g
10、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该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b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
B、在t℃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D、b都属于易溶物质
11、下列物质中,随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
A、熟石灰 B、食盐
C、氯化钾 D、氧气
12、8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mg,2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熟石灰ng,20℃时的熟石灰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则m、n、A之间的关系正确的为(  )
A、m>n>A B、m<n<A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n>m,n>A D、n<m,n<A
13、下列生活中的现象,与物质溶解性无关的是(  )
A、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气泡溢出 B、盛石灰水的瓶口有一层白膜
C、烧开水时,沸腾前有大量气泡 D、咸菜长期放置在空气中,表面有一层“白霜”
14、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条件必须控制的是(  )
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溶质质量 ④溶剂质量 ⑤溶剂种类.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另一种物质的能力,叫该物质的溶解性
B、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均没有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C、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变成原子,原子也可以变成离子,所以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可以改变
D、在某温度时,将一定质量的NaCl固体放入一定质量的水中,充分搅拌溶解后发现仍有固体NaCl存在,则所得溶液为该温度时NaCl的饱和溶液
16、下列仪器只需用水就能清洗干净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附有食盐的试管 B、附有植物油的试管
C、附有铁锈迹的试管 D、久置的装石灰水的试管
17、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温度下,搅拌可以使某物质的溶解度增大
B、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D、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18、用分析天平(能精确到10﹣4g)称2.0000g碎玻璃粉放入20℃的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滤渣烘干后用上述天平称量仍为2.0000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玻璃粉没有发生溶解现象 B、玻璃粉在20℃时溶解度为0克
C、玻璃粉属于难溶性物质 D、滤液为20℃时玻璃粉的不饱和溶液
19、在20℃时,30g水最多溶解1.3g的某物质,则该物质为(  )
A、难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易溶物质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0、请用合适的内容填空.
(1)发现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科学家是 _________ .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体积分数为 _________ .
(3)电解水时,若在正极得到10毫升氧气,则在负极产生 _________ 毫升氢气.
(4)三大有机合成材料为塑料、 _________ 、合成纤维.
(5)在家庭小实验中,要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已经找来了蔗糖,还需要找来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请用合适的内容填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体积分数为 _________ .
(2)电解水时,若在正极得到10毫升氧气,则在负极产生 _________ 毫升氢气.
(3)在家庭小实验中,要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种类有关,已经找来了蔗糖,还需要找来 _________ .
2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过程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C时,34 g KCl溶解在100 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则该温度下,KCl的溶解度为 _________ g.
(2)相同条件下,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有关;碘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汽油,说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_________ 有关.此外,你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的 _________ 条件有关.
(3)在试管中加入NaOH固体,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用手触摸试管外壁,你会感觉到试管外壁 _________ ;用X固体代替NaOH重复上述操作,若试管外壁变冷,则加入的X固体可能是 _________ .
23、下图为M、N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时的温度是 _________ ℃.
(2)在65时,M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容积和溶液的质量比为 _________ .
(3)M属于 _________ (填“易溶”、“可溶”、“难容”、“微溶”)性的物质.
24、溶解度曲线图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某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推知该物质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填编号) _________ .
A、Ca(OH)2B、NaCl C、KNO3D、CO2
(2)图中A.B.C.D.四个状态中,溶液属于不饱和状态的是 _________ ,状态最不稳定的是 _________ .
(3)当该物质的溶液从D点降温到B时(其它条件不变),此时溶液的浓度将 _________ (填增大、不变、减小).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5、2008年下半年,部分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引发了食品安全事件.
资料显示: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C3N3(NH2)3.主要化学性质:①纯白色单斜棱晶体,无味;②密度1.573g?cm3(16℃),熔点354℃,快速加热升华;③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④低毒;⑤在一般情况下较稳定,但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
(1)三聚氰胺属于 _________ (填序号).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单质 B、化合物 C、纯净物 D、混合物
(2)上述资料显示的内容中,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_________ (填序号).
(3)在100℃时,三聚氰胺的溶解度为5.4 g.向200 mL开水中加入奶粉泡牛奶,该份“牛奶”中最多能溶解 _________ g三聚氰胺;若在实验室配制200 mL的“牛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_________ .
(4)在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中,C为+4价,H为+1价,则N的化合价为 _________ ;三聚氰胺的分子中,碳、氢、氮原子个数比等于 _________ .
(5)原有奶粉检测的国家标准中,只要测出食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推算出其中的蛋白质含量.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为15~20%,蛋白质中含氮量平均为16%.,试从化学知识的角度解释不法分子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的原因是 _________ .若不法分子在某品牌奶粉1袋(400 g)中加了1 g三聚氰铵,相当于增加了 _________ g蛋白质.
26、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
(粉末)
冰糖
(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植物油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_________ ,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_________ .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 .
27、某同学在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时,先向试管中加入少许碘,然后加入定量的水,充分溶解后,再向试管中滴加汽油.实验操作及现象如下图所示

根据以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用微粒观点解释为什么在取用汽油时会闻到汽油味?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仔细观察图示实验,分析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① _________ ,② _________ .
28、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每10g为一份,分成若干份备用.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
固体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
固体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

植物油





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价:
(1)根据上述的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包括 _________ ,其中不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_________ .
(2)在第一组、第三组、第四组的实验中使用研磨好的粉末状的冰糖而不使用块状冰糖的
优点在于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你认为第四组实验的设计是否会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 .
29、根据下表所列部分碱和盐在水中的溶解性(20℃).
阳离子
OH﹣
NO3
Cl﹣
SO42﹣
CO32﹣
K+





Ca2+
微溶


微溶
不溶
Mg2+
不溶



微溶
Cu2+
不溶



不溶
试回答:
(1)NaNO3 _________ (填“溶”或“不溶”,下同)于水,Mg(OH)2 _________ 于水.
(2)写出Na2CO3溶液和CaCl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_________ 反应.
(3)NaCl、MgSO4、Cu(NO3)2三种溶液两两之间 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发生反应.
(4)若NaOH+A→B+C,且A的溶液呈蓝色,B为沉淀.写出B和H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